不留盲区的采样方法在呼吸管路监测中的应用
2015-05-13胡国风左疆萍张志勇李淑玲杨春丽
胡国风,左疆萍,张志勇,李淑玲,杨春丽
随着呼吸机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呼吸机管道及附件污染造成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日益增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显著增加病人的死亡率、住院时间和费用[1-3]。目前国内呼吸机管道及附件清洗消毒方法大致为机械清洗和含氯消毒液浸泡两种,清洗消毒后监测方法比较多,监测采样方法一般都是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但由于呼吸管路螺纹式和管腔比较长的结构特点,常规的采样方法很难采到螺纹管的每一个部分,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研究了一种呼吸管路不留盲区的灌洗采样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经过清洗消毒的60套呼吸管路,ATP监测仪一台,50mL一次性注射器若干,500mL无菌生理盐水1瓶,清洗消毒后的呼吸管内壁标本采集及细菌培养设备1套。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60套清洗消毒后的呼吸管路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套(每套有6根呼吸管)采用不留盲区的采样方法进行清洗质量监测,对照组30套(每套有6根呼吸管)采用常规的采样方法进行清洗质量监测。
1.2.2 不留盲区的灌洗标本采集、ATP监测和细菌培养监测方法 ①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吸取50mL无菌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呼吸管内、外壁及管口后再用无菌三角烧瓶收集冲洗后洗脱液。②充分混匀洗脱液,取10mL至带盖无菌试管,3 000r/min离心15 min。③小心弃去上清液,留0.5mL沉渣充分混匀。④将0.5mL沉渣倾注至血琼脂平板,“L”型棒涂抹均匀,置于35℃大气恒温培养箱,24h过夜培养,计数菌落数。⑤用取样拭子擦拭0.5mL离心后的沉渣,将取样拭子放入套管中,掰断试子顶部以释放试剂(荧光素酶)挤压拭子顶部的胶囊使试剂流至套管底部,轻轻摆动3s,将取样拭子插入ATP手持仪中,关闭舱门并按下“OK”键,15s后观察读数。读数<45(RLU),表示检测合格
1.2.3 常规ATP监测方法 按厂家说明进行监测,ATP检测读数<45(RLU),表示合格。
1.2.4 常规清洗消毒后呼吸管路标本采集和细菌培养方法 ①清洗后呼吸管路采样方法: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呼吸管路内、外管壁和管口往返涂擦5次,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呼吸管路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②培养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两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4]。
1.2.5 细菌检测结果判断标准[5,6]清洗消毒合格:细菌总数≤20cfu/cm2,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消毒不合格:细菌总数>20cfu/cm2。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ATP监测和细菌培养监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呼吸管路结构特点与其清洗质量监测采样方法的关系 呼吸管路结构特点是管道长,表面凹凸不平,污物易残留和沉积。呼吸管路存放时间过长细菌会在管腔的凹凸处形成一层生物膜,影响呼吸管路清洗质量。彻底的清洗是保证消毒、灭菌效果的基础,正确的监测采样方法是控制呼吸管路清洗质量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ATP监测和细菌培养监测可以用于呼吸管路清洗质量的监测,但由于呼吸管路螺纹式和管腔比较长的结构特点,常规的采样方法只能采到螺纹的凸出和管口的部分,螺纹凹陷部和管腔内壁中间部分是采样的盲区,采用不留盲区灌洗采样方法,能够有效地采到呼吸管路的每个部位,使清洗质量监测达到更精确、标准。从表1可见,研究组用ATP方法监测的清洗质量合格率为96.7%,细菌培养方法监测的清洗质量合格率94.4%。对照组用ATP方法监测的清洗质量合格率为100.0%,细菌培养方法监测的清洗质量合格率9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监测采样的注意事项 两种检测采样操作都应在清洁区进行,操作人员严格无菌操作,洗手或戴清洁手套,操作台上用75%乙醇消毒或铺无菌单,每次从干燥柜内取出的清洗消毒后的呼吸机管路及配件应放在洁净的操作台上,避免因操作台面和操作人员手不洁而影响结果的判断,监测合格的呼吸管路及时用无菌包布包装。
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后不留盲区的监测采样方法,能够不留死角地对呼吸管路每个部位进行监测,降低因呼吸管路清洗不合格而用在病人身上引起VAP,为危重病病人的医疗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不留盲区的采样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管腔器械的清洗质量监测,提高清洗质量监测效果,减少因清洗不合格而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
[1] 董明驹,史莉,杨富强,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的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2(11):158-159.
[2] 冯雁,姚小红,周朝阳,等.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在控制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448-450.
[3] 张译文,胡必杰,高晓东,等.综合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8-168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2012-04-05.
[5] 严行.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消毒呼吸机管路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78.
[6] 高玉华,黄朝晖,邱素红,等.两种检测法对呼吸机外置管路清洗消毒效果监测的应用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