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
2015-05-12陆书琴方双虎
陆书琴 方双虎
摘 要 弗洛伊德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影响深远。客体关系是精神分析的新发展,是精神分析由传统的驱力模式向现代的客体关系模式转变。两者都属于精神分析领域,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移情与反移情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给出一个简明的分析,并简要探讨两者在治疗中的运用。
关键词 弗洛伊德 客体关系 移情 反移情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2.060
From Freud's Classical Theory to Object Relations Genre——Empathy and CountertransferenceLU Shuqin, FANG Shuanghu(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Abstract The classic psychoanalytic theory, created by Freud ,hav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Object rela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 is psychoanalysis from the traditional drive mode to modern mode of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transformation. They both belong to the field of psychoanalysi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e focus of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 transference. This paper aimed to give a concise analysis between classical theory and object relations about Freud's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 transference, and briefly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in treatment.Key words Freud; object relation; transference; counter transference
1 從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1.1 弗洛伊德生平简介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的一个犹太毛织品商人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幼时非凡的天资和平时的努力自修,他九岁的时候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这比标准的中学入学年龄提前了一年。弗洛伊德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也经历了彷徨和苦恼,最终创立了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1.2 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了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它主要研究人的病态行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1)心理结构论: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层面的部分,前意识内容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有意识的知觉;第二个来源是潜意识。
(2)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他认为生本能是生活和生长的原则,是爱和建设的动力;死本能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是恨和破坏的动力。
(3)人格结构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处于人格最高层面,按道德原则活动。
(4)心理发展论:弗洛伊德把儿童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口腔期、肛欲期、性器期、青春期和生殖期。
1.3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在批判与继承弗洛伊德本能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是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发展,它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及人格发展的一种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
1.4 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弗洛伊德在其著作《性学三论》中,第一次提出客体这一概念,认为客体是满足性的冲动,客体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件衣服或一件艺术品;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是俄狄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强调父亲的作用,然而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对于人格的形成应该追溯到俄狄浦斯期以前的母子关系,孩子一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客体是母亲的乳房,克莱茵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的概念,提出了客体关系理论,她强调母子关系。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指人类,即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他们的本质都是基于与他人的互动。
2 生命中的第一年如何在治疗中出现:移情与反移情2.1 弗洛伊德经典理论对移情和反移情的认识2.1.1 移情在精神分析学上,移情被定义为:“移情是个案(来访者)无意识地指向他的治疗师的各种非现实的角色和身份,精神分析的退行过程中,个案对那些角色和身份的回应,通常起源于他们早年的经历。”弗洛伊德第一个发现移情,认为移情是全部人际关系,即在童年时与重要他人的经历会影响日常交往,会产生一种和治疗师的“错误联结”。最初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妨碍了治疗,是一种阻抗,但很快他发现移情也是治疗动力,积极的移情可以使来访者做深度的自由联想,从而揭示出潜意识中的“情结”;而消极的移情可以通过“解释”,让来访者明白移情的实质而变为积极移情,从而促进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2.1.2 反移情治疗师在成长过程中因某种个人体验而存在着潜在心理问题,在遇到有相近情境的病人时,因处理不适所引发对来访者的一种情感体验,就是反移情。1910年弗洛伊德发现了反移情,他认为反移情源自分析师自己,是分析师过去经验的重复,与病人无关,反移情也是被视为一种干扰治疗师理解病人的因素,他有一句名言:分析师的理解永远宵能超过他自身的局限性,其意思就是分析师由于受到反移情的影响,对病人的理解势必有限。
2.2 客体关系理论对移情与反移情的认识2.2.1 移情在客体关系的术语中,移情指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在临床环境中的表现,将移情看做内在客体关系的表达,内在客体关系通过投射性认同在治疗中得到外在的体验。移情分为两大类:背景移情和焦点移情,背景移情是指来访者对于我们提供的治疗空间的反应,这个空间与“环境母亲”提供的照顾有关。焦点移情是来访者用治疗师来替换亲密关系中的客体的这种感受,与婴儿自体相联系的“客体母亲”相关。
2.2.2 反移情客体关系将反移情视作治疗性交流的媒介、以及理解和解释的基础,认为反移情在治疗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对治疗过程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治疗师对反移情的觉察与处理能力决定治疗的好坏。
2.3 两者在治疗中的运用2.3.1 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作用(1)移情对治疗的积极作用。移情除了是求助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情绪等表现在咨询治疗师身上,移情也包括求助者将其与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重现在咨询治疗师身上。求助者对咨询治疗师的移情现象普遍存在于咨询治疗关系中,不论咨询治疗师是哪一种理论学派,咨询治疗师会遭遇来自求助者的各种移情问题,因此,咨询治疗师必须重视移情现象,并要学会辨认和处理。移情的分析可以说是心理咨询治疗的重点,移情的分析帮助求助者区别幻想和现实、过去和现在,让求助者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欲望和幻想是如何影响其现在的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的。
(2)移情对治疗的消极作用。移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工作的深入,咨询治疗师在助人的工作中,会对求助者产生各种情绪和感情,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但是却值得咨询治疗师深入去觉察和作适当的处理,以免干扰对求助者的专业服务。
2.3.2 反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作用 (1)反移情对治疗的积极作用。反移情是指咨询治疗师在咨询治疗过程中,因求助者而引起的想法与感觉,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反移情。正面的反移情,包括咨询治疗师喜欢或欣赏求助者的感觉;负面的反移情,包括咨询治疗师讨厌、生气或挑剔求助者的感觉。首先,反移情是了解求助者潜意识的一个窗口,咨询治疗师根据反移情来了解求助者。其次,反移情容易污染对求助者移情的观察与辨认,在咨询治疗关系中,求助者的移情与咨询治疗师的反移情是同时存在的,咨询治疗师一方面要觉察和处理自己的反移情。再者,求助者令咨询治疗师厌恶的事情,正是他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最后,以更大的包容,来处理求助者的问题行为,节制自己的反移情,包容求助者的言行。
(2)治疗过程中对反移情的正确处理方法。在咨询治疗的过程中,咨询治疗师处理反移情的方法有:首先,咨询治疗师随时审视自己对求助者的感觉与情绪是否属于发移情现象。其次,咨询治疗师要自我反省,咨询治疗师借着自我反省,澄清反移情的来龙去脉,并且做适当的处理,使反移情不至于干扰心理咨询治疗的进行。再者,咨询治疗师可以请督导或资深同事来协助自己处理,咨询治疗师只能通过督导或资深同事的协助,来处理自己的反移情。最后,转介。
3 结论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治疗关系,治疗师与求助者的关系是心理治疗最重要的方面。
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的梳理可以发现,移情与反移情一直是咨询治疗的关键,它们是精神分析的重要工具,在探索病人的内心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总之,无论哪个理论流派,无论它们是否重视咨询治疗关系,移情和反移情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是普遍和客观的。这两个概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参考文献[1] [美]彼得·盖伊.弗洛伊德传[M].福建:鹭江出版社,2006(6):2-13.[2] 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6).[3] [美]吉尔·萨夫.客体关系入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99.[4] 谢尔登·卡什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2.[5] 王慧.心理咨询中的移情探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1-273.[6] Thoma. H, Kachele H. Psychoanalytic practice.Springer-verlag,1985:81-97.[7] Wood .R. D. H. Countertransference .Int .J Psychoanal,1990.80:797-818.[8] [英]Josephsandler等.病人与精神分析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2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