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2015-05-10马廷威

文教资料 2015年4期
关键词:课题辅导员思想

马廷威

(营口理工学院,辽宁 营口 115014)

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马廷威

(营口理工学院,辽宁 营口 115014)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然而,在一些高校,只是把辅导员当成管理人员,从没有把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来看待,导致辅导员在申请搞科研的时候受到不公平待遇。同时,辅导员在搞科研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辅导员 科研能力 提高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明确提及的,可见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中新情况、新事件的出现,要求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研能力,把工作由经验总结型向科研型转变。

1.辅导员科研的现状

2.辅导员科研现状产生的原因

2.1 辅导员的专业背景。

现在高校对新入职的辅导员学历要求已经很高,大多需要硕士学历,然而对辅导员自身所学专业要求的比较少,差不多任何专业都行,这样就给辅导员参加科研项目,搞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辅导员搞研究申请的课题大多是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内容,对于这方面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来说有一定的基础,做起研究来相对容易。而没有这方面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就显得很吃力,很多专业的东西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更遑论做好课题研究了。

2.2 辅导员工作繁杂。

辅导员的工作繁杂,可以说学生出现的任何事情都跟辅导员有关,都需要辅导员处理。小到学生饭卡、钥匙丢失,大到降级辍学处分都需要辅导员。学校要求辅导员24小时开机,有事情第一时间到达,节假日随时待命等,造成辅导员内心非常疲惫,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储备知识,为以后搞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缺乏团队。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程度还不够,辅导员队伍中缺乏特别专业的人,也就是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能够把各个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团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谁都不能成为领军人物,也就不能组成强有力的团队。但是,团队是申请课题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都不具备,就不要提研究课题了。

2.4 学校部门欠支持。

辅导员人事关系在学生处,管理在各个学院,各个部门都是领导,各个职能部门都可对其发号施令。辅导员表面上是按照行政和教师两条线走,然而在现实中,行政上的人认为辅导员是教师编制,教师又认为辅导员是行政人员,造成两边都不管,两边又都管的局面。申请课题时,思政老师认为辅导员是搞管理的,不适合申请思政方面的课题,在提交课题申请的时候,教研室不同意辅导员申报,在学校审核这一关就不能通过,更不要说上报上一级部门进行审核。

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5 课题申报不利于辅导员。

一方面,社会科学方面的课题很多是在哲学、政治学等范围内选题,表面上适合辅导员的课题方向很多,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真正适合的很少。因为,这些选题的范围跟专业背景还是有很大关系的。辅导员出身哲学、政治学专业的人实际比例很低,造成现实上选题的范围窄,竞争激烈,很难申请到课题。另一方面,很多课题在申报条件上要求有相关的研究成果,而现在正规的学术期刊没有副高级职称发论文很难,发论文、申请课题形成死循环,非常不利于辅导员在这方面的发展。而且不是高级专业职称的人申报课题还需要有两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才行。有的课题甚至不让副高级职称以下的人申报,因此增加了辅导员课题申报的难度。

3.科研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对辅导员科研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影响辅导员科研现状的原因,主要有辅导员自身专业背景不同,哲学等专业辅导员占比小,不利于申报课题等。然而,透过这些表面上的原因,还可发掘出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辅导员的模糊定位。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1]按理说,教师和行政两条通道都适合高校辅导员。但在现在的大多高校中,为辅导员设置的是行政岗,没有把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师看待。同时,辅导员大多也是把这个岗位当成跳板,向着各个学院书记,团委书记这个方向努力。也就是说,学校和辅导员本身都没有明确定位自己是思想政治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让辅导员搞科研根本无从谈起。

3.2 公平竞争环境的欠缺。

由于各高校对辅导员定位不准确,导致在制度上难以承认辅导员是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不少高校在实际中对于辅导员的定位主要是职能人员。因此,辅导员在申请课题时在思政教研室就被轻视,认为辅导员就是带好学生,根本就不应该参加科研。辅导员在人事上归口于学生处,在管理上归口于各个系,思政教研室对于辅导员不熟悉,不了解实际情况,在同样的条件下,对于辅导员的课题申请,不是不给上报,就是上报的时候教研室给的评分很少,参加学校层面课题评分时明显处于劣势。这种不公平的竞争恶化了辅导员申请课题的环境,打击了辅导员申请课题搞科研的热情,几次下来,就再也没有辅导员参加课题申请了。

3.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认识不准确。

2006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和素质提出进一步要求,即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保障方面提出“高等学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党和国家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对提升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水平、搭建科研平台提出了明确要求[2]。国家层面对于辅导员搞课题研究有了明确的提法,就是一定要把辅导员搞科研作为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3.4 人为科研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我国的高校大致可以分为985,211,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国家的重大项目和科研基金对于985,211高校不遗余力,大力扶植,对于一般高校的投入却不多。造成985等高校科研项目过多,每年都有做不完的课题,而普通高校想申请却申请不到,使得普通高校的课题量少。这种人为的科研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对于集中我国优势高校的科研力量搞研究很有利,但也导致了普通高校科研发展举步维艰,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4.提高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4.1 加强培训指导,提高科研能力水平。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的特殊群体,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水平。首先,结合专业背景,加强培训。由于高校辅导员招聘侧重于学历,而不太重视专业,因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五花八门。根据结合这种专业背景情况,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辅导,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学习,提高辅导员的理论学习的能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育,分组讨论分析,提高业务能力,打牢辅导员的专业基础。其次,加强课题申请培训。搞科研、申请课题是必须经过,从查资料、分析资料到结合实际,找出问题的所在,结合课题的情况,设立课题题目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开展专门的主题培训,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辅导员对申请课题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申请课题的第一步。最后,督促辅导员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案例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其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以及内部之间的各种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不断积累材料,增加经验,为日后解决问题,搞科研和课题的申请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辅导员专家化促进团队组建。

2005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提到实际辅导员的职业远景,并提出辅导员队伍应该职业化、专家化。专家化是指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行家,知识脉络清晰,知识门类全面。在横向知识上,能够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熟练地应用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去,对于辅导员搞科研解决课题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的专家能在辅导员中起到核心作用,不仅能够用自己的知识解决横向方面的问题,还有很深的纵向理论知识功底,对完成课题帮助很大。专家化的辅导员能够让人对其信服,团结在其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对于辅导员搞科研,申请课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3 拆除藩篱,提供支持。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即一方面是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即辅导员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教师。而因某些学校根本没有把辅导员当做思想政治教师,只是把其当成管理人员。因此,学校应该转变思想,不要总把辅导员认为是大妈、带孩子的保姆,切实地落实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的身份。有明确的身份对于辅导员非常重要,在申请课题的时候就无需缩手缩脚。各个部门,特别是申报课题归口的思政教研室,一定要公平对待辅导员申请课题的事情,不能因为不是本教研室的教师就采用不公正的方法对待,给辅导员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破除藩篱,把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师身份落到实处,让大家认为辅导员就是思想政治教师。提供支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断推动辅导员积极参加科研和课题申报的进程。

4.4 设置专项课题。

辅导员工作繁杂,学生情况日益复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业务能力。搞科研缺乏团队带头人,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要求辅导员参加课题研究,辅导员自身想要参加课题却有实际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课题,帮助辅导员队伍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首先,课题的选题。校课题的选题可以依托国家、省课题,设立与本校辅导员相关的课题,这些课题在密切联系辅导员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理论深度。这样,既能满足辅导员对课题的实际需要,又可提高辅导员对课题的理论深度要求,为以后申请省、国家级课题奠定基础。其次,课题专项资金的支持。学校针对校课题应该设立专项的资金。专项资金对于提高辅导员申请课题的热情具有重大帮助,能够解决辅导员发表文章的实际困难。最后,结题方式灵活化。每个课题都有结题,针对辅导员设置的校课题可以采用灵活化的方式,比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采用报告的形式,对于案例分析方面的课题可以采用工作总结或论文的方式。这种灵活的结题方式,比较适应辅导员的实际工作。

辅导员搞科研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国家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对于辅导员自身的工作大有裨益,辅导员搞科研能够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通过加强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辅导员申请课题和搞科研的能力,培育新时期的辅导员队伍。

[1]冯刚,沈壮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76.

[2]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8-81.

猜你喜欢

课题辅导员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