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转型期审美文化的界定
2015-05-09闫娟
摘 要: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文化追求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导致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巨大变革。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的审美文化,表现出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双重特征:它既生长在中国当下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中,又深受西方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既体现了整个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也代表着大众审美意识的普遍追求,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审美状态。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研究转型期的审美文化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的概念;历史背景;界定
作者简介:闫娟(1983-),女,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1
一、文化的概念
在对转型期的审美文化进行界定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文化的概念。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人们司空见惯,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但是要对文化下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定义,却并非易事。即便在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也是观点不一,众说纷纭。据美国文化学家A·克罗伯和C·克拉克洪统计,由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精神病学家以及其他学者对“文化”一词下的定义已达160多个。本文不可能尽述这160多个关于文化的界定,我们只能给予其一个普遍意义上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定义,即: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标志之一。文化是由人所创造,同时又是人的生存状态的表征。
二、转型期审美文化的界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前苏联学者首先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文化这一概念。以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学者用文化的概念来表达审美,诸如艺术活动等;或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学者用“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来表述工业革命后的审美。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审美文化的概念已逐渐开始被国内学者所关注,其最早出现于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现代文化意识的不断发展,才有了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产生。而现代文化意识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上看,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基础作用。譬如在《哲学人类学》一书中,德国学者米夏儿·兰德曼曾经提到:“每一个人首先为文化所塑造,只是然后,他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另一方面则是指出由于国家、民族、区域、气候、地理以及其他更多文化属性上的个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这就出现了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平面文化、立体文化、一维文化、多维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等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文化命名。
那么,转型期的审美文化该如何界定,目前仍处于争议阶段。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时间起点的不确定性。总体说来,有以下三种说法:一、起点定于1949年,依据是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社会政治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二、起点定于1978年,依据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彻底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三、起点定于1985年,依据是中国文化在这一年进入到大变革时期。本文拟将1978年定于转型期审美文化起点,是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虽然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从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政治体制也得到解放,但是政治体制的解放并没有使文化得到彻底的解放。旧的封建文化残余依然存在,前苏联文化的影响仍在继续,加之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局限性,中国文化被牢牢控制在了传统文化和前苏联文化的夹缝当中,因此新文化的产生就变得任重而道远。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适合新中国国情的总方针、总路线的制定,使我国的发展指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全新的意识形态对新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它表明当代文化既不会固守旧念,也不会刻意的、一味地模仿他人,而是以一种开放、交流、沟通的姿态去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需求。其次,以1978年为起点的历史文化具有自己特殊的使命。这在于它不仅要担负起重振中國文化之士气的重任,还要面对如何对新生的多种文化形态作出正确选择这样一个艰难的职责。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影响,中国文化作出了单一性选择。但是在现在所处的上升性发展过程中,单一性的选择明显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文化的需求。多元化文化意识形态的出现,使中国文化的选择变得异常艰难,这一新兴情况的出现,是1978年以前的文化所从未遇见过的。再次,审美文化的兴起和审美问题的突出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特殊现象。在西方国家中,随着极度张扬的个性和反叛性活动的进一步表现,文化的根基——“整体性”开始遭到了破坏,一种失根性的无助感顿时爆发,人们急需一种“信仰”来支撑自我意志,而宗教和哲学此时也遭到了质疑,于是艺术便承担了这个历史重任。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认为的,作为哲学和宗教的替代物,“美学成为生活的唯一证明” 。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 .
[2]杜夫海纳.当代艺术科学主潮[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77.
[3]杰里米等.嫡: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55.
[4]米夏儿·兰德曼著. 阎嘉译.哲学人类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