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拟态环境中刻板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分析
2015-05-09林碧莺
摘 要:新媒体拟态环境中,刻板印象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其成因为客观事实的存在,商业化运作环境下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偏好,新闻报道标签化操作模式以及受众媒介素养的缺失。而重申新闻专业主义,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则成为重塑中国大妈媒介形象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刻板印象;拟态环境;大妈碰瓷
作者简介:林碧莺(1994-),女,汉族,福建宁德人,2012级本科生,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方向:网络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
一、典型案例
2013年12月,“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报道引起网友热议,然经多方查证,消息发生戏剧性逆转:老外的确撞倒大妈,且系无牌无证驾驶。据统计,事发第二天该事件在新浪微博被转发数将近29万,评论数约23万。①
二、新媒体拟态环境中刻板印象的负面作用
关于拟态环境,美国学者李普曼将其解释为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②这种“假环境”会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受众作为局外人很难接触原始信息,而趋向于认为拟态环境就是真实环境。因此,媒体报道不当极易导致人们对特定对象形成固定认识模式,并为其贴上某种笼统而无差别的标签,此即刻板印象。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演变推进的过程。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网络时代新媒体报道突破时空限制,媒体报道失范所导致刻板印象问题形成时间大大缩短,其负面作用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波及范围更大。
三、新媒体拟态环境中刻板印象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现实的存在。首先,生活中确然存在大妈碰瓷事件,而新媒体在建构拟态环境时,往往在此类报道中加入暗示成分,这就使受众脑海中已存在的与此类似的固有看法得到确认和强化。大妈讹老外案例中“遭讹”“死命撕扯”等字眼均带有强烈暗示意义,且所报道大妈形象与受众此前对彭宇案及许云鹤案中碰瓷者形象相符合,从而进一步导致中国大妈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
二)商业化运作环境下新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偏好。媒体偏向于报道吸引眼球的负面新闻,而忽略与受众期望相违背的正面信息,易造成报道失衡,这种失衡强化了报道对象的负面形象,而这种形象极有可能上升为权威意识,并逐渐成为社会群体看法,也逐渐固化在一些人的个人记忆中。媒体不当报道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走偏进一步加深受众对中国大妈的负面刻板印象。
三)新闻报道标签化的操作模式。网络环境下标签的不当使用易滋生虚假新闻,产生负面作用。一方面,标签无法反映事实全貌,标签的局限性及准确性影响新闻报道对逼近社会真实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标签的使用往往截取新闻中最具吸引力的特定要素进行强调,从而挤占其他要素在报道中所应有的比重和影响力,妨碍受众理性思考,导致受众在阅读新闻时对被强调要素的价值判断产生偏差,最终形成不必要的刻板印象。
四)受众媒介素养的缺失。作为大众传播过程的弱势群体,受众对媒体信息不加思考地全盘接收,盲目相信“拟态环境”并无理性地积极回应。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片面报道极易引起受众焦虑、恐慌等情绪,诱发其不理智行为。自媒体时代,当受众成千上万地聚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表达着不理智的喧嚣,其结果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刻板印象的进一步加深。
四、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大妈媒介形象的重塑,需要媒体和受众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
一)媒体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恪守职业道德
媒体记者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从业务操作和职业道德这两方面入手。业务操作方面,新闻工作者要规范媒体操作,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报道具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时避免受刻板印象裹挟,努力向受众全面均衡地呈现真相。职业道德方面,新闻工作者要秉持对人民负责、对真相积极探索的良好品质,并在追逐个人或组织利益的同时,确保社会公众利益,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二)受众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即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和评估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③一方面,受众要提高对信息的选择和批判能力。即选择阅读可信赖的官方新闻,不轻信网络谣言,并学会理清拟态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区别,将其内化为常识,同时勇于对媒体不当传播行为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受众还要提高信息发布的能力,遵循伦理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对自身言论负责,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独特的信息传播模式享受更大范围的发布权。
总而言之,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不论是媒体还是受众想要摆脱刻板印象束缚的愿望和实践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媒体和受众应共同努力,努力还中国大妈一个真实的媒介形象。
参考文献:
[1]网眼榜:《2013年12月-2014年1月份网络热点事件舆情报告》,原文无作者,引自http://www.wyyyy.com/Monitor/contents/4366/348.html,2015年3月28日访问。
[2]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徐协.新闻议题失真与对策研究.当代传播,2014,(0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