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指导下的英文幼儿文学作品汉译
2015-05-09马王储
马王储
摘 要: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加深和文化间的碰撞,外国文学进入国人的视野,其中,国外幼儿文学作品极大丰富了中国儿童的生活。接受美学成为世界文学流派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它以读者为研究重点,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人物,读者决定了作品的完整性。本文尝试从接收美学视角指导下通过对语言、修辞、风格、童趣体现等方面对英文幼儿文学作品《Little Mr.》的汉译进行讨论,以期得到更好的翻译策略,实现幼儿文学作品的娱乐功能和教育目的。
关键词:幼儿文学;接受美学;汉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2
一、引言
从清代开始,我国幼儿文学的发展和国幼儿文学翻译的发展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尽管经济社会已获得长足发展,国际间关系的也日益密切,幼儿文学作品的翻译并未能跟上时代的变迁发展。中国有近2亿幼儿读者,但他们并未得到高质量的幼儿文学译本。可以说,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和实践长久以来都处于整个学科的边缘地带。20世界六七十年代,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为幼儿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清新之风。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接受理论,由Hans Robert Jauss和Wolfgang Iser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Wolfgang Iser(1996:64)认为文学作品本身存在两种属性,即艺术性和美学性:其艺术性形容的是“作者的文本”,而其美学性则是由读者实现的。该理论将读者提升到突出重要的地位,关注文学作品与读者间的互动与联系,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是注定为接受者而创作的”。
此外,Jauss(1982:14-23)提出接受美学的另一核心理论是期待视野,即读者本身的个人经验、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等会组成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读者在面对新作品时,对该作品的文学体验一定是在其具备的知识框架或理解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读者的期待视野始终在不断地调整和重构,而非一成不变。
Jauss(1982:14)还提出作家、作品和读者是一种三角关系。读者是历史的创造力量,而非被动的因素或单纯做出某种反应的环节。读者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就已有特定的期待视野和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因此,当译者以接受美学理论指导翻译活动时,应其自身就成为原作的读者,考虑到译本读者期待视野。作为幼儿文学作品的目标读者,中国幼年儿童应该成为译者的考虑对象。
三、接受美学指导下的幼儿文学作品汉译
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指专为幼儿(3~6岁)创作的文学作品,体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等。早在人文主义运动时期,西方就开始意识到应尊重儿童的人权,注重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的独立性,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幼儿文学作品译本的读者是幼儿,幼儿有着自己独特的期待视野和年龄特征,因此对译本也会有特殊的要求。本文旨结合接受美学理论的“读者中心”和“期待视野”两个角度,以英文幼儿读物《Little Mr.》丛书的汉译为例,探讨幼儿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1. 遣词
幼儿文学作品的读者主要是3~6岁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幼儿词汇水平十分有限,主要靠說话人的语气分辨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这类作品的翻译要在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受用通俗易懂、真实淳朴、生动有趣的词语,传递童真童趣。
例:1. And the trouble was, the fatter he became the more hungry he became.
And the more hungry he became the more he ate.
And the more he ate the fatter he became.
And so it went on.
但问题是,他越胖就越饿;越饿就吃的越多;吃的越多就越胖。
如此循环往复(就这样),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
(摘自《Mr. Hungry》)
笔者在校译时将初译稿中的“如此循环往复”替换为“就这样”,幼年儿童词汇水平有限,难以接受“循环往复”这类难度较大的词汇,因此改为更通俗易懂的词汇。
2. And, inside the box, was a large chocolate cake filled with cream and with the most delicious-looking pink icing.
盒子里面有一块大大的黑色巧克力蛋糕,上面涂满了白色的奶油和馋的人直流口水的粉色糖霜。
(摘自《Mr. Mischief》)
心理学家认为直观具体的事物如形状、颜色、声音更容易激起幼儿的兴趣。因此在该句中,作者加入了两个原文中没有的颜色词(黑色的巧克力、白色的奶油),以形成更强烈的画面对比度,吸引幼儿对故事情节的注意力。
3. Mr. Nosey was the sort of person who, if he was sitting reading his paper on a train, would much rather read the paper of the person sitting next to him.
还有还有,在火车上看报时,他总爱瞟旁边的,呀!他读什么呢?
4. The next day Mr. Nosey was going past a fence when he heard hammering.
第四天,大鼻子先生路过栅栏时,听到“咚……咚……”的声音。
(摘自《Mr. Nosey》)
5. The door wasn't locked and it swung open quite easily.
门没锁,“咯吱”一声就打开了。(摘自《Mr. Happy》)
在以上三例中,笔者均加入了原文中没有的语气词(呀、哇、啊)和拟声词(咚、咯吱)。因识字量有限,幼儿几乎不具备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多数需由成年人为幼儿朗读,加入语气词和拟声词使成年人的语气更富有变化性,能激起幼儿的兴趣。
2. 造句
幼儿文学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读者,创作和翻译幼儿文学首先应把目标读者的特点考虑在内。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相对于内容而言,幼儿首先对韵律和节奏更感兴趣。韵律和节奏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这就要求译者在句型的选择上尽量做到使译文朗朗上口,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例:1. And people in Coldland arent the only ones with red noses. In Coldland you can see red-nosed dogs chasing red-nosed cats chasing red-nosed mice.
在冰雪国不仅仅只有人的鼻头是红红的。在那儿,你还能看见鼻头红红的小狗追着鼻头红红的小猫,鼻头红红的小猫又追着鼻头红红的小老鼠。 (摘自《Mr. Sneeze》)
在此句中,译者将原文中较长的两个连续的非谓语处理改译为两个独立的短句,并采用基本一致的句型,不仅增加了画面感,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符合幼儿的语言接受习惯。此外,从修辞的角度上来讲,“鼻头红红”采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小读者感觉“小狗、小猫和小老鼠”似乎不再是小动物,更像是在一起做游戏的小伙伴。
2. A large fat sun shone down on the fat green trees and the fat yellow flowers, and through them walked Mr. Skinny on his way to see the doctor.
胖胖的大太阳照耀着胖胖的绿树和胖胖的鲜花,皮包骨先生穿过胖胖的他们,走在去医生家的路上。
(摘自《Mr. Skinny》)
在本句中,译者遵循了原文中使用的拟人化修辞手法,用修饰人的形容词“胖胖的”修饰太阳和花草树木,营造了充满童趣的氛围,另外,叠声词的使用增加了读物的韵律感,符合幼儿读者的接受习惯。
3. 文化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因而产生了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指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短语,最能体现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准确恰当地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
例:1. Mr. Nosey liked to know about everything that was going on.
有个叫大鼻子先生的人,他可爱打听事儿啦!
(摘自《Mr. Nosey》)
“nosey”在英语文化中有“爱管闲事的、好追问的”的意思,但在译为汉语“大鼻子先生”后不能表达这一深层含义,但若直译为“爱管闲事先生”又失去了原有的幽默感和画面感,所以笔者对“大鼻子先生”进行了注释,即“在西方文化中,大鼻子有愛管闲事、喜欢打听别人的私事的意思”。
2. And then he chucked, which turned into a giggle, which became a laugh. A big booming hearty huge giant large enormous laugh.
他开始轻轻地笑了,笑着笑着就咯咯地笑了起来,最后哈哈大笑了起来。发自内心、笑得前仰后合。
同上例一样,英语中有表示“笑”的程度的形容词,但与上例不同的是,汉语中也同样存在表示“笑”的程度的形容词,因而在本例中,笔者将中没文化对照起来,得到最终译文。
四、结语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翻译常常被忽视。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幼儿文学翻译只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简单精练的句式将原文的意思忠实的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幼儿文学作品翻译的难度并不亚于普通文学、科技或应用文体翻译。由于读者群的特殊性,幼儿文学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等方面都要求有不同的价值标准(Oittinen,2000)。
翻译幼儿文学作品时,译者应时刻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标准,以读者,即幼儿群体为中心,以其期望为宗旨进行翻译活动。幼儿文学的读者是幼年儿童,译者要考虑其心理生理水平,知识经验水平、审美情趣水平等特点,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用幼儿的观点审视阅读原文,以童心童趣为鉴赏原文的标准,最后选用最适合幼儿读者的语言风格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以实现幼儿读物寓教于乐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Jauss, Hans Robert.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 1982:14-23.
[2]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M]. London: Routledge KegaPaul, 1996:64.
[3]Oittinen, Rittia.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M] .NewYokr&Londno: Garland Publishing, 2000:61.
[4]接受美学http://baike.baidu.com/view/676669.htm.
[5]赵元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及走到了镜子里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