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莫泊桑《项链》路瓦栽夫人的忏悔精神
2015-05-09朱应开
摘 要:莫泊桑《项链》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形象,自作品问世以来颇受争议,近些年不断有人对其进行多元解读,诸如“勇士说、诚信说、命运无常说、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说等等。这些解读对我们进一步认识马蒂尔德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本文试从女主人公来自灵魂深處的忏悔精神来重读《项链》马蒂尔德夫人。
关键词:项链;路瓦栽夫人;忏悔精神
作者简介:朱应开,汉族,男,1988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 。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1
马蒂尔德夫人的形象一直饱受争议,尽管她身上散发着自尊、重诺、勇决、要强、吃苦耐劳等等人性光辉的一面。但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爱慕虚荣、拜金腐败的年轻妇女形象,曾是过去相当长时期的“唯一定论”。一位用她的美好青春来守护一个承诺,用她一生的劳作来忏悔,具有高贵忏悔精神的伟大妇女形象竟一直被沦为被批判的对象,成为反面人物,笔者认为马蒂尔德夫人是一位具有高贵忏悔精神的伟大知识女性。
一、“草根”夫人——马蒂尔德
教会女校毕业后的马蒂尔德嫁给了一个普通的小职员路瓦栽,她是一个爱美,爱生活、执着于追求梦想,甚至痴迷于梦想的女性。婚后的生活她过得并不如意,内心深处一直试求着改变。路瓦栽夫人这个社会小人物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一个词:草根。自然而然又让我们联想到白乐天那句“离离原上草”。 而他们之间的共性又都可用“卑微和顽强”这两个词来形容。
项链丢了!有什么办法呢?路瓦栽夫人没有挖空心思去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而是恪守道义,改变生活方式努力自救、去赎罪,当我们读完丢失项链那部分后,不禁会想:为何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她都没有这样做,可见其坚强、自尊的一面。她悄然而坚决地选择了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
二.项链丢失后的自我忏悔
“她一定要把它还清”。正是命运的无常作弄,把她被逼上了绝路,也正因如此,她被自己的良心逼出了 “英雄气概”,进而让潜藏于心的人性之忏悔精神得以复归。
一夜风流,十年心酸。还债使玛蒂尔德彻底改变了自己。各种脏活累活她都一一承受了,她亦从一名靓丽的少妇蜕变为又老又苦的妇人,她的那双变得难看、长满了老茧的粗糙的双手正是她不屈不挠与命运进行搏斗,也成了她为自己过往所犯错误深深忏悔的见证!十年,马蒂尔德能一如既往,始终能不改其志的为自己过去的过分虚荣行为进行忏悔?面对这极其可贵的忏悔之心,我们怎么能视而不见呢?岁月不仅仅改变了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精神。马蒂尔德丢虽失了项链,却找回了真正的自己,对内心进行了忏悔、对自我进行了赎罪,赎回了高贵的灵魂。
三、平民精神中凸显高贵的忏悔精神
从传统评论中对马蒂尔德的评价可以看出,众家所言,小异大同,都殊途同归般的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这在作品里是明显的,我们不予辩驳和否认。然认同之余,也应该引起我们对它的足够思考。读过《项链》的读者长千上万,然而关于马蒂尔德形象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却不过五六种。对一部作品,尤其是世界级作品的多元解读绝不应仅限于此!从小说中我们可以获知,她是一个爱美、爱生活、有觉悟的知识女性,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姑娘,但她同时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古今中外还是老幼俊丑,都喜欢美丽,更何况是一个美丽少妇呢?都说路瓦栽夫人是这样的虚荣,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竟不惜代价赔上自己十年大好青春岁月。敢问,现今世上还有比她更伟大的女人吗?她是在用她的美丽青春来守护一个承诺,她在用自己一生的劳作在忏悔。莫泊桑正是通过刻画玛蒂尔德这个小人物丢失项链后,自觉地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过、下决心偿巨债这一行为,来凸显她内心深处高贵、伟大而又稀有的忏悔心,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马蒂尔德。对这样一个小人物而言,路瓦栽夫人是非常令人敬佩与赞叹的,她愿意以十年代价,含辛茹苦的偿还债务来为过去所犯的错误进行忏悔,去端其心落其行的实践她的悔过。假如一个女人如此的讲究心灵的忏悔,无疑,她的精神是极其高贵的。
四、结语
生活,本不像钻石项链般的鲜艳光泽,但却要有钻石般的坚硬毅力,才能帮助自己度过重重难关。十年之后的马蒂尔德,找到了一种真,一种人格的本真。浮华洗尽见真淳的路瓦栽夫人是那么的可爱、可敬、可佩。十年时光,使得玛蒂尔德“净化了自己曾被“虚荣心”污染的灵魂”。她从精神上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悔过,进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如浴火凤凰般重获新生。正如左拉在莫泊桑葬礼上所云:“读他的作品,可以笑,可以哭,但永远是令人深思的。”马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的伟大而高贵的忏悔精神与强烈的责任心是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的。
“文学是人学”,讴歌人性美的文学作品会永远绽放着灿烂的光芒!只有真正地从“人”的角度解读一篇文学名作,才能真正解读作品深厚的思想底蕴,才能让读者终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赖端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79-180.
[2]杨满玲. 藏在笑声里的抗争与悲悯之心:重新审视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 中国教育科学 [J]2012 (11)
[3]李云《永远的项链——莫泊桑《项链》的再解读》[ol]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