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指导学生开展“长时间探究”三策略

2015-05-11张宁素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具笔者科学

张宁素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其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曾说过:我们在上科学课,我们在做科学教师,我们在做实实在在的事——用一节一节的科学课、一个一个的探究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一节科学课中,活动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导入活动—主要活动—交流研讨—补充活动—整理小结。我们的科学课,一节课一般是由几个小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这几个小活动整合起来,设计成一个大活动,这个大活动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对于这一长时间的探究活动,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及必要的指导,促进学生“长时间探究”的有效开展。

一、充分理解教材内容

教学前,教师首先要通读整个单元,了解这个单元的学习背景,深入了解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厘清这些概念间的关系,明白某个概念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其次要弄清本单元主要有哪几块内容,这些内容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前后的联系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每一课的重难点。这些重难点将是学生开展长时间探究的生长点。

从上表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将经历“设计对比实验—交流方案—修正完善方案”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大大增强。如果在第六课《滚动与滑动》一课中也采用同样方法指导探究的话,学生在本课中又有何发展?相比上一课,学生的思维又有多少提升?探究能力又有多少提高?笔者在教学时,基于对上表中两课重、难点的分析,第五课活动重在指导学生设计、交流、完善对比实验,因为经历了完整的实验方案设计过程,学生的实验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数据的获得也将更准确、更科学。教学第六课时,由于上节课已经有设计实验方案的经历和基础,在本节课提出问题后,直接让学生讨论对比实验,小组确定方案直接进行实验,将探究重、难点落在整理分析数据上,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及时调控学具结构

《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有结构的学具。当学生面对有结构的学具时,会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而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学具时,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学具的结构性还体现在分发的先后次序上,也就是说学具的发放可分阶段进行,后发的学具称为“后续学具”。教师在学生进行长时间探究过程中,如果为了下一个活动而干扰学生,或因为想到了某一点而提醒学生,这些都将对学生的连贯性探究造成影响,降低探究实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本节课中学具的分发顺序,考虑这样分发是否能促进学生的长时间探究,思考哪些学具可以用来调控课堂纪律或可以自然地为学生提供下一个活动的学具,并且可以减少分发学具的时间。用学具调控课堂探究是十分实用且有效的指导方法。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水生植物》一课时,笔者先给每桌学生分发一株水葫芦,因为只有一种水生植物,学生的注意力就不易被分散,观察水葫芦的信息也会更多更全面。各组观察的效率不同,每个学生的探究持续性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学生观察水葫芦时出现倦态时,笔者趁势将金鱼藻、水花生等悄无声息地分发下去,当学生发现有新的水生植物出现时,他们的眼睛“刷”地都落在了新材料上,探究活动再一次进入高潮,他们用各种感官观察更多的水生植物,获取更多的关于水生植物的信息,得到了水生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点。在他们进行长达16分钟的探究活动中,笔者始终没有当着全班说过一句话,也没有提醒学生该做哪个观察了,长时间探究就在教师设计的有结构的学具中水到渠成。

三、分年级适时适度指导

在科学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一节课的探究学习,作了一系列的指导,比如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如何选择材料、实验过程中如何合作等,准备课堂上的记录单、记录表,还有教师更是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力求面面俱到。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旦教师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学生还能做些什么呢?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果只是将学生变成了一个操作员和记录员,没有机会自己进行思维参与。又如在制订实验计划这一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总表现不够,在一些公开展示课上,经常看见教师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一遍,问:“明白了吗?”学生说“明白了”以后才放心分发材料。在实验进行中,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操作有误后,又大声喊“停”,全班停止实验后,教师再次指导……

笔者认为这样的指导实有“过度指导”之嫌,一方面指导时间过长,影响学生探究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探究能力得不到训练;再者频繁打断学生的探究,会极大影响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思路。因此,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指导的尺度,既不“放羊”也不过度,适量指导促进学生有效探究。

(一)中段适时“扶”

中年级学生,刚迈入科学学习的大门,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扶“学生一把,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保持和发展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大树和小草》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小草,再请他们欣赏教师准备的小草,发现小草都有根、茎、叶、果实等,既激发他们观察小草的兴趣,又能发现小草的共性。接着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狗尾草进行观察。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狗尾草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找出根、茎、叶、果实、种子;然后引导局部观察。在学生观察的时候,笔者亲临各组参与观察与交流,适时给予学生观察的指导。学生对茎的观察比较粗糙,只有颜色、粗细上的发现,对茎上的节往往视而不见,要知道这可是本课的重要科学概念之一啊。于是,笔者马上给予指导:“同学们,我们来摸摸整条茎,每一处的感觉都一样吗?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惊喜地发现茎上有凸起的地方,而且比较硬,此时再告诉学生这是茎上的节。学生来劲了,发现了叶是从节上长出来的,茎比较柔软等。观察活动持续了将近15分钟,而且每个学生都表现得尤为专注。适时“扶”学生一把,他们会在科学课上表现得更精彩。

(二)高段适时“放”

高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科学问题学生想试着自己研究。此时教师应适时、适当放手,给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如在教学五年级《光和影》一课时,笔者只提供给学生带有光源并且可以180°摆动的一个材料,让学生自由地创造各种影子,在学生发现影子的大小、长短、形状等不一样时,问题产生了: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影子的这些变化呢?此时笔者对“影子的长短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作对比实验的指导,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接着对“影子的大小、影子的形状和什么因素有关”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探究了。在实验后的汇报环节中,学生不但能对引起影子大小、形状的原因作出解释,并且能将他们在对比实验中的操作要点进行解说,有理有据,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

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探究任重而道远。作为科学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合理定位目标,采用巧妙的方法,分年级给予适当适时指导,相信经过这样的有效指导,学生的长时间探究定能有效开展。

(浙江省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 315500)

猜你喜欢

学具笔者科学
老师,别走……
点击科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科学大爆炸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科学拔牙
性能相差达32%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