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2015-05-09张艳翠
摘 要:由于汉语的特殊性质,歧义现象在汉语中表现得非常丰富,这对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是从音、义、法三个方面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重新进行梳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表现等,以期能够认清这些规律,并趋利避害,正确使用,以利于实际的交际生活。
关键词:汉语;歧义;现象
作者简介:张艳翠(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2
歧义指的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一个词,词组或者句子,甚至一个语段,有时会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如:这人鞋做得好。
歧义现象在汉语中比较普遍,原因在于汉语自身的独特性,汉语是一种严格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较之印欧系语言,歧义现象更具有普遍性。本文主要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义、语法三方面入手,对歧义现象进行全面梳理。
一、语音方面
也即是说歧义现象主要是由语音引起的。由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造成不同的意义会用相同的语音形式来表达,一般口语中出现较多,这种歧义主要靠交际语境对意义进行限定,有助于听话人进行理解。
(一)音同义不同引起的歧义
(1)全bu合格(部∕不)
(2)一(duidui)的男女(对对∕队队)
这两种情况在口语中,如没有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无法确定这两组音节到底表示哪一个意思。
(二)多音字引起的歧义
(3)小李好说话。(好:hào,爱好,喜欢;hǎo ,易于,便于)
(4)现还欠款3万元。(还:“归还(huan)”或“还(hai)欠”)
以上情况仅限于书面歧义,一旦转入口语,歧义消失。
(三)轻重音造成的歧义
(5)我想起来啦。
“起来”如念轻声,是结果补语,指想起来某件事;不念轻声,是“想”的宾语,指从床上起来。
(6)你为什么打他?
若重音在“他”,强调为什么是他不是别人。若重音在“打”,强调动词,强调打的方式。若重音落在“你”上,强调的是主语。
(四)语音停顿造成的歧义
(7)袒护孩子的妈妈。
(8)小王打败了小李得了冠军
例(7)“袒护”后如有停顿,妈妈是袒护的对象,如没有停顿,孩子是袒护的对象。例(8)如果在“小李”后停顿,小王得冠军,如果在“打败了”后停顿,小李得冠军。
(五)语流音变造成的歧义
有时由于语流音变,不同读音的词变成了相同的读音,也会引起歧义。
(9)wu先生(武∕吴)
(10)mei(没∕美)好的事情
由于读三声的“武”和“美”在读三声的“老”和“好”之前变成二声,而与“吴”和“没”同音。
二、词义方面
歧义现象是由词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多义词引起的歧义
(11)他没了三天了。
(12)饭不热了。
例(11)(12)是由于实词的多义造成的歧义,“没”既可理解为失踪也可理解为去世。“热”可以理解冷热的热,也可以理解为动词加热。
(二)同音词引起的歧义
指同音同形但意义不相关的词。
(13)小王今天看上去有点生气。
“生气”作为同音词造成歧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小王不高兴或者小王有朝气。
(三)兼类词造成的歧义
兼类词指的是某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词性的不同会
引起歧义。
(14)他原来是个工人。
(15)我跟她走。
例(14)中“原来”理解为时间名词表示他以前曾经住在这里,若理解为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的他就住在这里。例(15)中“跟”字若当介词意为他领我走,若用作连词表示一起的意思。
(四)缩略语造成的歧义
人们为了称说方便使语言精练,把长的名称或短语简化成简称。如:家用电
器—家电,但有时会忽略其准确性造成歧义。
(16)南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
(17)黑大米—黑市的大米∕黑色的大米
针对类似例(16)(17)的情况,通过增加限制性词语或者放弃简称来进行歧义的消除。
三、语法方面
歧义现象主要从语法的角度来考察。语法歧义主要是由词的功能、类别、词语组合时形成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语义关系等几方面因素造成的歧义。
(一)词的不同功能类型引起的歧义
汉语中有一些词,在同一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语法功能,因此產生歧义。
(18)自行车都没锁。
(19)这本书你给我看看。
(18)中“锁”作名词,“没”即为动词。 “锁”作动词,“没”即为副词,两者表义不同。(19)中的“给”作动词表示为“递给我看”,“给”作介词表示帮的意思。以上这类歧义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或给出特定语言环境来消除歧义。
(二)语法单位同型引起的歧义
词和语素同形引起的歧义
(20)任/何职务(任何/职务)
前者中的“何”是疑问代词,而后者中的“何”一个语素,同另一个语素“任”组合成“任何”一词。
(21)大/学生(大学/生)
前者“大”是形容词,后者“大” 在“大学”一词中只是一个语素。
2.词和短语同形引起的歧义
有的语言单位既可把它当作词来理解,又可把它当作短语来理解,在一定的结构体中就会产生歧义。
(22)弟弟要蒸鸡蛋。
(23)她在等弟妹。
(22)中“蒸鸡蛋”既可以看作名词,也可以看作述宾词组。(23)中“弟妹”既可以看作联合词组“弟弟和妹妹”,也可以看作名词“弟弟的妻子”。
(三)结构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
词和词在组合时,是有一定的层级性的,也即是说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当对一个结构体进行层次划分时,如果划分层次的可能性不止一种,就容易造成歧义。
(24)我们/三个一组。(我们三个/一组。)
(25)新/教师公寓。(新教师/公寓。)
前后表意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下可以靠停顿来进行意义的区分。
(四)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
词与词在组合时,是有一定的结构关系的,有时这种结构关系不止一种,这时,同一个句法结构会产生歧义。
(26)学习文件(偏正/动宾)
(27)木头椅子(联合/偏正)
这时,要靠句法结构中间加上适当的虚词,或者设定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对歧义进行区分。
(五)紧缩句的不同切分
有的紧缩句会存在两种切分情况,由此引起歧义。
(28)我喝/不过他也得喝。(我喝不过他/也得喝。)
前一句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不过”是关联词语,后一个“喝”的动作发出者是“他”,后一句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后一个“喝”的动作发出者是“我”。
(六)语义因素造成的歧义
1.语义关系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语义关系指的是句中词语和他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关系,是词在句法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个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相同的句法结构,若深层的语义关系不同,也会造成歧义。
(29)鸡不吃了。
(30)连我都不认识。
施受同體引起的歧义,(29)中“鸡”作施事,是“吃”动作的发出者。作为受事,是“吃”动作的承受者。(30)中“我”作施事,表示我不认识别人。作受事,表示别人不认识我。此类歧义可以通过转换句式消除歧义
(31)把这些书送图书馆。
(32)她的鞋做得好。
(31)“图书馆”既可以表示受事也可表示处所,属于领属关系不清造成的歧义。(32)“她”与“鞋”可以是领属关系,表示她穿的鞋,也可以是施受关系,表示她做的鞋。
2.语义指向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和其他哪个成分有语义关系,如果不明确也会造成歧义。
(33)小明、小刚和他爸爸一起来的。
(34)他有个儿子很骄傲。
(33)中“他”可以指向“小明”的位置,也可指向“小刚”的位置。(34)中“很骄傲”语义可以指向“儿子”,也可指向“他”。
3.语义特征多样性造成的歧义
一个句法结构中,某些成分具有多项语义特征,会使得整个结构体产生歧义。
(35)小李借了他5000块钱。
(36)这个帘子都挂了三天了。
(35)“借”字具有“借出”和“借入”两种不同的语义特征,从而产生了歧义。(36)由于“挂”具有“完成、持续”多项语义特征,可以理解为“完成”之义,也可以理解为“持续”义,“挂了三天还没挂上”。
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研究在语法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透过语言表面认清语言的内在规律,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性质、特点等,同时歧义现象的研究对于汉语教学,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准确表情达意也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语文学刊,1980(2):33-35.
[2]川路平.试谈“模糊”和“歧义”[J].汉语学习,1986(3):56-57.
[3]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