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2015-05-10夏月梅陈文蕾
夏月梅 陈文蕾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经管系,江苏 常州 213164)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夏月梅 陈文蕾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经管系,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在顶岗实习这一特殊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对顶岗实习期间的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确保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本文就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等问题进行探讨。
高职院校 学生党员 工学结合 质量保障
近年来,高职学院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职业能力,将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缩短学生与企业需求的距离,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而在工学结合这种背景下,大部分高职学校实行“2+1”教学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教育和考察大三学生的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确保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本文将结合工作实际,就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构建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三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具体地为学生提供努力的方向及必要的信息反馈,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由学校学习生活踏入了社会工作生活,生活突然转入变化莫测的社会职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过程的艰辛和压力,可能会使学生遇到一些困惑,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产生心理压力。在这个特殊阶段,学生不仅仅是企业的生产管理对象,同样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对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等通过与联系人的交谈、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等,同时借助党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政治素养及职业道德水平,对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及职业适应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引领作用,促进用人单位工作的开展。
学生党员是学生中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分子,并且经过组织严格审查程序成为学生党员,因此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党员进入用人单位一定会对自身严格要求,做好榜样引领作用,同时良好的沟通能力会使他们很快适应工作环境,使得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俗话说“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相信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一定能够一如既往地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引领作用,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进步,促进用人单位工作的开展。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现状
(一)时间短。
高职教育的学制只有三年,而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学生至少有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而按照规定,从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到发展对象考察培养再到预备党员发展,每个环节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考察时间,因此,高职学校发展党员的工作时间紧迫,难度很大。为了确保一些优秀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发展成为党员,并能通过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周围更多的人进步,高职学生从刚入校第一学期开始,就得参加党课培训。如果党课能够顺利结业,各方面综合表现良好,并且中间每个环节安排紧凑,一些高职学生最快在大二第一学期未才有可能经过支部批准,成为预备党员。而当各方面条件成熟,学生党员发展达到高峰时,学生基本上已经进入三年级,面临着顶岗实习的现实情况。因此,已发展的党员在校期间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力减弱,也不能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对新生、对要求入党的学生、对已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的辐射作用、引领作用非常微弱。
(二)衔接难。
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有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在外实习,不在校集中学习和生活,那么如何考察在校期间已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如何衔接在校期间和在顶岗实习阶段的培养考察工作,如何确定企业的培养联系人,确保党支部能将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吸入党支部,保证学生党员质量等,就成了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样,已经是预备党员的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如何衔接预备期间的考察情况,对其预备期间的表现做出客观评价,这一系列问题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挑战。顶岗实习阶段实习单位分散,大部分单位注重公司效益,不注重党员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发展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衔接难。
(三)考核难。
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已经走出学校的大门,步入社会的大门。此时,他们的双重身份应该接受来自学校老师和社会企业的双重监督。而由于顶岗实习通常是根据学生的意愿所选择的企业,实习场所不集中,学生分散,学校和老师难以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面跟踪和考核。加上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监督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性质的单位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太愿意花大量时间在实习生上,对学生也不会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要求,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流于形式,只简单地出具一份实习鉴定,信服力不强。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体系的构建
(一)做好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入党教育与选拔管理工作。
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因此我们应该尽早加强对学生的入党教育及培训,环环相扣,并按照党员选拔标准,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学习工作业绩及榜样示范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考核,并通过民主测评、班级学生投票、基层支部推荐等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精心选拔及考核,将那些思想觉悟高、学习工作业绩优、能吃苦耐劳、勇于创新、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发展成为党员。同时,实践出真知,我们应为他们提供锻炼的平台,如设定党员服务岗、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让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党员学生干部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让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不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奉献意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完善实习期间的学生党员发展培养与教育体系。
工学结合背景下实行的“2+1”教学模式,有其鲜明的特点,学生在校期间由所在院系基层党组织进行培养考察与教育,而实习之后由于主客观等因素,与院系党组织联系较少,如何教育和考察大三学生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是党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借助新媒体,做好实习期间的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今,新媒体盛行,网络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觑。针对学生不在校的情况,可以运用新媒体的良好互动性、快速传播性及广泛影响性开展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建立QQ群、飞信、党团微信微博、系部网站等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知识及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发布党建工作动态信息,使实习中的广大积极分子、学生党员,时刻了解学校的政策,时刻受到党组织的教育,时刻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对处于预备期的实习生而言,可以要求学生每个月定期向介绍人、基层党组织发送电子邮件,汇报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工作动态,保证他们在实习中不脱离党组织的考察与培养,保证他们及时得到党组织的教育与考核。此外,网络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各种信息、评论、意识形态充斥网络,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各方评论蜂拥而至,党员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角度和方法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校企合作,做好学生党员顶岗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顶岗实习阶段是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环节,学生是否能够吃苦耐劳,是否有奉献精神、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等,都可以在此环节中体现出来。学校党组织要与企业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共同参与的双导师制的作用。院系基层党组织要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以及党员的相关信息告知用人单位,实现“无缝隙”对接。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党员、积极分子要适应企业的要求,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时,学生党支部可采取定期联系、走访等形式加强实习期间预备党员的管理和教育,这样学校党组织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情况,发现学生党员思想上的问题,及时开导教育,使他们保持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实习期间的预备党员转正问题,可以考虑在实习单位出具实习表现情况下尝试由企业负责人与培养人讨论决议的方式进行。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和考察实习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做法,改变了实习生培养考察难度大的现状,在党建工作中起到衔接和延续的作用,为党员发展工作的规范、有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优秀分子被党组织吸收。
3.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考核制度。制定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发展培养与教育的相关制度,保证他们在实习中得到党组织的考察培养,保证他们及时得到党组织的教育与考核。学校按照学生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为顶岗实习学生制定相关的实习管理制度,让学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自己。同时,企业也要担负起监督管理的职责,在学生实习考核上,要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打分。学校与企业应具有正确的考核标准,通过考核检测出学生的实习成果。
(三)加强对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培养人的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
当前,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联系人大部分是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高校党组织应对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要求他们主动加强与实习生的指导联系,并做好相关记录,增强其责任意识,使基层党务工作形成特色,做出成效。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工作,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要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1]田瑛琦.探析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问题[J].剑南文学:下半月,2009(7).
[2]董永红.“2+1”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2010(03).
[3]范正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高职论丛,2009(04).
[4]时全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质量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3年度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一般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YDJLX-YB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