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2015-05-12付洪涛

科教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执政能力科学化水平党建

付洪涛

摘 要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深刻影响着党建工作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模式,党的执政能力受到了来自网络信息的极大挑战。必须要正确认识网络新媒体特点,认真分析新媒体的发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构建思想保障机制、舆论引导机制、舆情监控机制等六大机制,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 新媒体 党建 执政能力 科学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30

Improve Party's Goverance Ability and Scientific Level of

Party Building under the New Media Horizon

FU Hongtao

(Yaan Vocational College, Yaan, Sichuan 625000)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widespread popularity,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the operating mode of party building work, the party's ability to govern has been a great challenge from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society. Must b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 network,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w media development for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governance capability brought by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guarantee mechanism, the mechanism to guide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mechanisms such as the six mechanism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party the ruling capacity building,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party building.

Key words new media; party building; governance ability; scientific level

隨着科技的进步和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而出现的新兴媒体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交流平台,已从多个方面对民众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已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正确认识准确把握网络新媒体特点

网络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又称为第四媒体,它包括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RSS、电子邮件、博客、播客、微博等各种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①

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分众性、引导性和非线性传播等特点,既迎合经济发展、市场拓展的需要,也符合民众关注民生、表达民意的诉求。②由于信息的交流方式发生改变,网络新媒体能够让任何个人或机构成为传播主体,这使得信息的获得渠道呈现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无限开放性、及时交互性、广泛互动性、传播高效性、检索快捷性、虚拟多样性等特点,又促进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

2 新媒体的发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机遇

(1)舆论生态营造开放的执政环境。新媒体创造了新的舆论生态,畅通了党内沟通、党外沟通的渠道,在促进党务公开、方便群众监督、提高举报效率、加强廉政教育和发挥警示作用上具有强大功能。而网络问政已逐渐成为执政党治政理国、民主执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使党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拓宽“网络党建”新领域。

(2)网络监督促进政治民主。网络监督扩展了民主的监督对象和范围,是我国政治监督的新形式,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内容,已成为监督权力运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力杠杆,推动了政府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创新。有利于执政党利用媒体表达自己的执政主张和群众的需求,通过媒体来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媒体来加强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党群互动有效密切干群关系。新媒体构建了党群沟通新渠道,方便快捷的新媒体凭借其扁平化的优势,为党群之间的交流沟通打开了“政情下达”、“民情上传”的便捷之门,方便了党群之间的互动交流。党和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建设好话语平台,搭建党群互动、政民互动的网络政治平台,广泛搜集信息,分析和把握民意,在对话交流中凝结社会共识,拉近党群距离,密切党群关系,有助于党和政府夯实执政的群众基础。

(4)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网络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党建工作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模式,已成为宣传、引导党的政策理论的新方式、新载体。新媒体促进了党员干部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使党建工作、执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丰富和扩展。执政党通过信息渠道可以全面、真实地了解民众的利益诉求,分析利益的分歧所在,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解决分歧,维护社会稳定。

3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严峻挑战

(1)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西方国家对华的意识形态战略也从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新媒体。由于网络新媒体打破了话语权格局,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和晴雨表,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会对用户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给我们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带来严峻挑战。

(2)对网络舆情把控处理的挑战。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变革,降低了准入门槛,扩大了舆论主体的复杂性,而碎片化的信息,通过信息集结与增值效果,往往还会带来始料未及的新舆情关注事件。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承载鱼龙混杂的信息,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一旦发生网络舆情,都会面临网络舆情的内容难控、发布难控、受众难控的问题。③

(3)对执政公信力的考验。在社会结构紧张、群体利益纷争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公共危机,降低政府的公信力。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新媒体的作用重视不够,对新媒体手段的运用不充分,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薄弱,在应对网络事件中表现出缺位、回应性差、反应不及时等情形,在一定范围内阻碍了与公民的互动,个别群众宁可相信谣言和小道消息,也不相信政府的公开声明,政府与公众良性发展的稳定机制受到严重影响。

(4)对党员干部素养形成能力的考验。一些党员干部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正确认识与对待新媒体,不同程度的存在“网络恐惧”心理,在新媒体的知识上储备不足,缺乏运用新媒体的基本素质和同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能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不能有效地适应新媒体下意识形态、舆论引导、电子政务、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要求。

4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筑坚定正确的思想保障机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凸显出来。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必须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让新媒体成为党建科学化宣传的“新阵地”。

(2)加强网络话语权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建立完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新媒体同时承担着“党的喉舌”与“社会的喉舌”的双重角色,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随着舆论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复杂化的变化,我们必须要深刻把握新媒体下党建宣传的受众特点和传播规律,要把新媒体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倡导主流价值,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3)全面把握深入研究新媒体的运行规律,构建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机制。针对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信息的海量性、网络镜像的放大性等特点,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研判和反应机制,切实担当起网络信息传播“监管人”的责任。要及时有效地汇集和分析舆情信息,对新舆情的走势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消除一些碎片化信息的片面性、甚至是虚假性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妥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做到及时通达社情民意,善于疏导公众情绪,快速有效化解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4)加强网络管理和立法工作,形成有序合法的社会参与协调机制。相对于互联网产业的突飞猛进,我国目前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建设和信息监测技术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相关的一些制度和政策体系尚未完善,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置不够系统、全面,可操作性不强。而网络立法是实现控制网络有害信息传播,直接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的必备手段,是打击网络犯罪必要的法律依据,是信息化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执政能力必须的法律保障。因而要推进网络衍生领域的相关立法进程,完善法律体系,增强网民自律意识,建立健全网络道德监督机制,把规范和管理网络新媒体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為新媒体的发展不断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要及时打击网络违法事件,这样既能发挥网络民意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我党驾驭网络新媒体的能力。

(5)利用好塑造政府形象的新载体,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执政运行机制。当前,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已经成为发布公共信息的主要窗口,聚焦民生和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建好政府网站,善用政务微博、微信这类电子政务平台。通过电子党务信息系统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的信息平台,增强党的管理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率。做到政务、党务信息的透明和公开,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务、党务信息,构建高效、廉洁、透明的效能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6)增强党员干部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构建高效的人力资源学习实践长效机制。要把新媒体知识纳入党建工作的必修课程,把提高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纳入干部学习和培训体系,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要利用好远程教育,创建互联网党员学习平台,同时,在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基础上,建立流动党员的协调机制。对流动党员采集信息,建立党员信息数据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资源实现党建工作的网络化管理。

基金项目:此文为雅安市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网络新媒体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YA2014A0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② 周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及应对策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③ 陈辉,林京京.新媒体应用下网络舆情的利弊分析[J].北方经济,2012(6).

猜你喜欢

执政能力科学化水平党建
企业党组织应从五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浅谈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