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有效的自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015-05-10何湘虹
何湘虹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建立科学有效的自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何湘虹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助学是关键点。建立科学、实效和具有操作性的质量评价系统,及时反馈、实施过程控制和科学引导教学过程而根本性地提高助学质量。
自学考试 教学质量评价 评价体系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考生通过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形式,其中社会助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考生能否顺利地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助学质量核心在于教学,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1.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与制约点
1.1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自考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以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部分作为评估客体,学生和教师作为评估主体,课程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指标,针对成人教育主客体的性质特征,制订科学而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
1.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制约点
自考属于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首先,评估主体的一方——学生,是完成基础教育进入工作岗位的社会人,学习时间有限、年龄偏大精力和记忆减退、学习动机有多样性、学习基础不一是其主要的学习特征,导致提倡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面临特殊和复杂。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围绕中心,自学考试教材使用指定的统一教材,国考教材全国统一,导致更新慢,部分知识陈旧,缺乏社会性、实用性,不能适应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甚至落后于行业领先技术。省考教材基本由命题高校指定,带有一定的学科片面性。课时不足是制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考助学往往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一门课程所分配的课时与全日制教育有较大差距,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教学,并相应开展实践指导和复习,难度不宜淡化。教学所需要的资源和设备只能依托和利用各高校有限资源,尤其是实训设备和实验室得不到保证。再者评估的重要主体——教师的组成是关键制约点,社会助学多聘请各高校教师,没有或缺乏专职教师,临聘老师存在有不了解自学考试制度、缺乏成人教学经验等实际情况。
2.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应包含体系内涵和容纳自学考试教育特殊性,在实际当中选择便于操作和实施过程性控制,且能够量化的一些指标:教学计划、进度检查、教案检查、教学内容方案及效果、作业批改情况、随堂考试记录、教师出勤情况、学生到课率、考试合格率及分值分布情况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2.1 主观评价内容
主观评价的主体应以学生为主,结合班主任、教学督导及管理的评价组成综合评价,其中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为教师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教学方法采用适当性和产生的效果、教学环节组织严密性和过程分配合理性、实践环节的指导情况及老师的教姿教态书写表达等。学生评价宜选择在课程结束总复习之前进行问卷调查,组织者及时统计汇总后将结果反馈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根据学生评价调整总复习教学;教学督导及管理者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案准备及内容、教学进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出勤进行例查,对教学内容与方法和课堂效果通过听课进行抽查。例查结果和听课记录随时反馈给任课老师,对整个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估考核。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 (设计)是学生综合各学科知识,把学习进一步深化和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督导需要自始至终地参与,对毕业答辩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审查,组织学生会议听取意见和评价。对于主观评价要进行定量转换,把应答式定性阐述的等次结果转化为相应的分数,转换的根据是赋予评价内容不同的等级分值和权重,用直观的百分制进行表述,或者由百分制再转换为等级实施教学绩效奖励,成为调动和激发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2.2 客观评价指标
2.2.1 到课率
班主任例行检查学生到课情况记录到课率。到课率是成人教育中客观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工作学习同时兼顾,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对课程学习有一定的选择性,他们的学习动机可以用“学得会、用得上”进行概括。到课率高的课堂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对学生有明显的引导作用;教学方法适当,使学生能够接受而且效果显著。另外,也反映了教师善于采用情感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营造出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
2.2.2 作业布置及批改
自学考试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之上,正确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和课后复习、有效答疑成为整个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业质量、批改情况和随堂考核反映“学”环节的质量高低和“教与学”的配合程度,成教班主任收集数据(作业布置次数、每次完成批改人数、随堂考核平均成绩),可作为客观评价的依据。
2.2.3 考试合格率及分值分布
全国统一自学考试是检测自考助学的关键性指标,成绩由考试中心(院)统一公布,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提供动态信息,有利于总结和预测,是科学评估教学质量的路径。具体统计指标包括:总量指标——课程报考人数、实考人数、通过人数、分段成绩人数等;相对指标——实考率、通过率;平均指标——平均分、众数或中位数。获取这些指标后,与同期其他助学单位进行对比,与省考院统计的单科课程总通过率进行对比,与前期该课程通过率进行对比,过高或者过低的通过率都不是正常情况。
考分分布情况可以更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是否存在不足,研究考分变动度,根据考分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分析表现方法,最常用的是四分位差或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四分位差是舍去成绩数列的最低1/4和最高的1/4数值,仅用中间那部分标志值的全距充分反映集中于成绩数列中间的50%数值的差异程度,四分位差越大,表明中位数代表性越小,反之,表明中位数代表性越好,成绩比较集中,课堂教学能够为大部分学生接受而教学效果明显。成人教育学生由于学习基础悬殊较大,中位数和四分位差的计算可以剔除该因素的影响,较客观地反映分值差异情况,但四分位差是一个比较粗略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计算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可以更精确地反映成绩的平均离差和离散程度的大小,便于不同总体之间进行比较。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进行分组,获取分段成绩人数来计算标准差,标准差反映一个班级某门课程的分值分布情况,标准差越大则分数分布越散,教学情况不容乐观;越小则反之。根据标准差与平均成绩进一步计算标准差系数,这个相对指标能够使不同总体进行对比,同一个班级不同课程或同课程不同班级都可以进行比较,系数越小表明平均成绩代表性越强,成绩集中,课堂有效性高。
2.2.4 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对于客观评价指标的整理和计算,可以使用工作软件EXCLE表格,它其中有76个统计函数,覆盖统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数据排序、分类汇总、计算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差系数都可快速完成。为了更形象、直观地体现数据信息表明分布形态,可以在EXCLE表格编辑图表,例如条形图和柱形图能够更直观地体现分数分布状况,而折线图可以体现相同课程不同时点的变化情况等。
2.3 客观汇总综合评价
主观评价和客观指标有效地结合才能较全面地得出合理的结论,主观定性评价一定要结合检查记录、学生意见等给予文字性描述,同时也要以客观评价指标为依据。在整理客观评价指标时,教学管理者应分析数据利用合理而科学的方法解析分析结果,有时并非所有的数据都能够一致而有效地支持同一个结论,这要求必须综合主观评价的相关资料才能够慎重地去伪求真。相关资料的存档尤为关键,没有资料进行对比,无法获得贴近客观事实的依据,通过参照,才能积累经验谋求进步与发展。
3.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并切实执行,才能保证评价系统的有效性。
3.1 反馈的内容
反馈给教师的内容,是科学综合主观评价与客观指标,以慎重全面准确务实的态度提供,不仅包括定量的评价结果或等级,还应该包括定性的合理化评价意见与建议,以及产生评价结果的过程和有关数据。使得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引导其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继续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2 反馈时间
及时反馈才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控制,教学管理者和班主任应该在第一时间收集资料和数据,对教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出具相应的质量报告。根据长期实践与观察,在几个关键时间点上需要给老师反馈信息,全国统一自学考试时间在4月和10月,助学教学工作通常在5月至10月和11月至次年4月进行,分为日常教学、总复习、实践指导、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几个重要环节,日常教学准备开始阶段把上次课程考试的结果反馈给教师做开课准备;日常教学中把到课率、学生反映、督导检查等情况反馈;日常教学结束总复习开始前提供质量报告和建议;总复习结束后公布评价等级和绩效奖励结果。实践指导和论文开题时审查老师各项准备工作并反馈审查结果;论文写作期间和答辩时提供学生评价与建议;论文答辩后及时做出情况总结提交指导教师。
3.3 反馈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反馈内容和反馈时间,可以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例如:口头信息、纸质报告和总结座谈会。反馈人员一般为班主任和教学督导及管理者,在教学结束阶段宜采用总结座谈会把教学质量评价报告提交给每位任课教师,听取优秀教师的经验座谈,听取教师的自评总结和对教学管理环节的意见建议。只有建立在互相沟通、互相促进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生为本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助学建设、促进自学考试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1]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江云,李波.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探析[J].职教论坛,2010(6).
[3]吴海建.成人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