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宝黛爱情的发展阶段与心理

2016-05-09朱惠敏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3期
关键词:黛玉宝玉红楼梦

摘  要:《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爱情缠绵悱恻,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在这其中也隐含着种种心理学规律,一切感情的发生、发展并非兴之所至,毫无章法。本文对此加以研究和分析,大致总结了宝黛爱情的几个大致发展阶段,从中可以看到宝黛爱情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

关键词:宝玉;黛玉;爱情;心理

作者简介:朱惠敏(1992.12-),女,东威海人,现就读于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2

一、宝黛爱情的开端

中国有句古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中国人习惯于将今生的相遇归结于前世的缘分。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前世的缘分”在唐传奇以来的叙事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可以看出“缘分”、“命运”与人内心情感世界丝丝入扣的紧密联系,并影响深远,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可,并影响至深。《红楼梦》中,宝黛的初遇就是这样一个前世缘分导致的一见钟情的范例。

宝玉和黛玉虽为表兄妹,但自出生即分隔两地,未曾见面。直到黛玉进贾府,终于得见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不同于黛玉之“一惊”,宝玉却是“一笑”,“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一惊一笑”堪称绝妙,让人印象极深,但却不觉突兀,因为这样的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

宝黛初见,未曾深交,却彼此印象极好,不得不说外在形象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外在形象都与内心潜在的标准形象两厢契合。如黛玉看宝玉“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长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黛玉所钟意的宝玉的形象正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男子”的标准形象。即带有女性美的特征的 “玉面书生”型,这一类型我们可以从多部文学作品中看到,如《西厢记》的张生。宝玉眼中的黛玉也是同样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瘦三分。”这些特征所刻画出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美的标准印象,即“柔弱美人”型。虽然我们很难说清这样的心理特征来自何时何地,出于怎样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这延续了祖先内心深处的群体审美情结。正是这些特征的存在,才有了那么多“似曾相识”和“一见钟情”。能否产生爱,从对方的直觉感知就可以判断出,难怪宝玉会说,“这个妹妹我见过。”归根到底,不过是林黛玉的外貌、气质与他想象中的异性美相符合而已。

二、宝黛爱情的发展

1.红颜知己

所谓“共同语言”、“共同理想”、“知己”等都受到人们的欣赏,现代爱情对此也是持赞同态度。“红颜知己”这个词似乎更有东方色彩和传统思想的烙印。宝黛的彼此认同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认同,建立在长期心理经验的积累上。宝玉和黛玉有着共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共同的美学追求和生活品位,从而可以很好地理解对方的细微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而这正是他们爱情的基石。

宝黛都是所谓性情中人,不以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宝玉虽享受着极端功利主义换来的奢侈生活,但他反对功名利禄带来的庸俗和现实,反对官场虚伪卑下的做人方式,这种清高的心理与众不同,但却和林黛玉心意想通。宝钗、湘云曾着力劝说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遭到宝玉的抵触和反感,说她们“请到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的经济学问。”且还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当然,“林黛玉暗中听了这话,是又喜又惊,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惺惺相惜,知己知彼,在这样坚不可破的“木石前盟”面前,“金玉良缘”岂不黯然失色!

宝黛的感情之所以水到渠成,也是在共同的生活品位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基础之上。哲学上有这样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宝玉和黛玉同是贵族大家的子女,黛玉自小进入贾府,因着贾母的宠爱,得以与宝玉朝夕相处,住行一处,吃穿用度皆是一样,具备相同的外在成长环境。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形成是与长期的熏陶和培养分不开的。宝玉和黛玉作为表兄妹,从小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耳濡目染,这都为达成最终默契的共识提供了客观条件。

2.爱情磨合期

在从亲情、友情迈进到真正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瓶颈。现代心理学认为,处于磨合阶段的恋人们在日常生活情绪常常很不稳定,会对对方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怀疑、分析,形成所谓的“恋人效应 ”。“恋人效应”不但体现在对待异性的态度上,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对现实的认知和社会交往活动。而因为情绪的不稳定,那些摩擦、矛盾的产生也就可以理解了。

黛玉因为自小丧母,又孤身寄住于贾府,缺少充足的关爱,在心理上较为敏感自闭,外部环境又影响了她和宝玉沟通渠道的畅通性,从而造成了许多爱情冲突。第二十六回中,黛玉去看宝玉,正逢晴雯和碧痕拌嘴了未给她及时开门,又听见宝玉和宝钗在屋内说笑,就猜疑宝玉心中恼了她,伤心积于腹中无法排遣, 深夜“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对宝玉正眼也不看,反躲到花冢去伤感,后来二人误会解除,她又“抿着嘴笑”了,在这段描写中,黛玉俨然就是个沉浸恋爱中无法自拔的小女人!这个阶段的恋人往往在对方身上花过多心思,但同时又因为过度的在乎而承担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哪怕遭到一点点的不顺利,也会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黛玉曾做过宝玉拿刀剖心给她看的噩梦,黛玉在这段感情中承担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从中可见一斑。

沉浸在爱情中的人们,行为多由感性情绪支配,常做出令人意想不到之举。这些可能看起来莫名其妙行为的目的,不过是像刺猬一样保护自我的尊严,或是证明对方爱自己罢了。正因如此细腻真实的心理,人物才栩栩如生,故事才感人心扉。

3.爱情的高峰

尽管宝黛爱情一直处于层层樊笼,甚少自由发展的可能,但情之所至,又岂由外在条件所制?宝黛爱情发展到高峰的标志发生在第三十二回,宝玉被打,黛玉安慰宝玉,宝玉终于感受到了黛玉的深情厚谊,他“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后来他将袭人误认作黛玉,拉着她的手吐露真言:“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这样轰轰烈烈又缠绵悱恻的爱情表白乍听起来会觉得骤然和轻浮,但却是在无数日常生活细节的铺垫下的喷薄而发。这样的细节有很多,贯彻了他们爱情的始终,平常琐碎但温暖。如第四十五回,黛玉生病,又正逢夜里下雨,宝玉放心不下,深夜冒雨前去探望黛玉,却遭到黛玉的打趣,说他身披蓑衣头戴笠帽,像极了渔翁!又无意间将自己比作渔婆,羞红了脸。读来生趣又仿佛如置眼前,令读者不禁宛然一笑,足见《红楼梦》人物刻画之活灵活现,如近在眼前。

三、宝黛爱情的结局

情到深处自孤独,何况宝黛的爱情面临重重的阻碍,种种的困境,现实是那么无奈而绝望,最终积郁成疾,心血枯竭,宝黛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的。这种悲剧不仅是时代和社会悲剧所致,也具有跨越时代和社会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真正的人生孤独必然会产生对死和爱的双重追求。

书中虽笼罩着挥之不去的宿命基调,但主人公贾宝玉看破红尘,最终选择遁入空门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爱情的幻灭。黛玉的死亡在宝玉与现实的巨大裂罅之间施加了最后不可挽回的一击。从而使他彻底绝望,切断了与这个温柔富贵之乡的最后牵系,宝玉的人生选择极大地渲染了悲剧带来的心理震撼力。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阅尽世态人情后对孤独与死亡这一命题的反思——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我们从宝黛爱情悲剧中可以看到,两颗孤独的心彼此靠近,想要凭借爱情来摆脱孤独,但爱情的破碎却使他们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结语:

通过对宝黛爱情心理的解读,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伟大的艺术作品具有的无穷魅力都来自于生活,对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确的分析和把握体现了作者对人本身的尊重与关怀。《红楼梦》跨越古今,令无数人倾倒,正是植根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体会和一片赤诚的人文主义情怀,这也值得后来人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红楼梦120回校订注释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刘平等著.恋爱心理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

[4]罗继才编著.欧美心理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黛玉宝玉红楼梦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论宝玉之泪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宝玉受笞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宝玉问路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