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爱默生到狄更生,超验主义的传承及升华

2015-05-09黄莹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8期
关键词:爱默生死亡自然

摘 要: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超验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狄更生是同时代的美国诗人,她以其超凡脱俗的诗歌和人格魅力成为美国诗坛的一朵奇葩。狄更生站在爱默生肩膀之上,传承并升华了超验主义思想。

关键词:爱默生;狄更生;超验主义;自然;死亡

作者简介:黄莹,湖北省宜昌市人,1979年5月出生,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2

一、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在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中,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是其发展的高峰,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该运动的主要代表。

爱默生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康考德村的一个牧师家庭,182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26年开始在教堂讲道,1829年任波士顿惟一神教第二教堂牧师。惟一神教虽然在某些方面对卡尔文教教义作了一些修改,但还是保留了许多旧的教规。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和欧洲思想的传播,年轻的爱默生对基督教产生了怀疑,并逐渐觉得惟一神教难以容忍,于1832年离开了牧师的职位。此后,爱默生赴欧洲各国游历,在那里,他结识了华滋华斯、卡莱尔和柯勒律治等浪漫主义作家。回国后,他定居康考德,深居简出。在这里,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包括霍桑、梭罗、阿尔柯、玛格利特等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宗教、哲学问题,被人们称为“超验主义俱乐部”。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The Dial)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爱默生成了该俱乐部的当之无愧的发言人。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哲学流派,它不仅吸收了美国的清教思想,还强调了人类本能地掌握了宇宙的绝对真理。他的哲学精神表现在对逻辑学、经验论的卓越见解上,他轻视纯理论的探索,信奉自然界,认为它体现了上帝和上帝的法则。

在文学创作方面,爱默生主张作者描写身边的、卑微的和平凡的生活,从小处着眼,从简单做起,不要被传统的帽子压倒,也不要沉醉于传统的罗马或巴黎的式样。爱默生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摹仿。虽然爱默生在哲学上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的作品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对思想文化的要求,在解放人们思想和建立美国民族文学方面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对同时代的作家,如狄更生、梭罗、惠特曼等人都有巨大的影响。

《论自然》(Nature,1836)发表于1836年,这是爱默生的第一篇重要作品。《论自然》读起来像散文诗,是超验主义的宣言书。全书由《前言》和《自然》的八个章节组成,讨论了对自然的爱、对自然的利用、与自然相关的唯心主义哲学、物质世界中灵魂存在的证据、回归自然时所激发的人类潜质的发展。爱默生眼中的自然都是人的精神的化身,欢乐时的自然呈现着欢乐,哀愁时的自然则又显得哀愁。为了寻得孤身独处,人有必要走出书斋,退出社会,回归自然。他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这是爱默生浪漫主义思想的主体,也是《论自然》一文的关键词,因为“大自然永远带着精神的色彩,自然界是精神的象征物”,应该发挥人的超验作用。“人就是一切,世界为人而存在,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人要自信、自尊、自助。”《论自然》是超验主义理论的圣经,它奠定了爱默生作为超验主义“发言人”的地位,他和他提倡的超验主义,最终让美国文学摆脱了英国文化的影响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美国文学。他本人则被称为“美国文艺复兴之领袖”。

二、埃米莉·狄更生

埃米莉·狄更生是19世纪最伟大、最富有影响力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狄更生的祖父是阿默斯特州学院的创始人,父亲是该镇的首席律师。狄更生一生没有受到过高深的教育,仅在阿默斯特学院读过6年书和在霍里约克女子神学院学习了一年,除此之外,几乎大部分时间她都是在阿默斯特家乡度过的。狄更生平常很少外出,只旅行过一次。

在家乡期间,狄更生自学古典神话,经常研读《圣经》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她特别喜欢读爱默生的著作,欣赏他的言论。她还认真阅读过许多英美诗人和小说家的著作。她接触的面很有限,除父母兄妹外只有少数几个朋友。1855年狄更生前往华盛顿探望父亲,在归途中邂逅了查尔斯·沃兹沃斯,以后两人便开始了密切的书信来往。然而,沃兹沃斯是个有家室的人,狄更生在感情上受了挫折。她自1858年后几乎闭门不出,70年代更是弃绝一切社交生活,文学史上因而称她为“阿默斯特的修女”。在爱情中受挫后,坚强的她并没有倒下,而是透过诗作大胆地倾吐她爱的痛苦,把她无奈的爱情寄托在诗作之中。

狄更生一生写了一千七百多首诗,生前发表的只有寥寥数首。其余的诗作在她去世后经人整理才得以出版,但都有失原貌。狄更生写诗都没有标题,编者只能以数字编目。

狄更生自幼受清教思想的熏陶,后来又受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的影响,她酷爱自然,但并不把它神化。她认为,当人欢乐时自然是灵感的来源;当悲剧降临时自然就成了冷漠的旁观者。然而,她并非是一个愤世嫉俗,喜爱抱怨的人。她善于敏锐地观察,细致地描写。她对一切美好事物都极有兴趣,无论是花开花落、还是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狄更生诗歌创作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喜怒悲欢。在她的短篇抒情诗里,涉及到的通常都是有关人类的,包括宗教、死亡、不朽、爱情和自然。虽然她从小就接受了宗教教育,但对于宗教信仰,她是持怀疑态度的。她虽然强调神是不朽的,神是可以拯救人类的,但她又否定天堂的存在。狄更生写的有关宗教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類:一种是关于死亡的,一种是关于不朽的,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还有一种是关于情感方面的。对于死亡,她是从生和死两方面看待的。她甚至想象了自己的死亡:失去了自己的身体,而自己的灵魂正飞往未知世界。狄更生所描写的关于死者的形象并不是恐怖惊悚的,而是在“休息”,他们在“安睡”时呈现出一种超脱之美,此时,没有压抑、腐朽的气息,诗歌的基调反而变得轻松起来。狄更生通过诗歌表述了她对于死亡本质的理解——死亡是快乐的,是通向另一世界的窗口。人们乞求死神打开门闩,让疲惫的人们进去休息,这样,他们就可以停止奔波。在这里,人们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来看待死亡,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损灭。而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能得以永生。

三、爱默生对狄更生的影响

狄更生是爱默生的最忠实的读者,她的诗歌创作深受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其诗歌主题中关于宗教、意象和自然的三个方面。

超驗主义思想对人的神性的肯定,否定了上帝的唯一神性,承认了人与上帝的平等地位。狄更生的一些关于死亡主题的诗歌对永生和上帝的存在抱有模棱两可的态度,还有一些诗歌甚至表现了对宗教的质疑,明显带有爱默生式超验主义的印记。狄更生的诗让我们得以了解她深刻的思维:关于死亡、永恒、自然、爱与诗的哲学。她的诗歌主题通常包括神与人的关系,信仰的真相,日常生活中死亡与受难的阴影,爱在她生命中的角色,特别是诗的力量如何在她身上呈现,让她牺牲一切只为追求诗。

另外,狄更生汲取了超验主义思想中关于自然的观点。狄更生非常热爱自然,常常独自一个人漫步在花园里,苦思冥想,慢慢领悟人生的真谛。她累计创作了大约五百多首描写自然的诗歌。在狄更生眼中,自然是和谐而美妙的,是令人陶醉和流连忘返的,而这正是超验主义的自然和谐观。“风,无足而行,无骨而立,来去自由,不留痕迹。花朵在风中摇曳,让蜜蜂盘旋、沉醉,让蝴蝶暂住。月亮静默无语,微笑祥和”。澄明宁静的氛围,洋溢着一种慵懒陶醉的闲适情调。狄更生以敏锐的直觉触角捕捉着自然界中的各种意象,包括动物意象、植物意象、自然物以及人的意象。超验主义也强调人的直觉,强调瞬间的感觉反应,也就是强调意象。而狄更生正是以其意象独特的诗歌而闻名,是一位善于捕捉各种瞬间灵感的女诗人。狄更生的很多诗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自然的壮丽柔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界甚至比人类世界更加和谐有序,浸润在自然界中可以使灵魂得到升华。这类诗的风格就是典型的爱默生式风格,超验而浪漫。

若说爱默生的《论自然》是超验主义思想的官方宣言,那么狄更生描写自然的诗歌便是贯彻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

四、超验主义的传承及升华

“让心智保持神圣,崇敬它,把一切都献给它,它的神喻将补偿一切。专心致志是它可接受的祈祷。”狄更生已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中,这种思想也成为了她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仅在1862年她就创作了366首,集中表达了狄更生对永生和死亡的看法。创作源源不断,但对于诗歌能否发表,她却并不在意。她曾经谈及此事,说:“如果名誉真属于我,那我逃都逃不掉它。”最终,狄更生选择在自己的家中过一种远离尘世、超然洒脱的生活,这与当时绝大多数传统女性的角色都大不相同。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自然得不到人们的理解,甚至连她自己的哥哥也无法理解她,但这种生活却使她充分体会到“幸福就是每天充实,仅仅活着就是快乐”。她在感受生命的同时也聆听着心灵,享受着心灵的广袤与无限。事实上,正是狄更生的隐居生活,激发她对艺术自由地追求,最大限度地生活在充满想象的内心世界,思索着人与自然、生与死、永生与上帝这些永恒的主题,不断地对自我发掘和重塑。她体会到“活着就是一种狂喜”。她的诗歌是她思想火花的碰撞与结晶。她的诗歌表现出的睿智和情感,显示着她与自然是相通的。她的诗歌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反复体味。诗歌中间或出现的破折号分明就是她在沉吟,是我们在思索。她最能感受到爱默生在林中散步时所经历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启迪了狄更生的诗歌创作,但狄更生并不仅仅是传承了爱默生的理论,而是比爱默生的思想走向了更远的远方。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指出“自然是精神的载体”,“自然中的每一个事实都是精神领域的每一事实”。狄更生则坚信并进一步升华了这一思想,她对自然的诠释少了狭隘的部分,她认为自然是个人情感的另一种反映。她的一生都在以诗歌的形式启发着人类的内心世界。正是由于站在了爱默生这位巨人的肩膀之上,狄更生汇集了自身的力量,创建了新的精神领域,让超验主义思想进一步积聚升华。

参考文献:

[1] Akinson Ed. Brooks. “The Lords Supper”,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Ralph Waldo Emerson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0.

[2] Emerson R W. “Nature”, Selections from Ralph Waldo Emerson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60.

[3] 常耀信.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4] 洪振国. 埃米莉·狄更生——现代主义的先驱 [J]. 外国文学研究, 1996 (4): 49, 48, 51.

[5]张冲著,刘海平、王守仁主编. 新编美国文学史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爱默生死亡自然
微言大义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爱默生的“尊严”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国内期刊对爱默生的研究综述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