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功能
2015-05-12李太淼
李太淼
摘要: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功能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首要功能,也是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基本经济制度制定和实施的最基本价值所在、合理性所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形成社会生产发展的利益驱力,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搞好宏观调控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没有良好的经济功能,基本经济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就没有实施的可行性和现实依据。能否适应生产力要求,能否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能否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衡量基本经济制度优劣好坏的根本标准。
关键词:基本经济制度;资源优化配置:宏观调控;分配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10-0005-06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利益驱力功能
利益驱动是社会生产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劣好坏关键是看能否形成强大的利益驱力,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广大劳动者、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承认并鼓励人们对个人利益的合法追求,承认个人及企业生产经营者独立利益主体的地位,因而能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众多而广泛的微观产权主体,能通过利益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1.基本经济制度承认公私产权并鼓励追求和发展个人产权
允许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质就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是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实质就是允许个人产权存在并鼓励人们追求和发展个人产权。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公有制而言,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在传统的单一公有制社会里,显然也允许个人利益的存在,如生活资料的按劳分配,但不允许存在私人产权,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严重压抑和束缚了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而基本经济制度在确认公有产权重要性的同时,允许并鼓励人们对个人产权的追求和发展,这为人们追求合法的个人利益开辟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人们可以通过拥有劳动产权、资本产权、知识产权等各种各样的、有形的无形的产权而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由此,各行各业的社会生产者获得了强大的利益驱力,经济发展获得了一种内生的、强烈的、持久的动力。所谓内生,是因为它是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外在的压制;所谓强烈,是因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相关,追求自身利益有一种巨大的热情;所谓持久,是因为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没有止境,动力经久不衰。
2.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形成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驱动经济运行的。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对社会生产发挥着两大功能:一是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利益驱力。这第二大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或忌谈,然而这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市场经济的活力、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归根结底有赖于这种利益驱力。市场经济以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为基础,以不同产权主体的利益为基础,为各自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动力落到实处。没有多元产权主体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没有众多的拥有独立利益的市场主体的存在和对利益的追求,没有实现这种利益的有效机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和市场竞争。很显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形成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
二、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兼容,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作用。因而,总体上看,基本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的完全私有制,相比传统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更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1.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有商品,就有市场,但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时才构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通过利益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驱动经济运行的。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与所有制关系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时曾指出,商品生产的存在有两个社会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毫无疑问,私有制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天然的兼容性,因而市场经济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获得飞速发展。而关于公有制能否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问题,理论界已探讨和争论了许多年。在马克思那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不可兼容的,不仅不可兼容,而且是要消灭商品经济的。如果说单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难以兼容或者说不能很好地兼容的话,那么,基本经济制度由于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发展,因而会与市场经济存在良好的兼容性。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多元产权主体、多元利益主体存在的基础,由此也奠定了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存在的基础,更能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2.有利于限制私人垄断。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其一,重要的生产资料特别是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由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国家和代表集体利益的集体掌控。实行公有制。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人们的生产、生存、发展离不开生产资料特别是离不开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而这些重要的生产资料一旦被私人所掌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掠夺使用、私人垄断。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土地兼并,一再表明了土地私有制下所产生的土地的私人垄断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竞争必然产生私人垄断,如果说竞争有利于生产发展的话,而私人垄断则会限制公平竞争,会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影响经济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空间经济资源、海洋经济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的有限性、紧缺性,与人类生存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因而具有天然的外部性特征。如果说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科技不发达以及人口较少,资源存量较多,因而对这些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特别重视,对这些资源的所有制制度安排还存在多种选择的话,那么,在科技高度发达,许多资源的有用性不断被发现,人口压力巨大,资源十分紧缺的今天,这些自然类资源的重要性已为人们高度重视,在所有制问题上如何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也显得尤为重要。很显然,由这些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本身天然的外部性特征所决定,最适合采取公有制,在我国它们最适合采取国有制并辅之以集体所有制,以防止私人垄断。保证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尽管我国目前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存在乱采乱伐、资源浪费现象等,特别是面临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创新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便更好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对这些生产资料绝不可以实行私有制,一旦实行私有制,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配置、可持续利用都将成为不可能。
其二,让国有经济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金融领域占支配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更有利于限制私人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引导经济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正面效应。基础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和平台,因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着瓶颈制约作用,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质。陆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建设,水、电、气、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型通讯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油气工程建设等等,这些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后续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其他产业、行业生产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因此,国有经济必须在基础产业占支配地位,避免私人垄断。以便为其他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平台和更加优良的基础性服务,推动国民经济整体更好更快发展。尽管目前我国电力、电信、石油、铁路、航空、水利等垄断行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在经营管理、收益分配中存在不少问题,但这只能说明对这些垄断行业深化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而决不能成为这些行业实行私有化改革的理由。公有制经济可以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来发展基础产业,如采取承包、租赁、特权许可、合作经营、参股等多种经营形式发展基础产业,但公有制在基础产业中的支配地位不可动摇。
就具体行业而言,当一种基础产业行业还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失去国家垄断的意义,这种产业的私人垄断就只会给私人带来超额利润而决不会给其他行业的经营者带来福音。当然,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民间资本力量壮大,基础产业的某种行业采取国家垄断不再具有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不再有利于经济发展,而私人资本在这一行业的自由竞争更有利于提高产出效率。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资本的退出才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这也说明,基础性产业、垄断性行业是具有历史性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基础性产业、垄断性行业的内含会发生变化,但国有经济必须在基础产业占支配地位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支柱产业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更是起着加速器、助推器的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可能再沿袭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老路,而必须采取国家干预、规模经营、龙头出击、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道路。而要谋求这种发展,就必须让国有经济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由于这些产业往往风险高、投资大、利润回收周期长,私营企业因为资金、人才等条件所限往往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而高新技术产业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提升、结构调整、长远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国有经济在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科技项目引进方面,有着比较优势,发挥国有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引导作用是当代中国谋求跳跃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随着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日益融合,随着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和金融对经济作用的日益加强,规避金融风险,规范金融市场,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是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国有经济在金融领域占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3.有利于克服市场失灵。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社会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而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而且,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讲,它还关系到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基础条件、社会环境,具有强烈的正外部经济效应,对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通过引入国有资本,创办国有企业,发展公益事业,以弥补市场缺陷,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应该说更有利于解决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例如,我们可以集中巨大的财力人力兴办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一些私人企业不愿干、也干不起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水利工程项目、交通通讯工程项目、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可以通过公有资本解决好全国城乡的公共交通、公共卫生以及水、电、气、暖、邮政、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公共财政有效解决国防和国家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公共财政有效解决基础科研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而所有这些不仅对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教育、科技事业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着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关系着无数市场竞争主体所需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其对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提高和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尤为明显。
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搞好宏观调控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
搞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宏观调控,相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机制是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宏观调控机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乃至行政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控制和调节,从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以求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搞市场经济也绝非是不要计划,相反,由于各国的资源状况不同、发展的优劣条件和基础不同,特别需要国家(政府)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竞争态势,制定出本国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以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适应经济发展规律,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实现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有赖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努力,然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可以为宏观调控、为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媒介。
1.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宏观调控会更加有力有效
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是国家高效调控经济的主要产权基础,国家可以通过国有经济的控制、主导作用更好地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调控国民经济运行。例如:可以通过调整银行利率调整投资需求;可以通过调整某些国有企业产品的价格平抑物价的波动;可以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扩张有效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扩大国有资本,引导投资走向和产业发展方向。总之,以公有制为主体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实现充分就业、供需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平衡运行。对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来说,高效的国家调控是难以实现的。就拿发达的美国来说,尽管2008年金融和经济危机后美国政府投入巨大的救市资金,也无法满足华尔街金融资本等的欲望之壑,而大量穷困失业人口依然存在,债务危机和大量金融“有毒资产”消除不了,消费和投资等有效需求始终启动不起来,其深层次根源在于私有制垄断企业会反对和影响国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而我国为了克服西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和负面影响,迅速运用国有经济的力量,积极执行国家投资计划,高效率提供大量公共产品,大幅度改善国计民生,确保了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我国自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宏观调控经验的积累,我们较好地实现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四大目标,这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
2.基本经济制度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可以通过国有经济的控制、主导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如国家可以通过投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生态工程、污染防治工程、资源开发工程、能源开发工程,通过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主导性产业,通过对边远落后地区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等,更有效地弥补“市场不足”,主导和带动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整合全社会资源配置,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国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利用国有资本克服市场缺陷,弥补“市场不足”,实现本国经济发展战略,既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更为发展中国家所运用。二战后,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经济,医治战争创伤,谋求国际竞争优势,英、法、意等国都建立了一大批国有企业,使国有经济规模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面临着民间资本不足、市场体系发育不全、既存在严重的资源约束又承受着严峻的外部挑战等客观情况,这些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向社会主义还是向资本主义发展,都把国有企业作为推动工业化、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有经济在发展初期维持较大的规模。尽管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民间资本力量壮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经济比例有所降低,但作为弥补市场缺陷、解决“市场不足”、搞好宏观调控、谋求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都始终存在着。我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更加特殊的国情。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地域广阔,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门类齐全,但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且多层次不平衡,产业结构层次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行业不突出、不多。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民间资本力量还十分有限。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条件下谋求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搞好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搞好宏观调控和调节,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正效应的同时有效弥补市场缺陷,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任务和挑战。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让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挑战,谋求跨越式发展,保持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现实的、必然的选择。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的中央企业上榜30家,不仅没有如某些人所说“比重越高对经济转型越不利”,相反,它还成为西方企业最具竞争力的对手。
四、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分配是社会生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分配关系是最重要的经济关系。能否确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构建合理的分配关系,不仅关系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成以及各阶层关系的和谐,而且关系到社会生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关系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历史上,由于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农民起义、工人罢工、国内外战争进而客观上造成的生产中断、生产力破坏甚至倒退,一再表明了私有制的历史局限性,表明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关系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没有人会怀疑所有制对收入分配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分配在表现为产品分配之前首先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条件的分配,因而所有制决定着分配的形式和内容。尽管这里的分配主要指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但所有制不论是对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还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其重要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分配机制可以简单划分为初次分配机制和再分配机制(也有学者主张把非政府组织的民间社会捐助、慈善事业等纳入第三次分配)。就整个社会的分配关系、分配性质而言,尽管社会再分配(包括第三次分配)对整个社会的分配调节有着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更具决定意义、作用更为重要的则是初次分配机制。初次分配是直接融入直接生产过程之中,因而是直接融入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之中的,直接影响着可供分配的财富总量,因而其分配格局具有一定的社会刚性。社会再分配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幅度的调节。而不可能根本改变初次分配格局。如要改变初次分配格局,就会改变直接生产体系,使正常生产难以进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等手段实行再分配,调节不同阶层收入,但一旦这种再分配政策极大地限制了资本所有者的分配利益进而影响其投资生产的积极性,这种再分配政策也就不再具有可行性。很显然,初次分配对形成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而在初次分配机制中,所有制的作用又是第一位的,正所谓我们过去常讲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构建合理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关系、谋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1.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抑制分配不公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使重要的资产收益不被少数人所占有,这更有利于抑制分配不公,避免激烈的利益冲突和阶级对抗,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由国家和集体掌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由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产业和行业占支配地位,在分配上的结果必然是:私人资本不能凭借对重要生产资料和重要产业、行业的垄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重要生产资料的资产收益(诸如土地、矿藏、水资源、森林资源的资产收益)、重要产业和行业的经营收益将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尽管目前这部分收益中存在着一些流失现象,这只能说明我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与市场经济对接中还存在着严重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而并不能表明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行业实行私有制的合理性。从整个社会生产的角度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保证重要生产资料的资产收益归国家和集体占有,重要产业和行业的经营收益归国家掌握,有利于在充分发挥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作用的同时,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抑制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从而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供给:有利于避免不同社会阶层激烈的利益冲突,避免阶级对抗、社会动乱以及各种破坏生产力行为的发生。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在调动生产经营者积极性、促进市场竞争、加快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也绝不能任意贬低甚至无视以公有制为主体对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
2.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保障国家再分配调节能力
不论西方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使包括瑞典在内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技和经济发达,因而城乡居民的普遍和平均福利水平较高,但非公经济占主体都导致了贫富不同程度的社会对立和矛盾。其根源在于私人企业形成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导致了贫富的较大差别,再分配只能有限地缩小,而不可能根本缩小财产和收入的贫富差别和对立。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使重要生产资料的资产收益及重要产业和行业的经营收益为国家所掌控,更有利于保障国家再分配调节能力,因而更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初次分配中,重要生产资料的资产收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经营收益归国家掌控,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使国家拥有强大的再分配调节能力。国家可根据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构筑市场经济的安全防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助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协调区域发展,限制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加大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极具战略意义的基础建设项目、有关产业和行业的投入;加大对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这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极具重要意义。而且对经济的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并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求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既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又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劳动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享受等需要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手段,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劳动发展史,离开了劳动,人类一刻也生存不下去。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任何生产资料(土地、资本、技术、设备等)都只有同劳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财富。因此,要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多种所有制存在、多元产权主体存在,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和要素市场的必然存在,不仅按劳分配的方式会发生极大变化,而且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如利润收入、股息收入、红利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风险收入等,多种分配形式的集中表现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谓按要素分配实际上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要素产权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的一种权利安排,其实质反映的是拥有不同要素产权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发展是由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共同发挥作用来推动的,尽管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劳动者应依此获得收益,但基于财和物作为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所有者必须要依赖所有的财和物获得收益,不然就会影响要素所有者的投入积极性,就会影响经济发展。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市场经济有效运作,就必须实行按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内在要求,是市场机制在分配领域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没有按要素分配,市场就不可能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市场经济本身。
很显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实行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l生,而且可以调动要素所有者投入要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劳动力所有者多劳动可以多收入;资本所有者多投入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或利息;掌握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诸要素的人对其所有要素的投入均可获得相应的回报;拥有经营管理才能并善于经营管理的人,可凭此投入而获得经营风险收入,等等。这一切必将极大地刺激要素所有者的生产和投入积极性,从而使生产要素配置到要素最稀缺和要素使用效率最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去,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单位经济效益,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 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