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留、住乡愁”

2015-05-09何伟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5期
关键词:发掘保护遗产

摘 要:抢救性保护黄羊传统村落,盘活黄羊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推进黄羊原生态民居建设,以建立文艺创作基地要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原则,重视文化遗产资源为经济资源,将民族文化的特有内涵与地域文化的独特式样以精神文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延续和保存

关键词:保护;发掘;保护传统村落;遗产

作者简介:何伟,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中宁县文化馆戏曲辅导员、摄影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2

为抢救性保护黄羊传统村落,盘活黄羊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推进黄羊原生态民居建设,现就保护黄羊传统村落并建立文艺创作基地事宜建议如下:

一、概念的提出

保护黄羊传统村落是以发掘中宁历史文化与群众精神遗产为目的,以挖掘黄羊村史与“钱鞭”精神为手段,以抢救性保护黄羊村落风貌、建筑环境、民俗民风等文化景观为主旨,突出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示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呈现地域文明价值的蕴藏。

保护黄羊传统村落出于中宁县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考量,不同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的“文保单位”,而是一种黄羊生活生产中的遗产,是一类农耕文明的遗产;不同于政府出资新建的项目,也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民生工程,而是政府主导,城建部门牵头,文化部门配合,社会力量融资,地方与群众得利的投资行为,既能盘活地方生产生活的遗产,又能重拾村落精神文化的内涵。

二、实施的必要

传统村落是地方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旅游资源,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乡村空间格局,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关系。黄羊传统村落并文艺创作基地的价值不仅在于黄羊历史文化传承的功能,更不限于建筑本身,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与现实文明的沉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前提。

1、现实背景

(一)民族历史因素

作为民族历史最厚重的文化载体,黄羊传统村落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是中宁县文化多样性最具资格、最具品味、最为富足的呈现地,是中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阐释者。虽历经岁月洗磨,铅华褪尽,却留下了淳美的文化禀赋。

黄羊地处中卫中宁县201省道分界处,位于银川至沙坡头两条旅游路线的交汇地带,是贯通西北的“旱码头”和人流、物流集散地。自古及今,这里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区域,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民族群体,给这里世代生存繁衍的人们的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印记。自战国及秦汉,历唐宋到明清之世,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过渡地,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中西文化交融之处。随着各民族的繁衍、生息,迁徙、融合,曾经建立和产生了各种政权组织,蕴育了地域性生产方式、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各种文化。有战争,有和平,纵横万余里,上下数千年。

(二)地域文化背景

作為农耕社会最基础的文化单元,黄羊传统村落有独特的地理与风俗特点,是中卫辖区卫宁分界、宁夏与内蒙毗邻,是中宁中原农耕与西北游牧文化接壤的集大成处。

一是生态环境良好。黄羊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境内依山傍河,中部为低平盆地。黄河支流跃进渠从中部自西向东横穿流过,从历史文献和研究史料看,自古就草木植物生长茂盛,土壤肥沃,具有适宜于先民们繁衍居住、耕牧生息的自然环境。为各科类不同生态类型的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生长环境,这里是“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

二是地理环境宜居。黄羊受山地气流影响,春天来的比周围地区稍早,且四季分明。村落周围土地平缓肥沃,近处有山坡草地,远处有河水溪流。既有利于开垦种植,又利于渔樵采集;既靠近水源,又可避开水患灾害;既能阻挡风沙侵袭,又能远离沙化盐碱,形成了优越的生产条件、生活习惯和文化形态,构筑起适宜居住的村落与民居。

(三)国家政策因素

作为历史先民创造的第一批文化成果,黄羊传统民居村落有国家保护政策的现实依据,是中宁县乃至中卫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入国内传统乡村游的代表项目。文化部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文化遗产抢救” 工程的双双启动,以文化遗产为对象的古村落游开始受到业界的追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发〔2014〕88号),在全国不同区域、地域,民族生态地区,用保护和挖掘抢救的形式,以点带面的进行开发性保护古村落民居、开展原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和挖掘旅游产业和旅游文化。这些对促进中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渊的历史意义。

2、建立实体

黄羊传统村落适宜发展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没有改变旧村落面貌,未出现钢筋水泥式的大拆大建,完整保留了村落的格局、独特的建筑、农副产品、传统民俗等,完好保持了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些与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一经结合,便形成农村旅游及农家乐开办的先决条件,便能吸引游客前来游玩,促进当地群众持续增加收入。同时,带动黄羊土产产品的栽培和生产,促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齐头并进,走出一条农村农业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3、留住文脉

黄羊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历史上驻守移民、戍兵屯垦的归属地,是历代边地的要塞与关隘,也是古代各民族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繁盛之地,是中华民族塞上凝聚力的见证所在。另外,黄羊以刘姓为主,家族血脉兴旺,村人民风质朴,传统村落的保护成为保留祖传家底与连接家族血脉的前提。

三、措施的采取

保护黄羊传统村落并建立文艺创作基地要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原则,要视文化遗产资源为经济资源,将民族文化的特有内涵与地域文化的独特式样以精神文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延续和保存。唯此,只有动员各方施以援手,才能确保传统村落不被瓦解,才有利于黄羊地区经济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1、立项规划。选定“中宁传统村落保护与文艺创作基地建设”项目,原生态一次性规划黄羊传统村落的整体和局部,全面展现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充分融汇黄羊村落与民居的特征与元素,渗透中宁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内涵,为余丁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文化实力,促进旅游文化产业与生态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2、分期实施。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客观规律实施项目,尊重黄羊群众的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激发和调动黄羊村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紧扣项目建设这条分布分期实施,突出近期改造与长远建设结合,促使保护与建设同步进行。“开发性”项目,重在保护、引导,其投资可大可小,前期保持当地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适当投入,恢复挖掘和整理,有意识地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集中靠拢,同旅游产业结合,边发展边经营。同时,建立写生基地与文学创作基地等,引导村民,接待游客,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指明发展方向,解放思想,改变理念,认识原生态村落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3、理清权责。推介黄羊传统村落与文艺创作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采取统一管理的办法,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纳资金加快建设步伐。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的,可迅速加快建设速度。运作到社会资金的,明确投资方与黄羊村两方的权责关系,签订投资意向与协议等,力争为黄羊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实力。

4、引导宣传。宣传和营造丰富醇厚的黄羊地域文化氛围,突出中宁地域原生态村落与民居的主题,将原生态的黄羊村落与中宁的地域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促进旅游文化产业与生态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引导群众认知黄羊,提升“文化余丁生态黄羊 旅游名地”的地位。

综上,加强对余丁乡黄羊村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符合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中宁原生态村落和民居文化产业,符合地域文化产业品牌培植的思路,黄羊传统村落保护并文艺创作基地建设项目是具体可行、前景广阔、影响深远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中宁县志

[2]中宁整体旅游规划

猜你喜欢

发掘保护遗产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