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哲学》中的艺术本体论思想研究

2015-05-09韩芳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谢林

韩芳

摘  要:《艺术哲学》是谢林最主要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该书论述丰富完整,涉及一般美学原理和各种艺术形态及体裁,包括艺术本体论、艺术创造论、艺术体系论等多方面内容,在西方古典美学史上居于开创性的地位。本文仅就其中的艺术本体论思想展开研究。

关键词:谢林;艺术哲学;艺术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J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2

弗里德里希·威廉·谢林(1775~1854)开创了继康德之后的德国美学的又一个辉煌的时代,构拟了一套以他的同一哲学为基础的完整的美学体系,从美学一般范畴到特殊范畴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艺术哲学》是谢林对艺术的哲学研究,完成于其哲学活动的中期,即其最成熟的时期(1801~1809年)。该书中保留了谢林早期,即其自然哲学创立时期,所形成的许多思想,而这一时期是谢林充满朝气的时期,所以该部分美学思想是他思想体系中消极因素较少的部分。该书不仅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且在哲学和文学领域都具有长远的价值。《艺术哲学》内容丰富,下面仅对其中的艺术本体论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研究。

《艺术哲学》绪论中,谢林用“艺术的科学”旨在强调自己所建立的艺术哲学或艺术科学所具有的哲学科学的性质,也就是说艺术哲学本质上应该是哲学科学,而不是作为个别科学的纯艺术理论。谢林效仿康德,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来的根本问题不是何为美,何为艺术,而是“什么是艺术哲学”,“艺术哲学何以可能”。由于同一哲学,谢林把艺术看作哲学的一部分对象,哲学是可能的,作为哲学的一部分——艺术哲学——于是也就具有可能性,其研究方法也与一般哲学一样,是从预先设定的体系框架出发,由此谢林提出“构拟”法。艺术的构拟需要从它与哲学的关系开始。

一、艺术在哲学体系中地位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艺术和美的关系,谢林的美学思想是作为艺术的本性提出来的,美的本质也就是艺术的本质。美和艺术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且是只有在哲学反思中存在的不同方面,在现实对象上是合二为一的。可以说谢林的美学乃是艺术理论,艺术理论就是美学。谢林从体系和观念出发,经过极为抽象的演绎,推导出美和艺术这两个孪生观念。

谢林认为对艺术的规定或解释,首先是指出它在整个哲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个地位就是它唯一真实和正确的解释。谢林继承康德观点,也将美学当做调和理论与实践、必然与自由的对立,返归本原的手段,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艺术比哲学更适宜于把握“绝对”,艺术是其先验哲学的核心和终端。艺术和哲学都是通向绝对同一性的途径,但是艺术高于哲学,这是因为只有艺术才能提供普遍接受性,因为“具有绝对客观性的那个顶端是艺术。我们可以说,如果从艺术中去掉这种客观性,艺术就会不再是艺术,而变成了哲学;如果赋予哲学以这种客观性,哲学就会不再是哲学,而变成了艺术。——哲学虽然可以企及最崇高的事物,但仿佛仅仅是引导一少部分人达到这一点;艺术则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引导全部的人到达这一境地,即认识最崇高的事物”,而最崇高的事物就是隐藏在现象之后的精神,就是绝对。绝对被认识了,它也就充分显示了自身,实现了自身,世界就完满地终结于这种绝对本身自我实现之时。因此艺术被当做“绝对的出口”,是谢林整个哲学体系的终结。

二、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取决于它与哲学的关系,谢林认为艺术高于哲学,艺术比哲学更适宜于把握“绝对”。这个“绝对”在哲学上是“本原”,在艺术中就是“原型”,所谓“原型”指“直接的始因”或理念,而“始初的诸理念只有存在于上帝中”,“任何艺术的直接始因乃是上帝”。谢林看来,这样的“原型”只有“美感直观”、“天才的直觉”才可把握。

关于直观,谢林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有明确论述,认为哲学的理智直观是一种纯粹的内在直观,本身不能变为客观的,也就不会出现在普遍意识中,只有艺术的理智直观,即美感直观才能变为客观的,它指向外部,“所以至少能够出现在每一意识里”。

由此产生出关于艺术定义的一个简单命题:“理智直观这种普遍承认的、无可否认的客观性,就是艺术本身”,“美感直观正是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结合这两个命题,推出:艺术是客观化的理智直观。理智直观实际上是思维或想象,通过思维和想象,我们的头脑中出现某种关于蕴含万有而又无任何差别和界限的同一或绝对的意识,同一或绝对在意识中若隐若现,“不断寻找自己又不断躲避自己”,还没有真正实现自身。而如果把理智直观客观化,即使绝对在具体的客观对象上显示出来,人们通过具体形象就直观到绝对,从感性和理性上同时把握住这个至关重要的东西,绝对就可以完全实现自身,这就是美感直观或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描绘的是现实世界的形象或行动,但所表现的深层意蕴是绝对或同一。

由艺术的这一基本规定生发出艺术的一系列根本性质。

首先,艺术建立在自由和必然的对立统一之上,“创造过程在开始时是自由的,反之,产物则表现为自由活动与必然活动的绝对同一”。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是不受拘束的,甚至可以不顾客观规律,但是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脱离宇宙的总体规律,总要借助某些普遍、必然的东西,好比画家离不开光和色,音乐家离不开声音频率等。所以,艺术作品的自由是必然中的自由,必然是渗透着自由的必然。

其次,艺术的另一个性质表现在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上。在谢林看来,艺术要表现普遍观念或神话,普遍的东西在谢林哲学中指理念、世界精神、宇宙总体,也即是同一或绝对。艺术要使无限和绝对的东西呈现于直观,而无限、绝对、观念这类意识性的东西又不能直接描绘,艺术家就要采取某种手法或方式。谢林认为艺术用以表现普遍观念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模式化,它通过普遍表现特殊,就是用普遍性的形象或形式来表现特殊的人或事。第二种是比喻,比喻和模式化相反,它通过特殊观照一般。模式化和比喻都不是完善的艺术表现方式。第三种是此者与彼者的综合——象征。此时普遍与特殊共处一体,各自的独立性完全消失,丝毫看不到普遍和特殊的踪迹,特殊就是普遍,普遍就是特殊,普遍和特殊进入无差别状态。而艺术的完善表现方式就是象征。艺术使普遍者实际呈现于实在者或个别者,即绝对观念被个别事物所分有,但每一特殊事物的观念并不是特殊的观念,而是绝对观念的自身表现,也就是说,每一特殊事物自身都是绝对整体,都是一个宇宙,特殊事物的形式就是宇宙的形式,“特殊事物就其特殊性来说是绝对的,就其作为特殊事物同时就是宇宙而言,称为观念”,简言之,代表意义的实在者即物象与被代表的观念完全融合为一,达到了绝对的无差别。

三、艺术的功能

除了以上基本性质外,谢林还提到艺术的功能。谢林不仅把艺术看作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并且是人生的一种建构力量,创造出超越于世俗生活的一个理想世界。谢林还讲过重要的一句,“能满足我们无限的追求和解决我们终极的、最尖锐的内在矛盾的也只有艺术。”谢林认为生命极为短暂的个体追求绝对的无限的事物,想要把握宇宙总体的结构和规律,这就是“无限的追求”。与宇宙的无限性相比,个体人生如白驹过隙般匆匆,因此人类意识深处时时潜藏着生之苦恼和死之恐惧,为排遣这种难以解脱的悲剧感,人类想出种种办法,如宗教、哲学、艺术,而艺术是最有效、最实际的一种办法。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因崇高的美而暂时忘忧,可以因加深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悲剧意识,可以因某一艺术形象的伟大人格力量的激励而达到精神的升华,于是人生的矛盾便缓解了。

诚如谢林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所说的,任何体系的试金石不是能否解决业已存在的问题,而是能否提出全新问题并动摇过去的真理,从而产生新的真理。谢林美学虽有局限,但它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受其直接影响的是德国耶拿浪漫派,后有黑格尔等,在当代,谢林美学仍时时传来遥远的回声。简要地说,谢林美学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第一,全部论述过程都渗透了辩证精神;第二,谢林对各种艺术形态进行分类,构造出当时最为完整的美学本体论的艺术体系;第三,在美学中贯彻了历史主义的原则;第四,实现了由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变。总之。谢林的《艺术哲学》里面含有无数“珍宝”,这些“珍宝”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给人以启迪。

参考文献:

[1]谢林.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古留加.谢林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猜你喜欢

谢林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开端的不可预思——谢林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键形象
《平行四边形》测试题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谢林与近现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
试析后期谢林对于黑格尔的批评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平行四边形》测试题
漫画
谢林和普罗提诺:从1804年《哲学和宗教》到1809年“自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