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2015-05-12陈晓娇

科教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研究

陈晓娇

摘 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潜藏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试图通过分析,有效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高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3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th in the New Era

CHEN Xiaojiao

(Marxism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hidden in the domin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lay a role by the domin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per Ways aspects connotation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and the discussion , attempts to analyze effectively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research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吴国庆、金静《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研究》一文中提到“隐性教育是将教育的内容以隐性的方式,无声地渗透如文化、环境、制度等各个领域之中,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指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笔者看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表达的内涵凸显出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这些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在自愿的前提下发挥作用,促进大家健康成长的一个过程。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1 教育内容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未从心理上被感知的教育方式,隐蔽性是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根本区别,对教育者而言,教育者并不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教育等灌输式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将教育的内容以及目的通过具体的人、事、物以及实践过程来引导大学生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由于所接受的教育内容隐藏于具体的人、事、物以及各种情景中,大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就处于无意识状态,这样的受教育过程以及受教育的内容就呈现出隐蔽性的特点,通过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用一种相对潜藏于内心的摄取机制,在缺乏目的性、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2 教育过程的开放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没有特定的规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史蕴藏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中,显性思想政治载体的多样性,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可感知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目的,这也就造就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受具体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以以学习、生活、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等作为学习的内容,通过有意无意的体验和观察来获取相应的知识,不像课堂教育是一种单向的、封闭的、具有时空性的学习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穿越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可通过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进行,因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2.3 教育目的的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得以实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背后所隐藏的内涵。高校大学生群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这样的课程,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来说,显得比较枯燥和乏味,大多数受教育者有抵触心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但是,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大家显而易见、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样大家的接受程度高,排斥度低,这样无形当中就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广大的受教育者心里面,使他们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渗透性更强,更能实现和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2.4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这里所讲的持久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目的的相对隐蔽性,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等等,导致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效果,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导致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相对自愿、自觉、开放的过程,更易于接受,更能达到教育的效果,而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些特性,又使得这样的过程一旦产生了相应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效果势必将长期存在,因为这样的效果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更易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这样的观念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有机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体现出来,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育主体而言,要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教育、引导功能,做到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身正为范,用教育者的言行来教育、熏陶、影响广大的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无形中给受教育者树立榜样,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将思想政治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服务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学生。对于教育客体来说,要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捕捉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通过教育者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以及其所蕴含的个人人格魅力,让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树立并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两者的有机结合,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引导功能,又能充分教育客体的能动性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理论教育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中,很大程度上属于纯理论教育,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属于显性教育,社会实践也属于显性教育,但是社会实践只是载体,实践的真正目的是蕴含在事件背后的内涵,就好比周一早上的升国旗仪式,很显然,升国旗这一实践活动仅仅是一个载体,真正的内涵是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再比如我们到農村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这个活动仅仅是一个载体,它所蕴含的是让我们懂得我们国家的具体现实情况,让我们懂得劳动的艰辛,让我们懂得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产生光芒,从而激起我们学习的热情。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易于被受教育者所接受。

(3)严格要求与表彰奖励有机结合。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特征,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严格要求与表彰奖励有机结合,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社会接触面狭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等诸方面的原因,对手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的认识有待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严格要求,同学们才会有所敬畏,才会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为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在大学生中涌现出来的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大学生,要及时召开表彰大会给予表彰。这些优秀大学生,是学习的榜样和模范,对于广大的大学生来说,就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是显而易见、喜闻乐见的,是最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

(4)传统方式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很大一部分仍然停留于传统的课堂教授式层面,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教育者教授,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这样一个局面。当前,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只有将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者应该懂得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微信、QQ等先进的交流沟通手段,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更显性直观,同时同学们更容易从中挖掘出隐含于其中的内涵。通过网络手段,进行沟通、交流,很多内容更容易接受和消化。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新兴媒体给人以直观、真实、色彩浓厚的感受,通过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感官,挖掘出隐藏于其中的理性内涵和道理。这样的方式,弥补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枯燥乏味的缺点,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性、感召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

(5)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潜藏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显现出来,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又必须依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然单纯的显性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表现出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浅显易懂、同学们喜闻乐见,但是深度和宽度有待延伸,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深远、同学们印象深刻。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仅仅靠显性教育达不到深度教育的效果,只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实现生动形象、直截了当的效果,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经常性的显性教育与间歇性的隐性教育相结合,比如通过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同时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熏陶身边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 吴国庆,金静.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研究[J].前沿,2013.

[6] 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

猜你喜欢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