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评介
2015-05-10郁伟伟
郁伟伟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评介
郁伟伟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是学习和研究语料库翻译学的全景式教材,除简单列出的九章外,也包含LCMC和ICTC语料库词类标注集及ICTC语料库中的关键词。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 复合研究法 语言对比 翻译研究
肖忠华博士2012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对汉语译文相比于汉语母语和英文原文的包括宏观特征、词汇、语法特征等在内的翻译共性作了全方位探讨。本书在描写翻译学领域时做了三大突破:首先,在英汉两种跨度较大的语言间研究翻译共性特征;其次是方法论上的创新。同以往的仅仅依靠平行语料库或对应语料库研究的方法相比,本书采用复合研究方法,将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再次,本书对汉语译文的特征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这就突破了过去仅仅探讨几项特征的局限。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是学习和研究语料库翻译学的全景式教材,全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介绍了研究目的、意义及本书框架结构。首先,作者阐释了Baker(1993: 243)提出的“翻译共性”这一概念,认为翻译共性就是“与源语或译入语母语相比,翻译体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语言特征”(P1)。由此引入了翻译体语言被称作“第三语码”。作者认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主要是在以下两种范式转变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类是20世纪50年代的翻译研究从“规定性”范式向“描写性”范式转变,并由此产生描写翻译学。第二次转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微观(语言学)走向宏观(社会文化),翻译过程被看做是跨文化交际行为,译文被看做是译入语文化的一部分。自此译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描写主义方法论应运而生,开始集中于小说等文体的研究。随着语料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开始借助语料库分析译文,以更客观、更量化、更可靠地探讨翻译理论、翻译产品及翻译过程,“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日益成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P3)。以往的译语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及相近的欧洲语言之间的,并且仅限于几类译语特征的研究,这些翻译共性假设能否在跨度较大的语言间适用还没有研究。此外,“涉及英汉翻译的译语特征的实证性研究还很少,多数是简单的重复性地译介西方的成果,而且没有把语体差异考虑在内”(P5)。从方法论上说,本研究采用复合研究范式。综合来说,本书研究将语言对比与语言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采用语料库技术研究翻译,对翻译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第二章对语料库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作了进一步阐释。首先,作者讨论了语料库的发展给语言学研究尤其是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料库语言学与传统的理论语言学存在纷争,发展过程中伴随争议,指出理论语言学家或“摇椅语言学家”主要“依靠直觉编造例证来证明自己的理论”(P8),而语料库语言学家则依靠实证研究描写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也就是自然语言。其次介绍了常用的语料库的类型,包括单语、多语种语料库(用于语言对比研究),并从语料收集方法区分平行语料库和对应语料库,并介绍比较语料库、通用语料库及专门语料库。最后,从应用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及理论翻译研究探讨如何将语料库翻译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现有的描写翻译研究主要分为三方面研究,第一是产品为导向的,书中举例借助翻译英语语料库(TEC)描写翻译语言的文本特征,如词汇特征、句法特征等并为翻译共性假设提供基础。以过程为导向的描写翻译研究 “试图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过程”(P16)。通过把译文和源语、译入语比较研究译者的翻译过程。以功能为导向的描写翻译研究主要“探讨特定文本的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影响和功能”(P17)。翻译理论研究目的在于确立用以解释或预测翻译中出现的现象的总体翻译原则。其主要领域就是翻译共性假设及其子假设,包括简化、明晰化、净化、整齐化、呈现不足及源语渗透效应。
第三章为翻译语言研究现状,即对国内外有关翻译体语言特征的文献作梳理。首先,作者回顾了翻译共性假设,并指出了各个假设所存在的争议和不确定性,尤其是简化和规范化假设的矛盾。其次作者概述了汉语译文研究现状,认为 “目前翻译汉语文本的研究基本上是在验证上述翻译共性假设的框架内进行的,通过比较从其他语言翻译过来的汉译文本与同质的原创汉语文本,描写翻译体汉语有别于原创汉语的特征”(P24),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丰富了翻译共性假设。再次,作者从词汇和句法方面回顾了汉语译文语言特征研究。词汇研究主要考察了功能词和词类分布。功能词方面,受英语源语渗透效应的影响,汉语译文主要呈现出形式化程度提高,如介词、连词、助词、代词等功能词可能会高于同质源语。词类分布主要通过型次比、词表和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研究。句子层面的研究集中在英汉句对于汉语翻译文本的句长及句法研究。句法层面,研究者研究了汉语译文中常用句法现象,如“把”字句、“的”、被动句式及受源语英语影响在汉语译文中形成的变体。最后,作者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两点问题,一是“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库存在缺陷”(P31)。作者认为现有的研究翻译体汉语的语料库在语料选取时各文体比重尚有不足。二是“目前对翻译汉语文体的研究不够系统,关注的问题也有限”(P31)。目前研究主要局限在验证假设的框架内,并且集中在形式层面,对句法的探讨才刚刚起步。
第四章介绍了语料库及检索工具。首先,简要介绍了现有的主要通用汉语语料库,包括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库在线系统、LIVAC共时语料库。接着作者着重从设计、采样、编码标记、分词与标注方面详细介绍了本书用的两个主要语料库,即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LCMC)及浙大汉语译文语料库(ZCTC)。LCMC语料库是严格按照FLOB抽样方法和标准建库的并与之对应的 “代表现代汉语的开放性的平衡语料库”(P35)。而ZCTC语料库是与LCMC语料库对应的汉语译文语料库。其次,研究使用了兰卡斯特大学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和北外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两个平行语料库来探讨汉语译文受英语源语影响的程度即源语渗透效应。最后,作者介绍了三种重要的语料分析与统计工具:Xaira、WordSmith(5.0版)及Paraconc。
第五章介绍了汉语译文的宏观统计特征。在词汇密度方面,得出结论“无论是LCMC语料库词汇密度还是各语体数据都明显大于ZCTC汉语译文语料库”。词频分析显示,汉语译文高频词重复使用率高,但类别少,少用次高频词,更多地使用罕用词。其次,作者考察平均句子片段长度(即书中所说的语料库总词数除以句子数量加上逗号的数量),得出汉语译文在总体上及除小说以外的语体上平均句子片段长度都大于汉语母语。最后,作者探讨了两个语料库中词簇差异。通过对2-6词词簇的考察表明,词簇在汉语译文中更常用,而且高频词簇在汉语译文中比在汉语母语中使用更频繁,词簇的覆盖率在汉语译文中也大大超过汉语母语(P76)。作者分析词簇的使用情况说明译者更想达到译文流畅而使用很多长词词簇,也可能是受源语渗透效应的影响。词簇的使用还与文体有关,ZCTC语料库高频高覆盖率词簇都大于LCMC,在小说类中最多,一般类文体中最少。从微观角度看,ZCTC中高频词总数远大于LCMC,用词结构也不同,以上分析表明译文文本具有较高的集中化或整齐化趋势。
第六章探讨了汉语译文的词汇特征。首先,对比分析了两语料库的关键词和关键词类,利用二者互为参照语料库的方法,发现ZCTC语料库更常用助词、连词、代词、介词等结构词,少用体标记(了、着)、泛义词(搞、办)、带感情色彩的口语化词汇或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啥)。关键词类分析表明,汉语译文少用能真正反映原创汉语特色的特征(P84)。对两语料库的词类分布和词类簇分析表明,汉语译文具有超用功能词的特征,而汉语母语则更常用量词、语气词、习语、处所词、方位词等富有汉语特色的词汇。其次,作者对两语料库中的标点符号做了考察,发现LCMC语料库中非句末标点使用大大超过ZCTC语料库,而译文语料库中句末标点使用量大大超过非句末标点。ZCTC语料库和LCMC语料库都更常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使用少。就连接词而言,汉语译文更普遍地使用高频连接词,如口语化的非正式连接词,而汉语母语更倾向使用低频连接词,如一些正式的、带有古韵的连接词,这一分析结果也支持了翻译共性中的简化假设。习语的研究表明LCMC语料库比ZCTC语料库更频繁地使用习语,这与翻译规范化假设矛盾,但因为翻译体汉语趋向于正式,所以避免使用有隐含义的习语似乎能讲得通。就话语重述标记的个案研究而言,“话语重述标记的使用存在语体差异,口语化的汉语重述标记在ZCTC语料库中都比汉语母语常用,另一方面,翻译体汉语倾向使用比原创汉语风格更简单的语言形式”(P109)。对英语译文语料库的研究发现,相比于英语原文,书面语化和口语化的话语重述标记都很普遍。以上分析表明汉语译文用词呈现功能词超用及用词简单化的趋势。
第七章分析了汉语译文的语法特征,考察了句法结构和典型句式。其中 “被”字句分析表明,ZCTC语料库中比LCMC语料库更常用被动句式,并且语体分布差异在非文学类各文体中更突出,普遍高于汉语母语,这很大程度上源语英语源语影响,而文学类语体则是汉语母语高于汉语译文,说明渗透效应与文体密切相关。“把”字句具有文体差异,在小说类文体中,汉语译文比汉语母语更常用。“有”字句研究发现,汉语母语比汉语译文更常用。“是”字句在ZCTC语料库中比LCMC语料库更常用,作者分析这可能源语英语源语的影响。ZCTC语料库“所”字句总体上远远高于母语语料库,但就文体而言,除学术类文体外,在一般类、新闻类和小说类中都是汉语译文普遍高于LCMC语料库。在各类语体中,汉语母语中“连”字句略微高于译文语料库。因为汉语大量使用量词,所以考察发现LCMC语料库比ZCTC语料库更普遍地使用量词,这种差异在除学术类文体以外的其他三类文体中也很显著。体标记分析表明,汉语母语比汉语译文更常用“了”、“着”。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在汉语译文中比汉语母语中更普遍,正是这些结构助词的使用达到了结构清晰化的效果。而“之”作为一个略带古韵的结构助词,在汉语母语中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汉语译文,作者分析这可能是由于译文追求简单化效果造成的。作者对语气词分析表明汉语母语比汉语译文更常用语气词,作者推断这可能因为英语中没有语气词,也是因为译入语特色呈现不足(P145)。
第八章讨论了汉语译文特征对翻译共性的启示。首先,作者对研究成果作了总结,提出了“翻译共性的简化假设不是一刀切的现象,我们并不能说译文中任何语言特征都会比原创语言简单,甚至不能说译文中的词汇比目的语母语中更简单”(P148)。并提出了翻译共性研究中的简化是一种糅杂的现象,在研究时应把可能的影响因素都考虑在内,考虑其综合效应。词类分布和词类簇的研究表明译文对原创译入语某些有特色的特征呈现不足,启示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汉语原创母语的某些特色,比如汉语中的标点、习语、语气等。很多汉语译文中的句式是受英语源语影响而过度使用,比如被动式,而另外一些在汉语译文中呈现不足,如“把”字句、“有”字句、“是”字句、量词结构、体标记“了”、“着”、“过”、“之”,这些汉语独特项目都有呈现不足的现象。
第九章结论总结了本书的发现、突破、贡献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作者指出本研究三方面的主要突破:一是成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与FLOB及LCMC语料库相对应的ZCTC语料库,“从而有助于克服目前研究共性研究局限于英语及其相近欧洲语言这一瓶颈问题”(P161)。二是采用了平行语料库与对应语料库相结合的复合研究范式研究汉语译文,这就把语言对比和语言翻译结合起来,考察多大程度上汉语译文受英语原文的影响。三是对汉语译文的全方位的研究,突破过去英语译文研究仅仅针对几个特征的局限。最后,本书作者提出了未来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方向:一是采用动态语料库,二是翻译共性可能在所有“中介语篇”中存在的可能性,三是建立一个完全与现有英语母语语料库(如BNC)相对应的英语译文语料库。
除以上简单列出的九个章节外,新书也包含了LCMC和ZCTC语料库词类标注集及ZCTC语料库中的关键词。
《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对于任何对语料库翻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本不可不读的好书,从首创的汉语译文语料库到采用的复合研究方法论,都给翻译学界带来了一股生机和活力。除内容外,这是一本详细易读的书,除书中有一些笔误外,这是一本优质的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好书。这本新书对于全方位地研究汉语译文进而验证翻译共性假设有极大的帮助和启发作用。
[1]Baker,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A].In M.Baker,G.Francis&E. Tognini_Bonelli(ed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C].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2]肖忠华.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73.
项目名称:外语学院科研创新发展专项
项目编号:506000*1722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