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货币互换与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
2015-05-12梅德平
摘要: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推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央行货币互换发展迅速;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计价结算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起点和基础,需要以境外市场一定规模的人民币积累为条件。央行货币互换在一定程度上为境外人民币积累创造了条件。在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如何借助央行货币互换为贸易的人民币计价结算提供流动性,已逐渐成为近年来人民币互换协议的基本出发点。跨境贸易本币结算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起点,需要以境外市场一定规模的人民币积累为基本前提。因此。央行借助货币互换这一合法渠道的本币流出,对增大境外人民币存量、扩大境外人民币使用范围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央行货币互换;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跨境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10-0022-05
自2009年中国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以来,人民币在我国跨境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进展顺利,与此相配合的相关政策与国际货币合作也在加速推进。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外央行之间货币互换协议的密集签订,将使人民币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计价结算之外,再增新的流出渠道。
一、中国央行货币互换的最新进展
众所周知,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其基本前提是境外人民币的一定规模的积累,因此,通过人民币货币互换,扩大境外人民币存量,并在互换协议中强调人民币在贸易与投资中的实际使用,当是未来我国央行人民币互换的重要出发点。作为创建清迈协议多边化合作机制的重要国家,中国继2001年12月6日首次与泰国银行签署金额为2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后,央行不断扩大与包括亚洲在内的各国央行之间签订本币互换协议,以推动地区的金融合作,并助推双边之间的投资与贸易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国家间本币货币互换的背景是自1997年至今两次大的金融危机后。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开展的本币互换协议,既是维护地区与国际金融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的客观要求。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界,我国央行开展的本币互换协议,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两阶段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的基本目的也有些许差异。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中国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主要是基于《清迈倡议》框架下的地区金融与货币合作的结果。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6个亚洲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按美元计算的总金额计175亿美元。同时,在这些互换协议中,除与日元之间总计约60亿美元双边本币互换规模外,其它均为以区外货币的美元作为协议货币。此阶段中国货币互换协议的这一特点,显然与对方国家货币为非可兑换货币有关,而中国越来越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对这些国家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自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东南亚国家深感外汇储备对一国金融市场与货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因此,借助与中国以美元为协议货币的互换交易,可以通过这种借入储备弥补本国外汇储备不足的缺陷,从而增强本国央行的国际清偿能力。以稳定国内金融与货币汇率稳定。对中国来说,通过货币互换也可进一步深化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金融与货币合作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在维护亚洲区域金融稳定中的主导作用。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与世界一些国家(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密集展开。自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央行签署1800亿元人民币与38万亿韩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来,到2013年10月9日与欧洲央行签署3500亿元人民币与450亿欧元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国共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计为26项,涉及国家(地区)在30个以上,总金额达3.2万亿元人民币,其规模远超此前的互换总额度(见下表)。
这一阶段,我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主要动因有两个:一是防范因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的危机传染,因此,互换双方试图通过央行之间的相互拆借所需币种,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进而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发展,防止在金融危机下的实体经济过快下滑和可能造成的经济萎缩;二是意欲借助原有国际货币出现危机之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通过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摆脱对美元等货币的过多依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谓本阶段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主要目的。在上述两大背景之下,2008年以后的中国央行的货币互换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方面:
一是涉及的国家(地区)多,既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有少数的发达国家。亚洲无疑是本阶段货币互换的中心地区,但也涉及到澳大利亚、欧盟等发达国家,与拉美地区的阿根廷和巴西之间的本币互换。也会为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的跨境流通和使用提供便利。在欧盟,目前已与英国和欧洲央行签有货币互换协议。众所周知,欧元是除美元之外的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货币,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美联储与欧洲央行之间的本币互换又是美联储货币互换中规模最大的部分,因此,中国央行能够借助与欧洲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由此进一步拓展与欧洲央行的货币合作,从一定层面上说。这对促进人民币在中欧贸易中的逐步使用,以及形成对美元的某种挑战都大有裨益。
二是全部协议为双边本币互换,不涉及第三国货币。与通过第三方货币完成的互换不同,交易双方本币之问的互换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不可兑换货币在境外市场中的计价、投资、结算及储备功能的发挥,从而提升互换货币在国际范围内的接受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乃是试图通过人民币的货币互换,逐步摆脱对美元等传统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长期以来,无论是在贸易、投资还是外汇储备方面,美元在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使美元价值出现了实质性的贬值,中国由此也承担了过多的美元风险及由此派生出的经济损失。一方面,美国通过美元输出和贸易逆差大量获得中国资源。由中美贸易和投资顺差所形成的中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格局,使中国因此承担了更多的储备机会成本,而中国通过大量的美元储备所增持的美元国债,却在不断支撑着美国经济的增长与美国庞大的国内消费;另一方面。大量的美元通过多种渠道流入中国,使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通胀压力加大,政府对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干预的成本与难度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必须采取措施逐步摆脱对美元的过分依赖状态,近年来中国央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频繁签署,也正是试图摆脱美元对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影响,并实现人民币互换渠道的输出。
三是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发展以香港为中心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重要意义。当前人民币离岸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伦敦三地。以香港市场为例,2008年后,中国大陆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共签署两份本币双边互换协议,分别为2009年1月2000亿元人民币和2011年11月4000亿元人民币,总规模与单次规模都是所有互换协议中额度最大的。2011年11月签署的4000亿元人民币(4900亿港币)互换协议中明确指出,货币互换协议的续签有利于维护两地和区域金融稳定,便利两地贸易和投资,并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协议有效期为三年,并经双方同意后可以展期。因此,在贸易、投资等渠道之外,通过货币互换的人民币输出,以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已成为人民币合法流出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又一重大举措。
二、央行货币互换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动
从国际范围看,货币互换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货币互换已经和国际外汇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其他衍生品交易市场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作为融资手段和金融风险防范工具,用以管理政府、企业或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①。从功能上讲,央行货币互换,既可以是出于国家金融风险防范需要而进行的双边货币调换安排,也可以起到商业性作用,并通过货币互换,相互为对方企业在两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与投资活动提供融资便利,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汇率风险和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目的。
贸易和投资作为当今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双方承诺互换货币可逐步在两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中的使用,对互换双方货币而言都是在扩大两国货币的国际使用:当协议双方在与任何第三方进行贸易与投资中使用对方货币,都会进一步扩大互换货币的使用边界。从一国货币国际化实践来看,货币国际化的结果就是货币在国际交易中使用范围与使用频率的扩大和使用规模的增长,货币互换可增加对方市场上本币的存量,推动对方国家央行一定程度上增加对本国货币的积累,使互换货币逐步发挥储备货币职能;货币互换在两国贸易与投资中将会增加双方采用对方货币进行贸易与投资结算的机会,使互换货币逐步发挥支付手段与计价手段职能;出于贸易与投资便利考虑,贸易商和投资者需要通过货币的交易市场提供规避风险机会,通过某种货币的业务发展获得投资收益,这将会推动货币的交易市场规模的发展与业务品种创新。
纵观当今国际货币发展史,首先作为贸易的计价结算货币,乃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逻辑起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不例外,正因为此,从2009年开始推出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政策,正是政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实质性举措。从实际运行观察,当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进展顺利,且持续增长,这对助推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使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有实质性的好处。实际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美元流动性的扩张。美元出现大幅度的贬值和持续性的市场波动,已对各国货币的汇率和外汇资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给企业以美元计价结算的贸易带来极大的外汇风险。因此,中国央行借助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的资金并鼓励企业用于贸易结算,正好成为进出口企业以人民币结算来规避美元汇率风险的重要选择。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央行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中,促进双边和地区贸易、投资的发展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所有协议最基本的出发点。通过进一步分析2008年之后的货币互换协议,还可以看到,双边之间的本币互换协议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地区格局基本吻合,亚洲地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发生在亚洲地区的互换交易,也是中国央行整个互换协议中规模最大的地区。在2008年以来的3.2万亿元人民币互换总规模中,东亚的韩国、蒙古、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以及南亚的巴基斯坦等国家(地区)总额度约为1.4644万亿元人民币,占比近50%。这一状况表明,通过货币互换推动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以及人民币区域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是中国货币互换的基本策略。
三、中国央行货币互换的持续推进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稳步增长
尽管近年来中国央行货币互换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但从实际效果看,境外市场对货币互换渠道的人民币资金的使用规模并不大。这一状况固然与境外政府与货币当局开展货币互换的目的与意愿密切相关,但同时也与互换人民币资金的利用成本的吸引力,以及境外市场上投资者和相关企业对互换资金使用的相关机制缺乏实质性的了解有关③。此外,由于人民币目前尚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加上长期的国际贸易使用美元等国际货币结算惯例的影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币在企业结算与投资中的使用。为进一步通过货币互换推动人民币在投资与贸易中的使用和最终实现本币的国际化,在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可考虑在货币互换与人民币贸易结算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促进货币互换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稳步推进。
首先,继续扩大与中国具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周边国家(地区)之间的人民币互换规模,借助灵活的央行间互换安排推动互换资金的实际使用。基于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为我国主要贸易进口来源地的贸易格局,以及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的特点,继续扩大双边之间的本币互换规模,有利于人民币在这些地区的使用与流通。为此,一方面可通过互换规模的扩大、互换协议展期或协议续签,强调和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用途,或在协议中约定对方所获得的人民币可直接用于对我国的商品进口。以此推动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并促进人民币成为双边贸易和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由于中国内地是这些国家(地区)的主要出口来源地,中国的出口规模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这些经济体内部经济的增长与就业,这一状况决定中国内地在强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上具有某种主动性。另一方面,鼓励进行双边本币互换的国家(地区)中央银行将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并有目的地扩大与这些国家(地区)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与此同时,允许和鼓励一定额度的互换人民币以RQFII④身份用于投资中国内地金融市场,或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人民币业务交易,从而扩大人民币的投融资功能和在地区范围内的流通。为进一步推动互换货币的实际使用,真正使互换资金用于贸易与投资交易,中国央行还可考虑在新签互换协议中,通过灵活的互换安排促进资金的实际使用。
其次,通过央行货币互换,深化与我国具有重要政治和经济战略意义或重要物资进口地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关系,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世界经济环境与周边国家环境,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国家关系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信与合作关系。受国家利益的影响,国与国之间总是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两面性。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而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可能大于竞争,因此在货币合作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基于国家利益考虑,发达国家的货币业已完成国际化,这些国家对人民币国际化更多的持观望甚至否定态度,它们不希望人民币作为另一种国际化货币来分享本国货币已获得的既得收益;而在发展中国家,本国货币国际化处于初发阶段,受本国经济规模和本国金融实力的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与金融更易受到外来的冲击,因此这些国家也更需要通过对外的金融合作加强本国金融实力,以稳定本国经济与金融市场。以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的人民币,是这些国家开展对外金融合作的重要对象。在此背景下,中国央行可以通过与我国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广大的亚洲国家(地区)、拉美国家以及非洲国家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充分发挥人民币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与金融稳定的积极作用,并促进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发展。以石油为例,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2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11%,且对外依存度很高,在50-60%之间,石油成为中国对外依存度最高的能源种类。多年来,中国石油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是北非和中东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动荡不定,对中国能源安全形成不小隐患。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与俄罗斯、中亚、拉美及东南亚等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稳定双边之间长期的能源合作关系,中国可以考虑通过灵活的央行双边本币互换,加强金融与贸易合作关系,强化双边能源合作。
第三,在积极推动央行间货币互换的同时,努力探索和推动商业银行问的商业性货币互换协议的发展,为人民币贸易结算与国际使用提供便利。与政府央行流动性货币互换不同,商业性货币互换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及有外汇供求的国际性企业,其主要目的是控制中长期汇率风险和降低融资成本⑤。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业银行已通过持续不断的“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业务,美元等国际货币汇率的动荡不定,使这些银行和企业的国际交易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汇率风险,因此,积极引导和鼓励我国商业银行和跨国企业开展人民币互换业务,不仅有助于银行与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也会直接推动人民币在这些银行与企业的国际交易业务中的使用,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显然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这一层面上讲,商业性货币互换和中国央行货币互换,在推动人民币在国际投资与贸易结算中的使用,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层面上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从实践来看,2013年3月底在南非召开的金砖五国峰会已正式宣布商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这一银行的成立将大大促进金砖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据不完全统计,金砖五国的总人口接近30亿,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42%,金砖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贸易额占全球总量的15%,达4.6万亿美元。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核心,金砖五国成立的国家开发银行将通过五国之间密切的政治与经贸合作,有效解决和保障成员国间的资金流通和贸易往来,并简化金砖国家间的相互结算与贷款业务,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多依赖。更重要的是,通过金砖国家之间金融合作关系的建立,更好地便利五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不仅如此,早在2011年4月,金砖五国的国家开发银行之间已签署一项协议,各方将以本币形式相互授予信贷额度;2012年3月,金砖五国的进出口银行签署两份信贷协议,目的在于向彼此提供本币信贷安排,并减少对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需求。这种商业银行之间的本币信贷安排,作为央行间本币互换的延伸和补充,在降低商业银行与相关企业筹资成本的同时,也直接推动了双方本币运用于实际的双边贸易与投资。
作者简介:梅德平,男,1965年生,湖北松滋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