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花”识“香”:一首民歌教学的顶层设计

2015-05-12安律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茉莉花文化价值

安律

【关键词】高中音乐;《茉莉花》;顶层设计;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0073-01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往往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它包括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整体架构)与教学引导策略(教学实施路径)。我在面向高中生的“赏析江苏民歌《茉莉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从《茉莉花》的音乐文化之美、音乐形态之美、音乐情韵之美、音乐足迹之美等四个方面去架构课堂,依据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体验、比较、探究等课堂活动去认识《茉莉花》的艺术、文化价值,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首先,在课堂“前置性学习”中领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文化之美。该课的“前置性学习”可印发材料,亦可采用PPT进行文字阅读(《茉莉花》的“前世今生”),通过原生态歌谱与改编歌谱的对比来实现认知突破,即认识江苏民歌《茉莉花》与“鲜花调”的关系。课前可比较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陈桂兰演唱)与中国民歌《茉莉花》(凤飞飞演唱)片段,以便在音乐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聆听、探究江苏民歌《茉莉花》,认识音乐的形态之美。主要围绕曲式和曲调两个方面展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前中学生普遍缺乏视唱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应借助PPT,通过对歌谱乐句、乐段反复并形象准确的演唱不断地给予学生探究提示。

再次,学习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在音乐实践中体验其情韵之美。

(1)引导学生比较原生态“鲜花调”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歌词,理解后者的语言表达之美。关注江苏民歌《茉莉花》歌词表达出的音乐形象的集中、一咏三叹的递进、主题思想的健康。

(2)引导学生唱出《茉莉花》的地域风格与纯真少女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期盼。教学生注意小调的演唱并不需要大声,更不要太“美声”,也不必刻意运用方言演唱。《茉莉花》的学唱可以引导学生从模仿入手,反复揣摩旋律之中柔婉、含蓄、清新的吴地风韵。建议重点体验:旋律线条的流动之美;旋律中蕴藏的装饰之美。

(3)模拟“舞台音画”进行课堂实践。为体现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原则,可设计演唱、演奏、舞蹈、投影背景画面融为一体的表演。投影画面可以由教师课前准备;即兴表演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展开实践体验,可适当“减配”。实践体验要有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然后,比较聆听多版本的《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音乐足迹之美。

比较是音乐鉴赏的基本理念。比较,不光让学生能够区分风格迥异的音乐,还要让学生对或具有相同内容或具有相同流派或具有相同音乐素材却具有不同音乐表达方式的作品进行探究,获得它们的共同点与区别点。提示学生围绕地域性格、音乐风格、曲调特征、演唱特点、审美情趣等方面去探究。通过认识《茉莉花》的变异特征,引出小调的传播特性:“小调有脚,游走四方。”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闻“花”识“香”,不光要识别“花香”的特性(艺术特性),更要感悟“花香”带给人精神上的沉醉(文化内涵)。让学生拓展思考:(1)“鲜花调”从乡间发展成体现当今文化主流的《茉莉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茉莉花”开遍全国很多地方,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感悟《茉莉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①民歌是文化记忆,是地域文化的符号,体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情感的归属。②《茉莉花》通过变异在全国各地“飘香”,体现汉民族的共同愿景,是汉民族血脉的交集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茉莉花文化价值
茉莉花
茉莉花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