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不得体罚学生”的底线
2015-05-12蒋夫尔
蒋夫尔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教育局,日前对乌鲁木齐市第100中学原教师田某提出的不服米东区教育局作出的开除处分决定进行了行政复核,决定维持之前作出的开除决定。田某因体罚未交作业的学生小杰,被米东区教育局开除,田某对这一处分决定不服,向米东区教育局申请进行行政复核。
虽然不少人对田某因体罚学生而被开除感到惋惜,认为处罚过重,但大家都认为,田某体罚学生小杰是错误的。“好老师”田某因一时冲动体罚了学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离开了心爱的讲台,令人扼腕叹息。同时,田某的行为,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在没有教鞭的时代,教师如何才能守住“不得体罚学生”这条底线?
教鞭,也叫戒尺。相信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上过学的人都不会陌生,甚至记忆犹新。那个时代,教鞭是教师上课时不可缺少的工具,常常抓在教师手中,或高高扬起,或重重敲打在讲桌上。那个时代,教鞭打在手心里或者屁股上的疼痛,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作为惩戒所谓不听话的学生的工具,教鞭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将其看成教育的一部分。“不打不成材”“鞭子下出好人”的观念常常挂在家长嘴边。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渐渐被全社会认可,教鞭慢慢从教师手中隐去,最后淡出课堂。如今,在课堂上,再也见不到传统意义上教鞭的身影。没有了教鞭,对教师来说,无疑少了一个震慑所谓不听话学生的工具。于是,一些教师便用起了自己的巴掌,甚至是粗暴的语言。然而,这样做不仅违背了师德底线,还违反了教育法“不得体罚学生”的规定。
当下,教师所面临的执教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认为,没有了教鞭的时代,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需要用更多的爱来教育和管理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关心和了解学生。如今,互联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和过去相比已经大为不同。外界环境变了,学生自然也会随着环境而变化。也就是说,如今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完全不同了,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然而,不少教师却还是原来环境下的教师,其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过去,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变化,在面对一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容易用传统的理念来处理和解决,这样一来,触碰“不得体罚学生”的底线,就不足为怪了。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多元性从未这样丰富过。这既是好事,也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难度。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性和不同,如何面对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成为考验教师能否适应当下教育教学工作的试金石。面对多元的学生,因材施教无疑是教师最应遵循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因为“一刀切”导致的“体罚”事件的发生。作为教师,通过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恐怕是教师应该努力做好的工作。
在教师面前,“后进生”、“学困生”、“顽皮学生”往往是比较容易遭受体罚的群体,原因在于其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或者不听老师的话。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做的就是付出更多的耐心、关心和爱心。作为教师,应该从如何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引导、开导和理解学生,而不是采用“体罚”的手段逼其就范。
体罚,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教育的手段。体罚学生事件时有发生,表明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体罚的危害性;没有意识到体罚学生触犯了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同时表明,一些教师还没有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还没有树立起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教学和管理理念。
对于那些接受传统教育,又在用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当下学生的教师来说,做出改变,转变思想,适应当下教育理念,是唯一可行的选择。简单、粗暴的管理和教育,可以少费心、少付出,也不那么累和辛苦,甚至很“管用”,但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难以抹去的,甚至是终身的。
对教师来说,要防止“体罚”事件发生,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执教的理念,增强法制意识,时刻保持“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加强情绪管控,让体罚远离学生。
作为教师,面对不同时代的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方法及理念应该不同,要不断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带来的变化,不断学习。教师只有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和学生一起成长进步,把学生当“老师”,和学生做“朋友”,与学生和平共处,不停提高自我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层次,在其眼中,学生才能是可爱的、有闪光点的好孩子。
笔者认为,“以爱换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旦教师有了这样的境界,“体罚”便不会成为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