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策略

2015-05-12周艳红文意纯肖博妍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信息共享核心竞争力高校图书馆

周艳红 文意纯 肖博妍

摘 要:目前,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信息共享空间是国外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用户的变化和研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的服务模式,本文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提出一些建议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称IC)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为读者提供虚拟和实体并存,馆内和馆外交融的信息共享平台。它是以培养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新型服务模式。[1] 它将传统的基于印本文献的图书馆服务与资源、计算机技术、电子资源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环境中,不仅支持个人独立的学习,同时也支持集中式的研究,其理论研究较为完善,实践模式也日渐成熟,已经成为国外高校图书馆最受欢迎的服务模式。

高等院校图书馆为了满足高校师生多元化、开放化、个性化信息需求,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交互和协同的信息共享环境。因此,IC的构建对推进大家的学习和研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IC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如何建立适合我们校情、馆情的IC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1 IC的相关概念

IC的雏形是1992年8月在美国衣阿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IA)”[2]。它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连接传统纸制型资源和新型电子资源,支持整个校园内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信息共享空间不仅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使图书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以用户为中心”和“一站式整合服务环境”。

图书馆负责提供信息资源,图书馆员负责资源使用方面的参考咨询。衣阿华大学IA改变了图书馆以往以收集、组织、保存和存取为主的管理模式,开创了“以读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服务模式[3]。IC成为了是图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在其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要求去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必然性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读者需求,支持广大用户的学习、研究和学术活动才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希望图书馆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基于协作和自由交换信息的共享平台,能够让他们享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类形式的信息资源,得到更加全面的指导、交流和帮助。而IC的构建与服务顺应了广大师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

3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实践

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2008年搬迁图书馆之后更是加大调整力度,从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管理模式及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形成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型文献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的、具有本校学科和专业特色的馆藏体系,顺应了“借、阅、藏、管、咨、查”一体化和“人、机、书”一体化的图书馆先进管理模式。我们正向着研究型、开放式、多功能、智能化、电子化、自动化、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前进。

4 立足馆情,开展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探索

目前,信息共享与国外相比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规范,构建策略既要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又要适合图书馆的具体情况。

4.1 确立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职能

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一站式整合服务环境”,把服务理念慢慢改变成为“资源和服务围着读者移动”。采用新的理念与方法,主动参与到教、学、研的活动中,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信息,通过信息共享空间主动开展服务从而吸引师生利用图书馆满足他们教、学、研的需要,达到知识获取与创新的目的。

4.2 整合服务功能,规范服务政策

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服务方式的不足,所提供的服务是集成服务,是整合了实体和虚拟服务、传统图书馆服务和IC创新服务的集成服务。它不仅要支持读者自由存取网上数据库资源,还要为读者提供各种纸质图书和资料,满足读者学习的需求。完善、规范的服务政策是保证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本地化、务实的原则;职责明确的原则;强化督察的原则,让大家在服务实施的过程当中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提供给读者一个方便快捷、使用合理的信息获取空间。

4.3 合理配置人员,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结构合理并且服务能力强的队伍对IC成功运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IC的服务团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献信息参考咨询服务;第二类是由系统设计师、网络专家以及学生助理等负责的IT技术帮助服务;第三类是由各学院教师、学科专家、研究员等专业人员负责的IC内部教学、创作、学术研究方面的专业指导。[4]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时要考虑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要不断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图书馆人员要及时进行培训,提高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其潜能。

4.4 注重服务管理,开展效果评价

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管理体系与质量评价系统,以用户满意度作为评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及时了解、分析和评价读者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的感受和要求,跟踪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全面体现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价值。

信息共享空间作为高校图书馆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建立IC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也是有效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深度与广度的一种途径,它为高校图书馆拓展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应立足自身,始终坚守为读者服务的原则,摸索出适合本馆的IC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晓燕.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8):30-31.

[2]许琦.高校信息共享空间模式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管进.高校图书馆实践信息共享空间的思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7(3):17-19.

[4]任树怀,盛兴军.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5):157-159.

作者简介

周艳红(1982-),女,汉族,教育学硕士,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信息共享核心竞争力高校图书馆
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业服务化客户逆向服务研究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中国铁水联运信息系统物理框架设计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