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明情·渗透
2015-05-11胡月明
胡月明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四个学段都有“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一要求。在“具体建议”中还特别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十分钟随堂练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做到正确、端正、美观呢?近两年,笔者在教学中遵循汉字学,尝试在准确释读汉字的基础上,指导书写汉字,小有收获。
一、沟通形义之间意义链接,把字写正确
正确规范,是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但不容乐观的是,许多小学生错别字连篇。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学生不了解字的形义之间的联系,一味照字写字,机械记忆;其二,教师不懂汉字的构字理据,盲目而教。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广雅疏证》中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揭示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意义关系,即“闻音知形意,见形通音意,知意现形音”。学生错别字泛滥,就因为我们的识字教学音形义“三者互不相求”,“举一不得其二”。根据汉字音形义三维一体的独特性质,要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我们就必须打通汉字形义之间的意义链接。
如“美”字,横画较多,书写时学生常常多写或少写。针对此,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美”字是由哪两个偏旁组成的。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美”由无尾“羊”和“大”组成。我随即展示甲骨文字形的“美”,请他们猜猜“美”的意思。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知道,“大”在古代表示人,结合图片很快猜出,“美”指的是一个戴着羊形头饰正在舞蹈的人,至此,学生对于“美”字的构成了然于心,书写时就很少出现添画少笔的现象。
再如学生书写“身”时,常常把第六笔“横”突出横折钩外,我在指导时,先告知学生“身”是象形字,像快要生宝宝的妈妈侧身站着的样子,往左边突出的横画就像妈妈凸起的肚子,肚子往前凸,所以不能往右边出头。这样一说孩子就少有写错“身”字。
二、激发对汉字的珍视之情,把字写端正
横平竖直,结构比例适当,笔画轻重得当,字迹清楚,是“端正”书写的要求。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一直致力指导学生写端端正正的方块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遗憾的是一些小学生的书写水平堪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缺少对汉字历史的了解,对汉字缺少应有的珍视与敬重,应是深层次的原因。故纠正书写不端现象,不能光从技巧上进行指导,还应让学生了解汉字,了解汉字文化,激发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如,学习“国”字,因为受“口”字旁书写的影响,一些学生写“囗”(围字框)时,总喜欢写得上宽下窄,字形不方正,怎样纠正呢?正值“钓鱼岛”主权纷争期间,根据“国”字特点,我想了一个招儿:我告诉学生“国”原为“國”,“囗”表示的就是国土的疆界,里面的“或”可分解成“戈”(武器)、“口”(人民)、“一”(疆土)。意即我们要用军队和武器保护人民安全和国土完整。现在“或”简化成了“玉”,也可以理解为我们要像保护宝玉一样保卫我们的疆土不被别国侵略。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写“国”时,表示疆界的“囗”一定要方正,记住“国”土不让,寸土必争!此言一出,孩子们立刻神情肃穆,他们觉得自己的笔下不仅仅是一个“国”字,还关系到国家的主权,领土的完整,于是,一个个脊背笔直,双眼明亮,书写时格外认真。而当天的书写作业中,我也欣慰地看到绝大多数孩子的字都特别得工整美观。然个例总是存在,对于这极个别依然“我行我素”的孩子,我把握契机,在点评环节再加以强调或私底下予以指出,这样就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写好“国”字。
由“国”的字形特点引发对“国”字的理解,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进而指导书写,这样溯本求源,不但有利于端正学生写字的态度,也悄无声息地渗透了人文教育,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从心底油然而生爱国之情。
三、适当渗透书法常识,把字写美观
汉字不仅是最古老的文化,也是一种伟大的艺术。“一个汉字就是一首优美的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每一个汉字无一不是美的化身,其中的一竖一横,一撇一捺,无不包容着美,无不体现着美。虽然新课标在第三学段才提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的要求,但在前两个学段也应渗透这一要求。在指导学生书写时,适当讲一些汉字部首穿插避让、勾连呼应、参差错落等书法常识,指导学生在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的基础上把字写端正,尽量写美观。这样,指导书写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如书写“桃、梨、杏”三个字,我让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同一个部件“木”在三个字中,写法却不一样:木字旁,要显得瘦长,横要左长右短;木字头,横要长,竖底下要收,撇捺要展开;木字底,横要长,竖上面要缩,撇捺要展开。而有时同一个部件,在同一个字中,写法也不同,如“羽”“从”“森”“竹”等字,有的是宽窄长短不同,有的是笔画发生了变化,如竖变成竖钩,这是汉字讲究的“避让”,这样一“避让”,字就美观了。再如作为独体字时,“足”字的撇和捺要舒展,作为偏旁组字时,如“跃”“跳”,则要讲究谦让,变撇和捺为竖、提,这是“偏旁的变形”。而写“心”时,第三笔的点要和第四笔的点要“顾盼呼应”等等。
其实中国的汉字美就在于它能互相包容、互相避让,而这不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指导学生书写,讲解汉字书写避让与穿插等规律的同时,我们其实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总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教汉字,首先要懂汉字。只有基于汉字科学的写字指导,才能实现文字符号与文化传承的完美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正确、端正、美观书写汉字的同时,也书写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