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研究*

2015-05-13李林华容春琳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金华321004

图书馆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献图书馆儿童

李林华容春琳(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金华321004)



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研究*

李林华容春琳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从发文数量、发文期刊分布来看,图书馆界对留守儿童知识服务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质量有待提高,其内容主要涉及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必要性与意义、留守儿童阅读现状的调查、为服务留守儿童的图书馆建设以及图书馆对留守儿童知识服务的方式与实践。为深化对留守儿童的知识服务,图书馆需要与政府、社会力量、学者、社会工作者等合作,同时联合图书馆的力量,建立区域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知识保障联盟。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多元合作

[分类号]G252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重点课题“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推广研究”(编号:2014Z075)成果之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出现的特殊结构性社会问题,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几乎占留守儿童的一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引起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以来,我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而有关留守儿童作为“三农问题”的衍生物,留守儿童问题也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2004年教育部组织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正式进入政府的工作日程。而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研究也开始升温,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在义务教育解决了留守儿童“有书读”的问题后,面对教育资源的不足,怎样保证他们的教育公平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三大支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对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总结成绩,并找出其中的不足,以便为图书馆进一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参考。

1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1.1文献的年度分布

笔者以“图书馆”+“留守儿童”为主题词,时间截至2015年4月,在中国知网的期刊库检索,得到82篇论文,在会议文献库检索,得到10篇论文,去除6篇报导性文献与两篇重复文献,共有84篇论文。同时,以相同检索条件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进行检索,剔除与中国知网重复文献与报道性文献,得到7篇文献。这样,关于图书馆对留守儿童服务的文献总共91篇,这些文献大体上代表了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研究现状。笔者再以“留守儿童”+“教育”为主题词在期刊库、博硕士论文库、会议库里进行查询,检索到3716篇文献,以“图书馆+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文献占“留守儿童+教育”文献的2.4%,显然,相对于学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如火如荼研究,图书馆对留守儿童知识服务的研究,不论从理论与实践看,都明显滞后。按时间排列,这91篇论文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研究文献呈逐年上涨趋势,这一主题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但总体来说,图书馆对为留守儿童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文献总数还很少。同时,“留守儿童”一词最早是1994年由上官子木提出,1994~2003年有40篇文献,到2004年后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呈井喷式增长[1],相对于学界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图书馆界到2007年才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反应比较滞后。

1.2文献的期刊分布

文献的期刊分布也是判断某一主题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表2是“图书馆+留守儿童”主题文献的期刊分布,收录了发表两篇以上文献以及CSSCI收录范围的期刊。

表2 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经统计,在图书情报类的权威期刊、一级期刊没有发表过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研究论文,CSSCI范围内的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16篇,占论文总数的17.6%,总体来说,发文的质量有待提高;在这19种文献中,只有《出版发行研究》《农业考古》属于专业外期刊,情报专业期刊属于主要发文阵地。

2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研究内容

学界对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必要性与意义

我国图书馆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文化程度高的城市,而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地域偏僻、文化落后的乡村,从现实条件来看,城市的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存在人力、物力、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及本世纪初,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引起国家与社会的足够重视,图书馆也没有意识到对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性。自2004年,留守儿童问题引起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后经过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大等重要会议的强调和部署,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同时,图书馆界也在解决了“收费与免费”之争后,为所有人提供普遍均等的服务也成为图书馆人的理想与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进入了图书馆的视野,周坚宇认为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是实现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与保障弱势群体阅读权利的有效方式[2],傅尔玲从图书馆为所有人均等服务的理想与目标角度论述了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必要性[3]。公平是一个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教育公平是公平的最基本表现方式,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比较贫乏,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必然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因而农村留守儿童属于“累积劣势”的一代,邓李君等从教育公平角度论述了图书馆的补偿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4]。

2.2留守儿童阅读现状调查

为了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首先必须对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有清晰的把握,因而对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是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的第一步。邓小昭等通过对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物理环境、精神环境的调查,取得了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环境的客观数据,并提出了改善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环境的建议[5];邓倩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文化生活不容乐观的结论[6],同时分析了浅阅读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的5种阅读偏向,并提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由浅入深阅读引导的策略[7]。尽管有研究表明父母进城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正面与负面两方面的影响,相同环境下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显著的差异[8],但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环境差、阅读资源少,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2.3图书馆为服务留守儿童加强自身建设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图书馆需加强自身建设。杨娅探讨了创建留守儿童图书馆的可行性[9];邓倩分析了西部留守儿童产生“图书馆距离”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西部图书馆建设的3项举措[10];杨靖、黄京华则从宏观角度构建图书馆三级支撑体系,打造图书馆面向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保障系统[11]。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图书馆需借助国家现有的文化工程,如文化部的“农家书屋”工程,争取更好的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农村社区图书馆等,与农村留守儿童密切联系的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适合的读物,充分发挥这些基层图书馆的作用。

2.4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方式与实践

对于图书馆如何为留守儿童服务,各图书馆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展开各种服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式:建立留守儿童流动图书馆、在馆内开设留守儿童辅导室、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举办专题知识讲座[12,13]。刘良璧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对留守儿童提供拓展服务的路径[14]。绘画艺术治疗是以绘画为中介的独特心理治疗干预手段,易红、王祝康介绍了重庆图书馆为留守儿童开展绘画艺术治疗的实践[15]。真人图书馆是图书馆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孙华玮等借鉴高校图书馆的经验,依托城市图书馆并结合基层图书馆的设施,提出了真人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具体措施[16]。总体来说,目前图书馆对留守儿童提供的知识服务分为资源保障与服务拓展两方面,建立留守儿童流动图书馆、辅导室等属于资源保障,而开展读书活动、举办专题知识讲座等属于服务拓展。目前,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知识服务,其重点不在于创新服务方式,而是在已有服务的基础上,保持其持续性,并逐渐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力争建立覆盖区域内所有留守儿童的知识保障系统。

从内容上看,对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研究范围比较窄,大部分文献都是根据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提出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模式,以及一些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知识服务实践活动的介绍与经验性总结,而具有前瞻性、可以领跑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较少。从现状来看,是否对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以何种方式进行知识服务以及对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范围与程度,都是各图书馆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便利程度选择,在服务对象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知识服务的范围只属于“点”,不属于“片”,更不属于“面”,因而图书馆怎样突破“点”的范围,建立涵盖所有留守儿童的知识保障体系,是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的难点。

3多元合作——图书馆深化为农村留守儿童知识服务的切入点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服务与知识保障也不是仅依靠图书馆的力量就能独立完成,为进一步扩大、深化图书馆对留守儿童的知识服务,图书馆应联合各种力量,开展多元合作,才能更好地为留守儿童服务,保障他们的知识权利。

3.1与政府合作,争取政府的全面支持

我国目前还是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行为带有权威性、导向性和长效性。因而,政府最有能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保障方面,政府也应占主导地位。政府在保障留守儿童知识权利的职责主要体现在3方面。其一,法律与政策支持,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权利。在国家政策方面,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教育的权利;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图书馆可以这些政策为契机,强化对留守儿童的知识服务。其二,政府利用其权威性,协调社会资源,政府通过部门协调,能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和力量,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充分发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到为留守儿童知识保障中来,图书馆需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与合作,配合政府做好协调工作。其三,在财政方面,除争取留守儿童专项教育基金外,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知识下乡”工程、“农村书屋”工程等以及地方政府的知识工程,如浙江省的“书香校园”工程,为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知识资源。

3.2馆际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知识保障联盟

图书馆界为实现资源共享而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也初具规模,其合作项目主要是联合编目、公共数据查询、电子资源采购、馆际互借、合作存储文献、网上参考咨询、培训等[17],这些区域图书馆联盟在组建模式、合作模式、管理模式、资源建设模式、协作服务等方面均体现了联盟良好的运作态势,为建立区域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知识保障联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图书馆为留守儿童的知识服务处于自发状态,各自为政,这样一方面会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另一方面又使得部分留守儿童不能获取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区域内各图书馆分工合作,建立地区性留守儿童知识保障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以上缺陷。结合我国图书馆的现状与留守儿童分布的特点,以地区为单位,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主导力量,联合下级的乡镇图书馆、农村社区图书馆以及农村学校图书馆,建立起为留守儿童知识服务的区域图书馆联盟,联盟共同制定留守儿童知识服务的总体目标,并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在保障联盟里,市县图书馆为乡镇图书馆、农村社区图书馆、农村学校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与知识资源,乡镇图书馆、农村社区图书馆是农村校园图书馆和县、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必要补充与支撑。

3.3与社会力量合作,争取更多的知识资源

社会支持是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18],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社会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很多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慈善组织等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援助中来,如新浪浙江与浙江省团委发起的“心灵书屋”工程、宁波鄞州区文广新局、《宁波日报》等主办的“漂流书库”等,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的知识援助日益成为留守儿童知识援助的主力。一般来说,社会力量的影响比较大,资源比较广,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的知识援助大多为资源保障类型。图书馆作为专业的知识服务组织,可以加入到这些活动中来,用专业知识指导这些活动,进而优化知识资源的配置,并对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援助进行后续跟踪,保证活动的持续性。

3.4与名人、学者、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等合作,加强留守儿童的阅读指导

按社会对留守儿童支持的主体分,可以分为群体社会支持与个体社会支持,与群体社会支持相比,个体社会支持能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能根据留守儿童个体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图书馆与名人、学者合作,举办主题讲座、读书活动等,利用名人效应激发留守儿童的阅读热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虽然社会工作在我国实践时间不长,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帮助留守儿童的重要力量,同时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益支持的高素质人才还主要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零散形式。图书馆可以与社会工作者、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等配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阅读水平,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国才,朱金磊.国内外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13-119.

[2]周坚宇.关于图书馆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指导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3(12):50-54.

[3]傅尔玲.关爱留守儿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1):14-16.

[4]邓李君,等.基于农村书屋、乡镇图书馆、学校的留守儿童补偿教育模式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5):19-23.

[5]邓小昭,等.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环境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5):50-55,37.

[6]邓倩.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80-83.

[7]邓倩.浅阅读时代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1):119-122.

[8]张显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学习成绩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9):60-64.

[9]杨娅.创建“留守儿童图书馆”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136-137.

[10]邓倩.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西部乡镇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1(19):101-105.

[11]杨靖,黄京华.构建图书馆三级支撑体系提升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J].图书馆建设,2011(5):32-36.

[12]杨文煜.图书馆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100-102.

[13]何燕.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0(3):133-135.

[14]刘良璧.高校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与拓展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3(2):65-67.

[15]易红,王祝康.绘画艺术治疗在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干预中的应用——重庆图书馆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2):72-75,80.

[16]孙华玮,等.Human Library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可行性[J].图书馆学刊,2012(9):71-73.

[17]张甫.国内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与发展研究[J].情报杂志,2011(8):138-143,162.

[18]东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微[J].学术交流,2009(5):133-135.

李林华女,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理论。

容春琳女,学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服务。

收稿日期:(2015-05-21;责编:王天泥。)

猜你喜欢

文献图书馆儿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去图书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