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法的内涵和未来发展
2015-05-11赵磊磊赵可云徐进
赵磊磊+赵可云+徐进
摘 要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中国化”的产物,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探索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的实践经验总结。文章首先对微课程教学法的产生背景作出了相关阐述,然后从微课程教学法的定义及特征、微课程教学法的实施模型与微课程教学法的优势等三个方面对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质内涵作出了全面解读,并基于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和微课程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微课程教学法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微课程教学法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导向和参照。
关键词 微课程教学法 翻转课堂 基础教育
一、微课程教学法的产生背景:翻转课堂的“本土化”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近年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1年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这一理念,起初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1]。伴随着可汗学院的兴起,翻转课堂逐渐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普遍性的关注。之后,随着MOOC(即慕课)在开放课程领域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在教育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翻转课堂正式迈向了“数字化教育时代”。目前,翻转课堂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作为一个舶来品,其与我国多年来奉行的“填鸭式教学”以及“应试教育”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国内学者对于翻转课堂的“本土化”众说纷纭,翻转课堂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是否具有实际推广的价值意义这一主题成为学术领域的争议性话题。诸多教育研究人员、教师和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用教学实践成效去验证翻转课堂的实用价值,并积极探寻何种课堂教学结构、何种翻转课堂实践模式才能够适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和我国中小学生学情现状。
2013年9月,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学科开始开展微课程教学实验(即“本土化”的翻转课堂实验),并取得不错的教学反响。随后,江苏省徐州市多次组织多名优秀教师开展“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方法”培训,并不断增强推进微课程实验的力度,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随着微课程实验的深入发展,一条凸显中国教育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之路已经逐渐延伸至更多的省份和地区。2013年12月,江苏苏州电教馆金陵馆长在其学术论文中正式提出和详细阐述了“微课程教学法”的概念,这是对微课程教学实验学校在“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新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的总结[2]。从江苏昆山朝阳小学、山东省昌乐一中、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等微课程教学实验学校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来看(例如昌乐一中灵活性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结构划分为自学质疑课和训练展示课),微课程教学法着实带有中国教育文化“印记”,它是与中国现行教育背景相协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翻转课堂的“中国化”产物,其旨在灵活性地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优势“情境性”地融入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指导中小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
二、微课程教学法的内涵
1.微课程教学法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微课程教学法,就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即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以及课堂教学创新)、“导学一体”(即教学引导与学生自学融为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3]。微课程教学法将课程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研讨理解阶段(微课程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学校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条件对自主学习阶段和研讨理解阶段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以任务单为教学导向,并根据其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选择性地学习相应的配套学习资源。在研讨理解阶段(即课堂教学创新阶段),学生可借助“研讨理解阶段”记录表实现对其课堂学习路径的选择性记录,并通过协作、探究、展示等方式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内化。
图1 微课程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图
2.微课程教学法的实施模型
一般来说,微课程教学法的实施具体包括微课程开发、微课程实施(包括自主学习阶段和研讨理解阶段)、微课程评价、微课程推广等过程,其模型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微课程教学法的实施模型
微课程的开发主要由教师或学科教研组在学生自主学习配套学习资源(即微内容或微学习材料)之前完成,其核心内容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和微课的制作。目前微课程开发主要采用手机平板摄像、PPT讲解+批注、计算机+写字板、iPad制作等方式。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表单形式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微课”是以微视频的形式辅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单”给出的配套学习资源,其主要包括课程精讲类微课、实验探究类微课、操作示范类微课、虚拟面批类微课和游戏学习类微课。
微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自主学习阶段和研讨理解阶段。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需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可伸缩的时间变量和学习导向(诸如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后台学习辅导)。“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的组合能够合理化地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能够为学生达到预期认知标准提供有效的、科学的自主学习路径,预期认知标准的达成促使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创新阶段自主发现问题、协作探究问题、创新解决问题以及获得真理性认知,否则,微课程课堂教学就无法有效开展。
在研讨理解阶段,微课程教学法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成效检测、“进阶作业”训练、协作探究、成果展示、释疑和反思等教学环节来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师需利用微课程管理平台的“学习分析”功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所产生的学习“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互动讨论的情况,“人性化”设计自主学习成效检测题、“进阶式”的作业或练习和“发散式”的课堂探究活动,并通过“教学激励”、“集体研讨”、“小组协作探究”、“探究成果展示”、“学生释疑和集体反思”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引领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有效养成创造性的思维习惯,从而使“课堂教学创新阶段”拓展为“检测-作业-探究-展示-质疑-阐释-反思一体化”的“研讨理解型”教学流程。在“研讨理解型”教学流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学习记录表(即“研讨理解阶段”记录表),引领学生通过“成长记事本”和“自我学习认知”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深层次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学生对“课堂学习过程”的深度反思和教学知识点的深层次内化。
微课程的评价及推广对于微课程教学法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大规模扩展和长远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其主要涵盖微课程教学评价和微课程教学法的推广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微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学校、教师团体和教育行政组织需为科学评判学生自主学习成效、课堂教学成效、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以及教师的微课程教学能力提供合理的综合评估机制。此外,从教育管理的视角出发,学校和教育行政组织在微课程教学法的推广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其可以对教师进行微课程教学理念、微视频制作方式、微课程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其可以通过与学校教学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和家庭)进行沟通和协商,将微课程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教学实施流程和教学成效不断向家长和社会充分展示,积极获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相关反馈,并针对微课程教学法在中小学微课程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关调整和改进。
3.微课程教学法的优势
(1)更富有情境性和故事感
传统纸质教材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缩影,其着重客观性地介绍学科知识,并不强调故事感和趣味性。与传统的纸质教材相比,微课程更富有情境性和故事感,其不但形象生动和知识点突出,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降低学生的外部认知负荷[4]。唯有当学生的总认知负荷处于适当的状态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才能实现有效提升。此外,微课程教学法强调微内容的教学时长不能多于10分钟,倘若微内容的教学时长多于1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将会大幅下降,并且总认知负荷将有可能大幅增加,进而不利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和认知发展。因而,如何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让教学材料更充分地展现出故事感和情境性,对于减轻学生认知负载度、提升学生注意力以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2)更大程度的“个性化”教学
与纸质教材和传统的视频教学一般面向层次各异的学习者相比,微课程教学法可以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诸如“自主学习任务单”、“师生在线互动”等教学策略)进行更大程度的“个性化”教学。微课程教学法强调微视频、PPT等微内容的设计及制作需面向小规模学生群体(例如某一班级),强调教师需在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风格、学习盲点的基础上,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特色的微学习材料,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个性化教学”的合理实现。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根据学习任务单灵活性地选择相应的微型教学视频(即微课)进行“个性化学习”,也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选择慕课、网络公开课等其他优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倒带、暂停、快进视频,并以“自定步调”的学习节奏实现有目标性的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网络学习实时情况进行适当的和“个性化”的后台教学辅助。在“研讨理解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成效适当调整教学方案,以便推动“个性化”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3)更富智慧性和互动性
一般情况下,微内容的制作是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共同智慧的结晶。借助于假期时间,学科教研组可通过集体备课、构思、设计、讨论、反思、修正等诸多环节开发出质量较高、针对性较强的微内容。因此,微课程教学法所强调的微课程不是单个老师的智慧产物,而是拥有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的集体智慧生成物,其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更富智慧性。借助于微课程管理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功能,教师可对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所产生的学习“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从而能够清晰地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这不但有助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之前与某些学生(例如未能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要求的学生)进行“师生”在线互动,而且有利于教师在“研讨理解课”教学实施过程中科学化地设计相关的“生生互动”活动和“师生互动”活动。
三、微课程教学法的未来发展
微课程教学法应用于基础教育势必有一些阻碍,面对我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以及复杂的基础教育现状,微课程教学法能否科学践行“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这一重要教学理念,能否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得以长远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或基础教育研究人员有必要综合考虑以下四个发展策略。
1.完善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机制
完善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机制有助于充分发挥学习任务单的“引擎”作用,其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教师或备课组大致需要从课前预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拓展延伸、反思总结等五个环节综合考虑,以便实现任务单在微课程教学法实施诸环节的全程贯彻。完善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机制可使全体教师对备课形成全新的认识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教师养成深入研究本学科知识、教法及学法的良好风气,进而有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局面。微课程教学法着重强调“任务单导向”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其不但有利于预防“学困生”的出现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提升。
2.深层次的“人本化”微课开发
以往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仍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学工作需求,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资源匮乏,而在于资源建设的“人本化”程度不足。对微课程教学法而言,尽管教师依据“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微课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到中小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弱”的学习现状,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体现出“人本化”特性。然而,这种微课开发方式只能被看作浅层次的“人本化”微课开发方式。若想真正实现微课程教学法的长远发展,微课开发人员必须采用深层次的“人本化”开发方式。采用能够降低原生性认知负荷、无关性认知负荷以及提高相关性认知负荷的策略和方法,科学地设计及开发出符合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中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微视频[5]。
3.完善微课程管理系统
整体而言,微课程教学法在中小学校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微课程管理系统的科学支撑。完善微课程管理系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后台辅助、学习行为分析等诸方面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全面掌握,进而有助于教师在“研讨理解阶段”能够灵活性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启发、辅导以及点拨学生,以便真正引领学生养成探究型的、创造型的多元思维能力。目前,微课程管理系统通常采用云盘管理、微信公众号管理和慕课管理等方法去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合理组织以及科学管理[6]。随着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云存储等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程管理系统将会更加完善和智能化,其将有可能在学习笔记存储、“个性化”学习导航、“优质化”微视频资源获取、“智能化”学习评价、“跨平台”资源对接等诸多方面获取重大突破和进展,从而有利于有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和“课堂创新阶段”两者之间的“桥接”关系,进而有助于微课程教学流程的优化和完善。
4.提升教师TPACK能力、改善微课程教学结构
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环境;第二,“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学习内容重心的翻转;第三,沟通与对话的机制。“信息技术”涉及到数字时代对技术的了解、使用等综合素养,“学习内容”也就是某一具体语境中的学科知识,“沟通与对话的机制”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和应对策略来促进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和“沟通与对话的机制”分别涉及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的三个核心元素,即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整体来看,微课程教学法所强调的教师微课程教学能力可以用TPACK框架来进行阐述和理解。教师TPACK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自主学习阶段”和“课堂教学创新”阶段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衔接,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学生、学习材料、学习媒介(即教学结构四要素)的“生态化”运作效率以及改善教学结构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有助于微课程教学结构的改善和优化,进而有利于微课程教学法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发展。
四、结语与展望
微课程教学法作为一种“本土化”的教学理念,其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重要特性,其有效实现了教学理念、教学角色、课程教学流程的合理化“翻转”。尽管目前微课程教学法在基础教育领域凸显出极大的理念优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微课程教学法能否实现其与我国应试教育背景的相互协调与和谐发展依然需要我国教育领域研究人员和诸多一线教师进行实践验证。在未来基础教育体系中,微课程教学法能否合理优化学生认知负荷、学生自制力、微课程系列化、微课程管理、社会认同等因素所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微课程教学法能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落地生根”和“花开满地”。虽然微课程教学法目前只是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其对革新我国基础教育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许多教师的案例报告表明,它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任何教育水平下的宝贵教学策略,并极有可能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2] 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3] 金陵.微课程教学法视域看微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
[4] 吴志鋐.十多年课改之路:从探究课堂到翻转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5] 张晓君,李雅琴,王浩宇等.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6] 黎加厚.教与学意义下的教学方式重构——从微课程教学法说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9).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