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语习得年龄问题
2015-05-09王莹
摘 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年龄问题的源起背景及发展脉络,然后介绍了国外学者有关二语习得与年龄因素的研究成果,指出关键期假设的不足以及儿童和成人在语言习得中的各自优势。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教育和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年龄问题;发展脉络;相关理论;教学启示
作者简介:王莹 (1991-),女,汉族,籍贯:四川德阳,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學院,硕士研究生,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2
年龄作为语言习得研究及语言政策制定中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文章从年龄问题的源起背景谈起,在简要回顾国外学者有关二语习得与年龄因素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源起背景及发展脉络
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交流氛围日益浓厚,这凸显了学习和掌握其他语言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总结第二语言习得在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何种特征及模式,有赖于对年龄问题的考察。
自50年代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年龄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发展脉络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
(1)雏形期: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试图探讨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Penfield&Robert(1959)注意到了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论是从生理角度还是从神经角度来看,儿童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争鸣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二语习得领域展开了多方面的争鸣。一方面,关键期是否存在成为热点话题,另一方面,儿童和成人二语习得孰优孰劣成为研究主线。
(3)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二语习得年龄因素的研究重点由CPH存在与否转入儿童与成人二语习得差异的解释问题。相比于初始速度,对起始年龄(AO,age of onset)的长效研究成了这个时期的焦点。儿童二语习得的长效优势已被研究者们所公认。
(4)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始时间较晚的儿童以及成年学习者能否达到与本族语者相当的语言水平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焦点。
(5)理性期:研究者们对二语习得的年龄问题持理性态度,开始寻找在语言能力分模块发展、语言能力减退等方面的相关例证。
这之中,关于CPH、初始速度、最终成效等术语在下文还会详细说明。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关键期假设与敏感期假设
关键期假设是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核心概念之一。
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童年是学习语言(无论是习得母语还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这种现象使得美国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于1959年提出“白板理论”,认为在婴儿出生时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具有固定的功能,但有一块皮层最后将用于语言和感觉,在早期可以运用这片空白区域进行语言学习,几种语言可以轻易地被同时习得,并且4-8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起始年龄。
到了1967年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发展了这一观点, 提出了著名的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或译作临界期假说):自然语言习得只能发生在关键期,即两岁到青春期之前。
关键期假设认为语言习得究其实质是两个临界点之间语言行为的养成,这种行为发展取决于本身,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并不对语言习得发生作用。因而该假设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概念,学习者只会身处关键期以内或以外,而不存在一个语言能力逐渐消退过渡阶段。这种假设显然太过绝对,难以解释大量的二语习得现象。比如,有的人学习二语起步很晚却依然达到了较高水平,或者有些人很早学习语言却仍失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敏感期假设应运而生。
敏感期假设(Sensitive Period Hypothesis,SPH)认为,对语言的敏感性不会在某一个确定的时间点上消失,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次消退。可能会从孩提时代后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结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关键期假设和敏感期假设具有相似性,它们都认为存在一个语言习得能力不受年龄限制的阶段,且对语言的敏感性最终都会消失。但是不同的是,前者认为这种阶段和消退都是突如其来的,而后者则主张这种消退是随着年龄渐次发生的。
(二)四条考察路径
二语习得的年龄问题可以从初始速度(intialrate)、习得过程(acquistion process)、最终成效(ultimate achievement)、是否能达到与本族语者相当的语言水平(native-like proficiency)这四条路径来考察。
Krashen,Long&Scarcella(1979,1982)认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语音规则、句法结构学习的最初阶段,成年人的习得速度优于儿童,年龄大的儿童也比年龄小的儿童习得更快。也就是说在初始速度方面,年龄较大者更占优势。所谓“年轻者优”的说法并不成立。
就最终成效来看,即考察语言习得者最终达到的稳定的二语水平,大部分学者认为,儿童的表现普遍优于成人,年龄小的儿童优于年龄大的儿童。Scovel(1969)指出,儿童在语音习得方面更易达到较高水平,而成年人很难避免外国腔。Patkowski(1990)分组研究了以英语为二语的习得情况。研究表明,习得起始年龄小的被试组在英语水平测试中相比年龄大者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从这一层面来说,“年轻者优”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习得过程主要是通过获取“大脑生物证据”的路径展开的。最后一条考察路径,是否达到与本族语者相当的语言水平一直有较大争议,如何定义与本族语者相当的语言水平,又如何判断是否达到该水平呢?
关于初始速度和最终成效,研究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Burstall在考察了有关小学法语教学的国家教育研究基金组织(NFER)项目的结果时发现:年纪大些的学习者“始终优越”。中学开始的学习者在说、读和写测试方面超过了小学开始的学习者,而仅在听力测试中,前者不如后者。她赞同年龄大的学习者更有效。这就与前面学者提出的在最终成效方面“年轻者优”的观点相矛盾。
三、个人观点
(一)关键期假设的不足
研究史上,对于关键期理论的支持者有很多,例如美国心理学教授J. Asher、R. Garcia,Johnson和Newport等,他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论证:(1)大脑神经的可塑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丧失;(2)语言习得所依赖的内在机制(LAD)和普遍语法(UG)随着生理成熟将不再适用;(3)生理成熟使得语言作为形式系统被加工的意识程度和认知方式阻碍了语言的自然习得; (4)如果语言能力在关键期中没能得到锻炼,这种能力就会丧失(如“狼孩”)。对此,笔者持存疑态度。
大脑神经,内在习得机制的提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把二语学习与客观环境、学习动机这些因素完全切割开来是不科学的。一个人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势必会受到环境和动机的影响,比如一个成年人在去到目标语国家学习生活后,其语言水平很可能可以到达接近本族语的水平程度。另外关键期假设一直强调的“初始年龄”似乎也无法解释一些实验现象。Slavoff和Johnson在1995年,对拥有不同母语在美国学习英语的107为孩子进行了测验,发现对语法的掌握和开始学习的年龄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个别的例证虽然不足以彻底推翻这个假设,但至少可以证明关键期假设的概念并不完全正确。
相比之下,敏感期假设的内容则合理得多。但是,笔者依然无法完全赞同。前文提到,敏感期假设也认为学习能力最终会消退,只不过是个逐渐发生的过程。因而,敏感期假设其实可以看做是关键期假设的弱势表达。语言学习能力可能的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生理、心理等各种原因而逐渐消退,但是最终是否真的会完全消退,至少现在还没有相关实验对此证明。
(二)儿童与成人语言习得的各自优势
从考察路径来看,笔者认为无法单纯判断初始速度及最终成效方面“年轻者优”的观点是否成立。也就是说,对于这两方面儿童和成人是否真的存在质的差异无法直接下结论,但确实可以比较二者的学习特性,找到二者各自的优势。比如,就语音习得方面,儿童显然比成人更具优势。首先,儿童与成人在生理上有很大差异:年龄越小,其大脑的可塑性越强,其发音器官和肌肉还没定型,模仿能力强,可以学到纯正的发音,而且他们处于生长期,大脑未固定化,短时记忆强,故非常利于语音习得。
从综艺节目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实例。在“爸爸回来了”某期节目中,年仅8岁的威廉向观众展示了他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在与偶遇的西班牙友人的交流中,他們从足球篮球一直谈到生物科学,另西班牙友人惊异不已,连说你小小年纪居然能把英语说得这么标准流利。而反观节目“非诚勿扰”,当中不乏外国女嘉宾,有韩国人、美国人等,她们都是在来到中国做生意或是大学时才开始学习汉语的,都会说汉语,却无一不带着外国腔。可见,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确实比成年人利于掌握标准发音。而在语法学习方面,成年人由于积累的逻辑、综合分析能力更强,则比儿童更易掌握。
四、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基于对上述理论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对于第二语言的教育、教学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学习第二语言并非年龄越小越好。“这个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初步养成阶段,在缺乏运用双语的生活环境中,让他们学习外语是加重负担、低效费时的做法”,应多创设自然习得环境,并且引导学习者培养积极、正确的学习动机。
(2)作为教师,应注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各年龄阶段的优势,从而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二语水平。比如,对儿童的语法教学可以相对减少,而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发音。而对成人则可利用他们较强的元语言意识,使之更深入地理解目的语。
(3)在我国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环境下,鉴于儿童尚不成熟的认知能力,二语学习不应盲目。因为引导不当,易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教师应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教学活动应多以游戏、歌曲、故事等方式进行,寓教于乐。
(4)培养各阶段专门外语教师。据欧洲委员会教育、视听和文化执行署2008年的调查显示,在欧洲,小学没有专任的外语教师,都是全科教师(general teacher) 兼任,教师不需要特别的工作资格教授外语;在初中,开始出现专任的外语教师(specialist teacher)。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培训其实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针对低龄儿童的汉语教学研究和培训非常少,因为国内的汉语学习者多是成年人。因此,我们需要开设一些新的项目,比如专门针对小学外语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等。
五、结语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中,年龄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年龄问题相关理论的介绍与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二语教育、教学方法,这正是本文探讨此话题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等.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12.
[2]白艳.年龄与二语习得[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1(16).
[3]王静.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关键期假设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
[4]应丽娜.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探讨[J].语言学研究,2010(10).
[5]姚雪椿.二语习得与年龄因素探讨[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1.
[6]胡红芝.浅谈二语习得年龄因素[J].宜春学院学报,2011.
[7]辛柯,周淑莉.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临界期假说实证[J].外语教学,2006,7.
[8]万蓓.中国英语学习者两种语言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卢植,涂柳.二语习得年龄与高熟练度中英文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J].外国语,2010,7.
[10]陈菊咏.外语教育政策、二语习得年龄和对外汉语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