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文的理解背诵
2015-05-09刘慧
刘慧
摘 要:朱熹说过这样的话:“以此知观书不可苟,须熟读深思,道理自见”。他的话道出了“熟读深思”对“理解”的重要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早已证明,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理解基础上的熟读背诵,同时,熟读背诵的过程本身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理解,是辩证统一的。正因为如此,每册语文课本都要安排相当数量的背诵的练习,这也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本文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里要求,具体论述如何进行古文理解背诵。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解;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74-01
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语文学习方法,没有背诵,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这是因为,背诵是积累、丰富知识的重要手段、背诵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背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构建精神世界,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语文背诵意义重大,但一直以来背诵都是学生心中的“痛”,“记不住”和“忘得快”成为背诵的两大病症。因此,找到一个快速有效的背诵方法一直是老师和学生的追求。本文抓住背诵的核心——理解,并从文章“体式”的角度来谈不同的文体该如何进行理解背诵。
一、理解是背诵的基础
语文背诵的意义重大,《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背诵篇目又多,任务很重,导致许多学生畏“背”如虎,找到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尤为关键。语文背诵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有人提出的强化记忆法、表演示范法、小溪汇合法,提示句头法、朗读分合法等等,但背诵也像写作一样,虽有大法,但无定法,要因人因文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以理解为基础。
古老的“死记硬背”是“机械识记”,它主要是记字符;“理解记忆”则是强调理解在先的“意义识记”的背诵法,研究表明,意义识记远比字符识记要快且不易遗忘,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耗时少且记得久。
二、古文的理解背诵
理解背诵法,是在学生理解、体会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学生在画面明了,文理清楚、思路清晰、内容真实丰富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准确快速地背诵。
语文教学大纲里规定背诵的重点篇目,可以归为四类:文言文、古诗词、现代诗词、现代散文。每种体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从文言文出发看怎么进行理解背诵。
文言文大多篇幅较长,在背诵之前,要朗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读出文言的味道;要粗通文意,对全文的结构、思路和关键性语句也要有个大体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低声快读,反复读,读得很熟。于是开始背,一段一段地背;一段之中,一层一层地背;一层之中一句句地背。背了上一句,再背下一句,连句成层;背了上一层,再背下一层,连层成段;背了上一段,再背下一段,连段成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全部背出之后,对不够熟练、容易出错之处,要多下工夫,可一边背一边写。直到朗朗上口,滔滔不绝,达到不假思索,一气背完全篇的地步。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以《劝学》为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本段揭示中心论点)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本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學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依次用“青”、“冰”、“木的变化”等比喻来说明问题。注意几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是什么,依次背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本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抓住两个“不如”,依次用了“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几处对比讲明善于利用“物”的人,才能成为“君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本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依次围绕积累、坚持、专心三个方面展开,逻辑性很强,且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抓住积土、积水、积善、积跬步、积小流、骐骥、驽马、蚓、蟹等关键字词轻松就能背诵。)
理解了本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二十个比喻,以此为线索,层层深入,各个击破,达到事半功倍的背诵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背诵的方法形式有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理解背诵是语文背诵之根本。然后对于不同体式文章,我们以不变应万变,抓住“理解”这个核心,根据其文体特点“对症下药”,在背诵中既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又训练了个人的思维,使语文背诵从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向趣味横生的对话交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