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研究

2015-05-12高洁徐腾

科教导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校园文化功能

高洁 徐腾

摘 要 相对于大学校园文化显性教育功能的影响,笔者从隐性教育功能针对大学校园文化作以全面研究分析。首先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阐述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其次,找出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发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相应的分析,找出新途径,加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构建合理新结构,完善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体系的功能互补性,努力实现大学隐性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隐性教育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2.004

On Strengthening College Campus Culture Implicit Education Function

GAO Jie[1], XU Teng[2]

([1]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2] Personnel Depart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With respect to the dominant influence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e author from the implicit educational function for the campus culture a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First described implicit education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from material culture,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of these three levels. Second, identif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campus culture play some hidden problems that exist, to summarize and make the appropriate analysis to identify new ways to be ful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o build the new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sound campus culture recessive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recessiv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implicit education; function

1 简述隐性教育和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关于隐性教育的研究逐渐被国内外一些教育专家所注意,他们总结出“无意识的学习结果”,以及隐性教育的“非正式文化的传递”。综合各专家的描述,笔者选择这样一个概念来概括校园文化隐性教育:“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①由于隐性教育特点的扩展性和广泛性,隐性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正被频繁的使用,针对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浅析。

1.1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功能

笔者认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每一所大学自己定位的核心主题思想所体现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风貌,表现在各自因历史文化不同所沉淀凝练出的不同的校训,校风,校貌以及人文特征。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层面中,大学生受到特定的校风,学风,班风,师生关系,教师人格以及所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感染、心理暗示等因素的影响,在无意识的学习中有了观察、模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例如西南石油大学精神和校训分别是:“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明德笃志,博学创新”以此为标准培育出了很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吃苦耐劳的“铁人的精神”和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激励着北京师范大学生不断开拓进取,创造辉煌,并培育出大批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优秀教师。这就证明了不同的大学校园文化造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才,同时也证明了学生受所在大学精神文化因素的影响之深。不置否认,在一个精神氛围良好的集体中,学生容易耳濡目染一些健康的价值观念而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但是在相反的示范作用下则很容易导致学生精神水平的下降,这一功能的发挥,应该说是根源于深刻的心理学基础。

1.2 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功能

在校园制度文化层面中,大学生是品德教育的主体,在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学生内部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矛盾转化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心理与思想以及相应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例如,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的制定让学生参与讨论,获得他们的心理认知,他们会自觉地选择相应的道德行为。相反,则会出现各种抵触情绪情结,当然这一情绪情结不属于道德品质问题也不反映学生的认识水平,只是一个心理认识的问题。这一功能较明显地反映出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1.3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功能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直观性和超语言性使学生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去解读领悟其深刻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②如从校内的建筑、雕塑、湖泊、小路等,各承载着不同的寓意,有的激发了师生的凝聚力,创新力,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有的强有力的感召与导向力使师生有自豪感,从而影响了人格的培养等等一系列的效能。总之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自然景观的象征性、隐喻性、激励性,造就了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2 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其教育功能的表象化倾向分析。一部分大学管理者忽视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德育要素的渗透;同时忽视大学校园文化价值观的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人格塑造功能等道德心理层次的隐性教育功能;过于追求校园物质文化的炫耀,致使隐性教育要素的“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第二,是其教育功能发挥的非延续性。我国部分大学为了追求现代化气息,不顾校园内的历史文化古迹,改建新建筑,让一所百年老校看起来就是一所新成立不久的学校,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情感凝聚功能。还有缺乏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一任领导一种看法,一处校园角落三天两头改换布置是常见的事,如果不考虑到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持续性特点,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挥就会会陷入1+1<2的结果。第三,是其功能发挥的非整体性,部分大学还存在着“校园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没人管”的情况,也没有把隐性教育功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既不重视三个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效能的科学化设置,也不重视隐性教育的载体拓宽,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

2.2 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其功能的发挥受到社会文化冲击。大学校园文化中主要存在着多元的社会文化和校园主流思想文化。目前,多元文化的复杂性冲击了部分大学生的头脑,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或者使学生文化价值观选择感到很迷茫,致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冲击了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导向功能的发挥。第二,大学德育工作的缺失影响了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挥。随着社会的深化改革,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使得整个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大学德育内容更新跟上时代发展,改变因德育目标的理想化而造成的隐性教育的脱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不断更新增强说服力。第三,大学校园文化层次构建的不和谐影响了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挥。随着改革开放大学的扩招扩办使一部分大学管理者把精力都放在办学的物质文化层面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还有同一种层次间的构成不和谐,在校园物质文化中,大型建筑逐渐增多,小而精的物质文化设置不多;在校园精神文化宣传中,对大学教学目标和办学方向的宣传多于对大学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的宣传。在制度文化的制定中,对大学生整体上的规则要求多于日常生活的规定。总之,三者文化的隐性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只有三个层次和谐发展,才能知行合一。

3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研究的主要途径

为了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提升精神道德境界,创设隐性教育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加强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途径,笔者从以下几论述。

3.1 培养“感人”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心理层面的隐性教育课程。③作为心理层面的大学校园文化,关键在于让这种文化入心、入理、入情。最终形成“感人”的校园精神文化。首先,以德树人的“正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渗透融入校风、班风、学风等方面的校园精神文化中,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合理利用校园广播和互联网传递正能量,以精湛的学术精神感动校园人的“学气”。 将学术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总规划,将学术精神深入每位师生的内心,在校园中形成自由思考的环境文化氛围。

3.2 完善人本的大学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面。要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实效性,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大学校园制度文化体系,时刻发挥着隐性教育功能的作用。第一,大学校园文化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重视人性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④因此,在制订规则、规范时,从内容和形式上要将人性理念渗透入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第二,心理因素融入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执行。一方面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奖惩分明,另一方面,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教育方式相结合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将人的需要融入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宣传。从隐性教育的特点出发,把规章制度的内容宣传融入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在欢乐多彩的活动中陶冶和提升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从无意识的活动中达到完善人本计划。

3.3 营造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

近代西方美育思想的先驱席勒曾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⑤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必须通过营造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来实现。

第一,要营造整体美的大学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载体是以整体形态出现的,这就要求大学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第二,要重视人文美的校园文化景观。吸引主体主动参与“寻找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来提高审美情趣、审美素质、审美想象,培养主体审美创造力,激起心灵深处潜藏的美好品德。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要精心设计,做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第三,提倡特点美的校园标志建设。校园标志建设,以个性化的特色宣传着大学的形象,往往更能够在学校的师生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因此,要重视和提倡简约、个性又充满文化内涵的校园标志建设。

注释

① 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8).

②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1:92.

③ 夏宝慧.高校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④ 陈建平.高教发展与教学管理模式探索[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⑤ 勺卒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校园文化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