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2015-05-12李玉德
李玉德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生;参与意识;新课导入;课堂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66—01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和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状况,让课堂充满生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概括性、精确性等特点,也决定了数学知识往往不能直接注入,而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解决以及知识的再创造主动获取。那么,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过程呢?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吸引学生参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导入得好,学生参与就好,教学效果也就好。导入新课,一般有两类,一是复习导入,二是直接导入。如果是复习导入,最好是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在解答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之下,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教师则掌握时机,适当点拨,从而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解法”时,讲后一种解法之前安排前一种解法的练习,并穿插前一种解法不能或不好解的方程,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质疑,教师就此引入新课,并把知识深化,学生思维参与就好,注意力也集中。如果是直接引入新课,就尽可能通过教具演示,学生动手,做数学趣题等方式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思维活动等调节到最佳状态。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节时,先让学生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出它们的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感性认识,这样不但学生兴趣高,而且对后来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
二、优化课堂结构,组织学生参与
1. 要协调教与学的步伐。教是为了学,上课开始,面对喘息未定,没有听课准备的学生,教师不要急于讲课,而应迅速做好组织教学,使授课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始,下课铃响后,也应该立即终止上课,讲了也往往徒劳。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时时分析教与学的进程, 主动协调教学的步伐,激发学习兴趣,防止出现那种“没有学的教”和“干扰学的教”。
2.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用语言向学生提供了思维信息,就应该努力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使教师的语言节奏与学生的思维节奏和拍, 引起共鸣。一般来说,要多有设问、停顿,提问不能过早点名。有时一个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全班陷入深思,继而相互商议、讨论、翻书、翻笔记。此时教师就不要打断思维,给予启发,而应让其自悟、自得。
3. 知识的推进,步子宜小。数学教学要遵循教材体系把教材分解到每一节课,每一节课又要按知识的内在联系一步一步去教,如何分解,如何推进,每一步要达到什么目标,最后又如何综合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何,在学习中会碰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应充分考虑到,反之若盲目地推进知识,跳跃式推进知识,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这样的节奏,就会逐渐使其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增加小结,帮助学生,使兴趣持久。学生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小节,显得学过的知识凌乱,不利于巩固利用,也不利于后继内容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一些小节,引导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上升一个台阶,加深对某些教学思想、方法、规律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数学美的享受, 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 使下阶段的教学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 使教与学双方协调同步。
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思维参与
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最主要的是思维的参与。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习题的解答,都应该创设思维情境,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便降低思维起点,减少思维跨度,为学生的思维参与和进行知识“再创造”打好基础。如,教授“射线”这一概念时,首先可揭示生活中的原型,指出“手电筒”、“探照灯”等射出的光束都给我们以射线的形象。然后分析这种形象的特征,强调是从一点向一个方向射出的,有起点而无终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试说、修正得出射线的定义,最后通过识别、运用加深对射线的本质属性的理解。这样讲,概念的关键特征有了具体形象,增强了概念的感性基础,学生对概念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精心设计并组织课堂,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认识主体的地位。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从而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