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科学社史料整理看档案价值链的构建
2015-05-12张羽
张羽
坐落于陕西南路绍兴路口的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其馆舍的前身为成立于1931年元旦的中国科学社本部大楼暨明复图书馆。自1998年“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旧址”纪念铭牌挂牌以及2000年设立“中国科学社旧址史料陈列室”并对外开放以来,我馆一直将“中国科学社”的史料收集整理列为一项重要业务工作。 2012年,原卢湾区与原黄浦两区“撤二建一”后,由于其馆舍原为“中国科学社本部大楼暨明复图书馆”,遂将我馆由“卢湾区图书馆”改名为“黄浦区明复图书馆”。有鉴于中国科学社在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我们本着传承中国科学社优良传统的历史使命感,本着弘扬前辈们科学精神的历史责任感,多渠道地加紧对中国科学社的历史文献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笔者也有幸参与这项工作。本文以中国科学社史料收集整理为例,试从档案专业与文献史料的角度,探讨档案资源价值链的构建。
1 价值链:档案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关于档案和文件之间转化关系,一些档案专业教科书是这样阐述的:“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文件,今天的文件将是明天的档案”。的确是这样,但我们如果从更高的层次和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的话,这句话的含义还可以作更深层次的诠释,因为如果未来这些档案文件成为具有文献研究价值的史料的话,那么今天的文件不仅仅是明天的档案,更将是明天的文献史料。从其原始文件,经过收集,整理形成档
案文件,而档案文件被开发利用,就成为史料文献。
反映其“增值”过程的价值链,可以用图1表示:
当文件制发运行时,主要对形成机关具有文书价值;当文件运行完毕归档时主要对形成机关具有参考和凭证价值,也可称为“第一价值”;当文件进入各类档案馆后主要对社会具有参考和凭证价值,也可称为“第二价值”或“史料价值”。
从上图不难看出,档案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关键角,是将原始文件加工整理成今天档案资源的“拓荒者”,而档案资源一旦被社会个人或机构所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就成为明天的文献史料资源,档案工作者也就是其“种树人”。
2008年,上海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了第18批档案资料。其中有关中国科学社的档案(1914年-1954年)共253卷。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科学社概况、三十六年来总结,历次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会议录,历次年会记事录、该社上海分社议事录,社员名单、社员卡、入社志愿书等。还有该社的摄影集、剪报材料。其中有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亲笔记录的中国科学社理事会驻南京职员会议录、著名科学家卢于道亲笔记录的抗战期间中国科学社内迁后理事会会议录及该社成员各历史时期的珍贵留影。据先前从中国科学社1930年出版的《中国科学社概况(1929年)》小册中的“职员录”中获知,中国科学社分别在南京社所和上海社所各设置了“文牍”一职,也即今天称之为“档案管理”的岗位。笔者面对这些在今天被视为珍贵史料的同时,对七、八十年前的“文牍”同仁,心存感激与无限敬意。他们当时所做的工作不正是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吗?那些在当时是原始文件的张张纸页,经过他们收集、记录、整理、保存,现在已然成为其价无以估量的珍贵史料。
再进一步以上述市档案馆解禁的第18批档案中的“中国科学社”清单,以及我馆已收集到的部分史料为例,中国科学社的档案制度化管理已相当的完善,大到历次董事会,小到职员会议,都作会议记录并予归档保存。每次的科学演讲活动(类似今天的“科学讲座”和“学术报告”),都作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等存档资料要素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层对档案工作的重视(除了筹建和成立初期的1914至1918年期间的文献资料有些不全外)。这些档案就是当时中国科学社的原始文件,而就是这些文件,相当部分还是在当时来说实际是极为普通的文件,但随着时光流逝,随着中国科学社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历史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学术界、科学界研究中国科学社社史的学者的日益增多,这些文件,哪怕就是一片小纸页,也会成为珍贵的档案材料,成为可供研究的凭证性、参考性的重要文献史料。
2 档案工作者要关注档案的史料价值
档案是人类或社会活动的记忆,是历史留给未来的财富。由于档案文献是在各机构、组织(单位)的正式文件的基础上整理分类加工而成,包含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图表、文件等原始凭证,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形成档案文件后,其中相当部分内容还需经过所在机构、组织(单位)的主管领导的审核,因此档案文献是最具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源。在关于同一事物的记录上,机构、组织(单位)的档案文献显然要比社会(个人)文献更具权威性。同时,通过档案专业化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的予以保存,从而使档案成为可供未来查阅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史料文献来源。由此档案工作者在完成文件收集归档、归档后的整理、保管、发挥其对现行机关的利用价值的同时,还应当关注档案价值链的延伸,即将档案的第一价值延伸至第二价值。这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档案的史料价值包括两部分:
一是档案的社会价值,包括编史修志、资政咨询、科研参考、学术研究,以及满足社会政治、军事、外交、教育等需要所发挥的价值。如2009年10月,习近平在比利时访问,会见阿尔贝二世国王时,向他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相册,收集记录了近半个世纪比利时王室成员访华照片。这本相册,就是由档案文献中的相关影像资料加工而成。成为礼物后,即承载了一段中比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这就是档案文献资源社会价值的体现。
二是档案的经济价值,包括为科技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为解决经济纠纷提供依据,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凭据等。此外,档案资源也能开发成旅游产品,如现在有些私人图书馆提供指定日的报刊复印件礼品服务,这种有偿服务的对象是想将友人或读者自己的出生日当天的报纸复印,反映出生当天世界和社会发生了什么大大小小的事件,有什么奇异天象和新闻,据说这种礼品还相当受欢迎。这是文献资源经济价值的体现,也是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成功案例。
对于单位的档案文献资源而言,也同样具有经济价值。其价值实现并不是直接的,相对间接。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档案大多为会计档案、经济类的业务档案和建筑档案。这些档案可以为未来的决策工作提供参考,有助节省和降低成本,少走弯路。明复图书馆档案室至今还保存一套较为完整的定稿于1929年5月的明复图书馆大楼建筑设计图原稿,在2002和2005年两次对原卢湾区图书馆明复楼进行修缮工程时,这套图纸对恢复历史原貌起到极好的参考价值,这几年,明复图书馆奠基碑、中国科学社社徽浮雕、大楼门口匾牌吴稚晖所题明复图书馆馆名等馆史文物被一一发掘出来,充分彰显档案文献资源的重要价值。
3 档案工作者要努力延伸档案的价值链
传统的档案管理是政府及事业单位内部机构,档案管理理念重“藏”轻“用”。如今档案部门成了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档案工作成为公共文化事业,档案事业的理所当然是需要转型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将档案的现行价值延伸至档案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其史料价值。
由此,我们在进行档案文件的收集整理工作的过程中,眼光不应局限于原始文件的收集、分析、归类,以及对原始文件进行必要的档案文件规范性、技术性的加工以形成档案文件,而要以服务未来的战略眼光进行文件的收集和档案的整理,以便为后人提供更加准确、完整和有效的文献史料。
站在服务未来的战略高度履行档案管理职责,首先必须具有对历史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在日本社会,尤其是在日本企业,相当重视档案工作,几乎大大小小的事都用文字记录在案,以备将来查考。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档案理事会(ICA)采用古罗马神话中护门神雅努斯的两面头像作为会徽,其含义是一面是注视着过去,一面是展望未来,这正是档案文化的精髓。档案文件基本来源于本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正式文件,又经过规范鉴别筛选和整理加工,由此它比一般的社会史料具有较强的规范性、权威性和可靠性,是不可再生、无可替代的史料。为了构建档案完整的价值链,当前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
1、强化史料记录的准确性
我们在对中国科学社照片史料的文字说明修订时发现多处的疑点。如1916年第一次年会的地点原稿为“美国康乃狭克省中间城恩多佛高等学校”。经多方查询,现在美国没有这个地名也没有这个学校。后来在原中国科学社的编辑部主任王琎的孙子王天骏教授依据王琎的日记等原始材料撰写的《文明梦——记第一批庚款留美生》一书中第43页找到一幅1913年留美学生年会合影照。照片中来自美国不同学校的中国留美生各自拿出所在学校的校名横幅。其中有个校名为ANDOVER,其读音与“恩多佛”非常接近,循着这条线索,很快就确定了现在的地名应该叫麻省安道弗镇。又如1933年第18次年会的开会地点为“四川重庆成都”。到底是重庆还是成都呢,原稿表述不清。最后从市档案馆编辑的《中国科学社史料辑》中所载的1950年由中国科学社发布的《中国科学社三十六年来的总结报告》中查得地名应为“四川重庆、成都”,中间应该有个顿号,这样就表述清楚了。为了对历史负责,我们在史料整理中对每个字,每个用语,甚至每一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考证,确保其准确无误。
二是强化史料描述的规范性
史料整理中经常能发现一些谬误,如 2010年11月14日,《新民晚报》B13版用整版篇幅刊登《中国科学社在上海的科学传播活动》一文,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但是文章最后一句话却说错了,原文是:“1998年11月,明复图书馆恢复原名,并举行挂牌仪式”。从我馆的档案文件证明,当日确实是举行了挂牌仪式,但实际挂的是“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旧址”这个纪念铭牌的牌子,而所谓“明复图书馆恢复原名”也只是当时有政协委员所提议案中的呼吁。明复图书馆真正恢复原名实际是在卢湾与黄浦两区实施“撤二建一”的去年2012年!这是概念不清,甚至有偷梁换柱之嫌,结果严重误导读者。经网上查询,在新民晚报的该文发表后,在网上有不少博客文章和一些个人网站一字不差的转载该文,包括这句错误的话。
为此,我们在编辑大事记、年鉴、会议记录、照片文字说明和宣传小册等材料时,十分注意用语规范、概念清晰、标号准确、条理清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真实、完整的历史传承给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罗泽国、仓荣卿.历史上的明复图书馆:《历史回顾 探索实践》,中国出版社,2004
2、姜勤.从服务项目的演变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深化与开拓.文化研究论坛,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3、杨红.档案管理.上海社会学科院出版社,2001
4、程新国.海上大师—中国现代科学奠基者萍踪.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5、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社旧址史料陈列室”所藏部分史料文献
6、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档案室所藏部分档案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