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2015-05-09许晨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3期
关键词:绿野仙踪目的论

许晨

摘  要: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结合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对马爱农、张建平所翻译的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进行对比分析,意在探讨在目的论指导下如何更好地翻译儿童文学作品。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绿野仙踪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2

1、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个分支,由弗米尔和莱斯创立的一种比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会依据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适当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基本原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所要实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 换句话说,译文应该对预定的目标读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都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它强调的是“合适”,而不是“对等”。 翻译目的所遵循的另两条原则是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在这三条原则中,忠实性原则从属于连贯性原则,但它们又都遵从于目的原则。

2、《绿野仙踪》简析

《绿野仙踪》(原名《奥兹的奇特男巫》)是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它问世于1900年,立即闻名遐迩。《绿野仙踪》主要讲述的是堪萨斯州的一个小姑娘多萝西和她的小狗托托被龙卷风吹到了奥兹国,为了返回她的家乡,她经历了种种惊险。在她漫长的旅程中,一直有新的伙伴加入进来。他们患难与共,喜悦同享,一起度过了那些不可思议的奇特经历。本文对比分析的译本一是由马爱农翻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译本;一本是由张建平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译本。

3、《绿野仙踪》译本对比分析

3.1词汇方面

在词汇方面,译者应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在翻译时应译出童真童趣,生动活泼。《绿野仙踪》中使用了大量拟声词和叠词,不仅可以增强译文的生动性而且突显了儿童的语言风格,进而激发儿童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例如:

例(1)A little way off was a small brook, rushing and sparkling along between green banks, and murmuring in a voice very grateful to a little girl who had lived so long on the dry, gray prairies.

马爱农的译文:

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溪,波光粼粼地在绿地间潺潺流过,喃喃地唱着歌儿,那声音对于一个长年生活在干巴巴、灰蒙蒙的大草原上的小女孩来说,是那么悦耳动听。

张建平的译文

不远处有一条小溪,在绿色的河岸间奔淌、闪烁,发出喃喃私语,对一个长期生活在干燥、灰色的草原上的小姑娘来说,这声音是那样的令人愉快。

两个译文进行对比发现,在译文1)中,不但使用了“波光粼粼”、“喃喃”、“干巴巴”、“灰蒙蒙”这样的叠词来增强对美丽景色描写,还用了“潺潺”这一拟声词,来为读者们展现了一幅清澈见底的小溪在绿地间缓缓流动的美丽画面。译文2)中所用词语更加干练、简洁,相对译文1)来说,就缺少了一种画面带入感,显得沉闷单调。

3.2 结构方面

根据翻译目的论,目的论的原则中“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在《绿野仙踪》的翻译中,其译文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即是让中国儿童读者读懂这一经典作品,并让他们在读译文的过程中也能领略和原文相同的乐趣,并因此得到启迪。在英语中长难句的使用比较普遍,但是在汉语中常使用简单句、紧缩句,因此,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考虑将一些长句转化成短句,由难变易,或者多加运用标点符号,避免儿童读者理解困难的问题。例如:

例(2) “You see, here in our own country we live contentedly, and can talk and move around as we please. But whenever any of us are taken away our joints at once stiffen, and we can only stand straight and look pretty. ”

这是多萝西在白瓷国看到了美丽的瓷人公主想要把她带回家,白瓷公主对她说的话,下面是两个不同的译文

马爱农的译文:

“你看,我们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得很满足,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走来走去。可是如果我们中间有谁被拿走,我们的关节就会立刻变得僵硬,只能笔直地站着,供人们欣赏罢了。”

2)张建平的译文:

“你知道,在我们自己的乡间,我们生活得很舒服,可以随意说话,到处走动。但是我们只要一被带走,四肢就会僵硬,只能直挺挺地站着,供人欣赏。”

两个译文进行对比发现,在译文2)原文中where所引导的定语从句的长句被拆分成了四个小句,而在先行词all,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的长句被拆成了三个小句,并且运用了停顿,符合汉语语义表达特点,这种翻译层次分明,表达精练。这样的表达方式十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能力,达到为儿童翻译的目的。而译文1)中保留原句型的译法,表达效果明显不足。

3.3 语体方面

根据翻译目的论,连贯性原则是指语内连贯,即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目的、文化以及译文使用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具体到《绿野仙踪》的翻译,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儿童读者他们的思维不够成熟,并且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着手于目的语和儿童读者,句子的逻辑性,讲究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认真琢磨原著语言所蕴涵的天真烂漫,译出童趣。例如:

例(3)“ You see, Oz is a great Wizard, and can take on any form he wishes. So that some say he looks like a bird; and some say he looks like an elephant; and some say he looks like an elephant; and some say he looks like a cat.”

这是多萝西和稻草人、铁皮樵夫、胆小的狮子一起来到进入奥兹国,借住一户人家时向男主人打听伟大的奥兹的情况时,男主人对伟大的奥兹的形容。

1)马爱农的译文:

“你看,奥兹是个伟大的魔术师,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形状。所以有人说他像一只鸟,有人说他像一头大象,有人说他像一只猫。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是一个美丽的仙女,他是一个美丽的仙女,一个小精灵,或是他喜欢的任何形状。”

2)张建平的译文:

“你知道,奥芝是个大术士,他要自己是什么样子,就能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有人说他像一只鸟;有人说他像头大象;又有人说他像只猫。对另外一些人他像美丽的仙女,或者像一个仙童,反正他喜欢什么就能变成什么。”

两个译文进行对比发现,译文1)更加富有童真童趣,语言也更加简洁,译文1)中“魔术师”、“仙女”、“小精灵”这些词汇马上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俏皮可爱,孩子们幻想中的童话世界,把奥兹形容的是一位伟大,但同时又有些任性的魔术师形象。译文2)中却用了“大术士”、“仙女”、“仙童”这些词汇,会给儿童一种错觉,仿佛是来到了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天庭”,那里有“太上老君”、“嫦娥”和“药童”,是一个气氛严肃,安静的可怕的地方,把奥兹也变得冷漠了,使小读者读起来比较沉闷,没有童趣。

4、结束语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绿野仙踪》的两个译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的原则”为首要法则,在真正理解儿童文学的基础上,从词汇、结构、语体方面入手,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把握原语与译语的主要特征,以具体形象、风趣生动的语言,最大限度的实现译文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深受儿童喜爱的优秀儿童文学译文。

参考文献:

[1]张建平译. 绿野仙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吴艳辉.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J].四川学院学报,2007(10).

猜你喜欢

绿野仙踪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绿野仙踪》你真的看懂了吗
华纳兄弟《绿野仙踪》版权纠纷胜诉
感悟阅读汇报课的魅力
饲花弄草:一个人的“绿野仙踪”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