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积极作用
2015-05-11罗良针甘晴
罗良针 甘晴
摘要: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维度包括:自信(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坚韧性。心理资本的四方面的内容均对工作家庭冲突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作用。
关键词:心理资本;自信;希望;乐观;韧性;工作家庭冲突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7010402
1引言
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是人毕生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密切影响到人的职业的发展以及家庭的和谐。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有助于在工作中产生良好的绩效,并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它作为个人资源中极其重要的成分,对平衡、缓解工作家庭冲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心理资本、工作家庭冲突的概念、模型、测量工具为基础,阐述心理资本对平衡工作家庭起到的积极作用。
2心理资本研究概况
Seligman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将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了资本的范畴。2004年,Luthans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导致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2005年又明确心理资本的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2007年,Luthans,Youssef和Avolio对心理资本的定义做了进一步修订,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维度包括:自信、乐观、希望、坚韧性。
2009年,我国学者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等对心理资本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的开发,将心理资本的定义为符合POB标准(可测量、可开发和可用来提高工作绩效)的一种类状态积极心理能力。他们的研究认为,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资本,包括事务型心理资本(涵盖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与坚韧顽强)、人际型心理资本(涵盖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与感恩奉献)。前者与西方学者提出的心理资本概念相似,后者则具有更多的国内文化气息。
3工作家庭冲突研究概况
Kahn(1964)认为工作家庭冲突是一种不相容的程度,它来自工作与家庭两个领域之间的角色冲突。Greenhaus and Beutell(1985)认为工作家庭冲突(Work-family conflict)指当人们将精力、智慧投入到工作或家庭角色之后,便无法满足另一种角色的需要,进而造成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冲突。Netemeyer等(1996)开发了双维度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问卷。
Greenhaus和Beutell(1985)、Gutek et al.(1991)等在研究中指出,工作家庭冲突包括了三种形式:基于时间的冲突(时间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分配冲突)、基于压力的冲突(工作或家庭中的压力影响到另一领域角色需求的履行)以及基于行为的冲突(工作或家庭中的特定行为与另一角色期望的一些行为相矛盾)。
结合这些研究成果,Carlson(2000) 等人开发了工作家庭冲突的多维度量表,得到普遍使用。该量表包含的六个维度分别是:工作—家庭时间冲突、工作—家庭压力冲突、工作—家庭行为冲突、家庭—工作时间冲突、家庭—工作压力冲突、家庭—工作行为冲突。
4心理资本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积极作用
工作家庭冲突主要受社会环境、组织特征、工作特征、家庭特征、个体特征等五方面的影响。心理资本作为个人特征中的积极力量,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平衡工作家庭冲突起到贡献作用。
4.1自信与工作家庭冲突
自信,即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做衡量与评价的结果,该结果又转而调节人们对行为的倾向以及投入努力的大小,并且决定个体在特定任务中所展现出的能力。自我效能感是动态的,它会随着新信息的获取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对先天条件相近的人,那些对自身实现目标的能力较有信心的人更能取得成功;而觉得自己不行的人往往真的难以实现成功。员工的自我效能越高,意味着在工作资源、社会支持、组织支持等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工作表现能够越出色,事业更有可能成功;也就是说,在接受同等工作任务时,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的人,能夠在越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因此能够分配出更充裕的时间陪伴家庭,从而减轻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
4.2希望与工作家庭冲突
如果说乐观是人们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一种归因习惯,那么希望就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积极的动机状态。拥有较高希望水平的人,会有意愿地推动自己沿着所设计的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也就是说希望成为了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能坚持下去的精神意志力。Klausner等人实施了对抑郁症老人的干预研究,研究发现,进行希望特质干预治疗的实验小组成员,和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获得了显著的改善,且他们的情绪也转变为积极,但控制组员的情绪状态依然十分消极。
4.3乐观与工作家庭冲突
乐观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事件的归因倾向。希望是指向未来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而乐观是一种指向过去事件的功能性的总结。比如,乐观的人总将坏事归因于暂时的(“我累坏了”)或具体的(“我对电脑程序有点不懂”),悲观的人总将坏事归因于永久的(“我筋疲力尽了”)或普遍的(“我是一个电脑盲”)。相反的,乐观的人总将好事归因于永久的(“我是天才”)或普遍的(坚信自己是“电脑高手”),悲观的人总将好事归因为暂时性的(“我在这件事上非常努力”)或具体的(自己“只是知道Excel”)。
在处理工作家庭之间冲突、周旋于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之间时,乐观者比悲观者具有更良好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与悲观的人相比,乐观的人有更高的适应能力,对生活也有较高的满意度,不大可能形成抑郁。在面临来自工作或家庭的角色压力,使个人在心理或生理上表现出各种压力的症状,从而阻碍其履行另一领域的角色需求时,乐观的人也比悲观的人表现出更好的应对方式。Scheier和Carver(1993)发现在压力情境下,乐观的人往往会采取以问题本身为取向来应对的策略,而悲观的人则往往采用以情绪为取向来应对的策略。当问题不能解决时,乐观的人则会转而去寻求更多的适应性的以情绪为取向来应对的策略。
4.4韧性与工作家庭冲突
韧性指的是一种从困境或挫折中迅速复原的能力。在面对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挫折时,韧性水平高的人能够具有更大的承受能力。职业韧性的提出者London认为,职业韧性能影响个体对职业的态度及决策,是克服职业压力和障碍的重要成分。不仅如此,职业韧性还会影响到个体的工作绩效。Youssef和Luthans(2007)发现员工的职业韧性与其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Leynes(2005)的研究也显示职业韧性会影响带广告销售代表的业绩及绩效。在面对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转换的过程中,高韧性水平者将能够利用更多的资源对其进行平衡、缓解。
5未来展望
对于如何平衡工作家庭冲突,以往研究主要将重点放在社会支持、组织支持、家庭支持等外部资源方面,而极少对个人的心理资本等内部资源进行深入探究。心理资本作为有助于个人绩效提高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备着投资和收益的特性,能够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培训与开发,进而使个人及组织均获得竞争上的优势。因此,在面对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角色转换及随之而来的冲突时,充分利用个人的力量,对外界压力与冲突进行调解,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融合,将成为更有效率、更有积极意义的途径。但在未来,如果希望能更深入探究心理资本对工作家庭冲突的作用的话,还需从双方的具体维度入手,运用更加科学完善的统计手段,构建其具体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Fred Luthans,Alex Stajkovic,Brett C.Luthans,Kyle Luthans.Applying behavioral management in Eastern Europe[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8,(4): 466475.
[2]Greenhaus,J.H.&Beutell,N.J.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7689.
[3]Klausner,D .Hoping in (Snyder, Ed)Coping:The psychology of what work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05251.
[4]Kahn,R.L.,Wolfe,D.M.,Quinn,R.&Snoek,J.D[M].Organizational Stress.NewYork:Wiley,1964.
[5]Netemeyer,R. G.,Boles, J.S.,McMurrian,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familywork conflict scal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400410.
[6]Snyder, C .R .The psychology of hope: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M].New York:Free Press,1994.
[7]聶绍群,杜小娟.基于组织视角下的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平衡策略[J].科技广场,2012,(6):192197.
[8]姚凯.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J].管理学报,2008,5(3):463468.
[9]陆佳芳.工作家庭冲突及其应对策略[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5,(6).
[10]吴颖,邢月云.希望的研究综述[J].文学界,2010,(01):128129.
[11]温娟娟.气质性乐观解释风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