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网络下的企业竞争战略:构建网络价值型企业
2015-05-11钟运动
■钟运动
在全球化的网络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价值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业务管理模式。宗文(2011)认为,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的同时,已构筑起全球价值链条和价值网络。杨贵中、钟敏(2013)认为全球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创新激励效应、“新木桶”效应、网络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风险对抗效应、粘滞效应和速度效应。蒙丹(2013)认为,在全球价值网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两个方面:自身的专有能力和网络的综合能力。目前价值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方面特别是产业升级方面比较多,本文则从企业战略角度作一点探讨。
一、价值网络下的企业战略模型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必须以全球的视野,有效地整合资源,以期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要靠价值网络的整合与协调带来更大意义的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成为网络价值型企业。网络价值型企业模型(如图1所示)主要由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支持(支撑)三个方面构成。
1.战略制定。网络价值型企业必须具有明确的价值驱动能力。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要以价值增长为核心,以价值创造、顾客中心、突破边界为根本出发点。
2.战略执行。一是内部整合。即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利益整合、资产整合、业务整合、组织整合等。二是外部整合。即要在企业外部进行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包括正确选择合作伙伴、形成群体合作、融合各种资本、沟通社会公众等。通过竞争与合作,整合好企业外部资源。三是区域领先的市场能力。区域市场的领先能力,决定企业能否实现价值增长,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四是行业领先的市场能力。企业要生存与发展,首先要专业化,然后才考虑多元化。重点培养自己的品牌,逐步形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
3.战略支持。一是网络控制。在网络社会里,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首先必须做好战略定位,同时还须关注企业所在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即企业要有所处战略环节的核心竞争力、网络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二是竞合文化。即竞争中发展、合作中共赢的思想,开放的心态和融合世界的价值取向以及全球理念。
图1 网络价值型企业战略模型
二、网络价值型企业构建路径
网络价值型企业构建路径主要是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实现的。不仅要使企业自身优化整合,还要在产业层面优化整合,使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管理成本下降,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一)内部整合
1.利益整合。企业内部利益整合是各方利益权衡后的博弈均衡,追求共赢。利益整合的路径如下图2所示:
图2 利益整合路径
2.资产整合。在资产整合过程中,要围绕核心能力构筑和培育企业的战略性资产这个核心展开。企业核心能力的整合有两条路径:一是保护核心能力。要特别重视对无形能力的保护,以免造成企业关键技术人才、关键客户和关键资源的流失;二是提升核心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推动知识的转移、交流和共享。
3.业务整合。首先,业务整合的原则是强化主业、优化流程。其次,业务整合的策略是分工合作,要在整个产业链范围发挥整体资源配置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4.组织整合。组织整合要着重提高执行力,必须依据自身的业务结构和产品特点,选择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以更好地促进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合作。产业整合战略的不同组织形式比较如下表1所示。
表1 产业整合战略的不同组织形式比较
(二)外部整合
1.选择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选择主要受到企业自身能力、需求、组织文化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要考虑互补性、市场状况、潜在伙伴的财务状况和企业规模等客观评估指标,以及融洽性、文化、信任和承诺等主观因素。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有一定的声誉基础和能够履约是最重要的因素。
2.形成群体合作。社会生物学认为,凡是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的某种策略,任何与之相异的个体的策略都无法与之抗衡。这就是所谓的进化稳定策略。经济系统中也是如此。随着网络中合作企业个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合作率就越高,价值网络和谐的程度也会增加,每个合作个体企业就变得更好,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合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融合各种资本。就是要从各种途径募集资金,壮大资本实力,同时建立良好的资本结构。有了强大的资金实力,特别是有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的重要保证。从外部取得增量资本的途径主要有发行新债券、举借新贷款、进行融资租赁、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新的股票等。
4.沟通社会公众。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沟通社会公众有利于企业客户关系的维护与发展,增进与客户的相互信任。其策略一般为:规划、沟通、承诺、价值创造和建立个人感情基础。其中,组织承诺和提升客户价值是维护关系发展的最好保证,与客户建立一种感情基础是保持客户关系稳定的有效工具。这种感情基础建立的前提是价值观认同、互为信任和有效沟通。此外,沟通社会公众还特别要注意维护和发展好与政府的关系,因为政府通常是公众利益的代表者。
三、构建网络价值型企业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价值网络控制力
1.建立与完善价值网络的治理机制
(1)改进动力机制,构建互惠的组织价值创造体系。一方面,要提升价值网络内部动力。即要通过强化价值网络内部动力机制,使激励、权利、创新等多种动力要素协调运转,共同发挥综合效应。另一方面,要提升价值网络外部动力。即要通过强化价值网络外部动力机制,激起并驱动企业实现对其能力的更新与提升。外部动力主要是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必须在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完善服务等多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2)建立学习机制,促进伙伴间信息与知识共享。一是加强内部学习。即网络成员通过参与网络,增加自身的知识和增强自己的理解力、洞察力的过程。二是加强外部学习,即网络成员通过参与网络,对其他网络成员或者竞争者的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发现潜在机会。
(3)优化匹配机制,增强组织的适应性。首先,必须着眼于调整组织结构和梳理管理流程,使组织面对不确定的、复杂的、持续变化的环境能做出迅速而适时的反应。其次,必须及时收集和处理外部环境的信息,从而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最后,注意企业之间的互补性,通过提高战略匹配程度,实现协同效应。
(4)提升信任机制,强化关系资产的专用性。信任是企业合作的基础,也是战略网络形成和得以运行的前提。互动、沟通、互惠、互利是提升组织成员之间信任度的最有效工具。提升网络企业成员的互信,既需要软性文化又需要硬性物质资产的投入。按照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说法,关系专有资产的投入表明了关系一方的诚意和决心。
2.强化产业控制力
(1)构建基于价值网络的企业竞争力。一是要强化网络远景能力。即企业能够发现和捕捉到企业网络有价值的东西,并预测其可能发展方向的能力。二是要加强模块化能力。在价值网络中,模块化是基础单元,模块化的程度决定着价值网络的效率和运行成本,直接影响着价值网络的价值创造过程。三是要提升关系管理能力。
(2)围绕价值贡献能力来打造价值网络。在价值增值链的“微笑曲线”上,研发与服务通常处于高附加值水平。 因此,我们要重视价值链上游的资源占有、产品的深度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与设计以及价值链下游的销售、品牌和服务。
(3)通过内外整合提升战略协同能力。企业通过整合,要把分散的关系资源整合成关系资产,进而形成企业对外竞争的关系资本,从而提升战略协同能力。这种战略协同能力集中体现在企业的网络管理能力上,它决定了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担当的角色。
(二)培育竞合文化
竞合文化就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并更加注重主动寻求合作、以合作求生存、以合作谋发展的企业文化。其本质是顾客价值至上理念、互利共赢思想与团队精神的融合,以团队精神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以互利共赢思想谋求共存共赢共发展。即:竞合文化=顾客价值至上理念+互利共赢思想+团队精神。
竞合文化的培育过程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科学分析,准确定位。要全面地考察企业文化的状况以及根据考察的结果做出初步建设方案。其重要前提是必须得到认同,同时还必须深入分析合作战略思维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观,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必须定好位。
2.系统规划,优选方案。必须做好企业竞合文化的顶层设计,优秀、高效的企业竞合文化是企业高层系统思考、系统设计的结果。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同时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持续宣传,加强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做到:“知”,让企业上下内外都了解竞合文化的内涵;“行”,让所有员工都按照合作理念行事;“化”,使合作文化融入员工的血液,改变其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并最终实现按照竞合文化进行自我管理,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4.形成制度,具体落实。一是考核制度。要将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绩效等体现合作文化的指标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员工更多、更好地开展合作。二是奖惩机制。要奖励优秀的合作项目、突出的合作人才和典型的合作事例,惩罚破坏或阻挠合作的行为,要在报酬体系中体现对协作行为的激励。三是人才筛选机制。要将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作为企业招聘和选拔人才的条件,建立和优化合作人才队伍。四是最终要把这些制度具体落实到行动上。
[1]宗文.全球价值网络与中国企业成长[J].中国工业经济,2011,(12):46~56.
[2]杨贵中,钟敏.全球价值网络研究综述[J].企业导报,2013,(1):1~3.
[3]钟运动.基于价值链(网)的企业战略理论及其发展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
[4]蒙丹.竞争优势、跨国并购与全球价值网络的关联度[J].改革,2013,(1):125~132.
[5]Roberts,Keith,Varki,Sajeev,and Brodie,Rod.(2003).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Relationships in Consumer Services:An Empirical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Marketing.Vol.37(1 /2):16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