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文化适应模式之运用

2015-05-09何梦婕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5期
关键词:社会因素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因素

摘 要:美国学者John.H.Schumann在70年代末提出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的理论假设。从社会认知学和心理学角度探讨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习得速度和成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本文回顾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从社会和心理两个因素谈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适应模式;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作者简介:何梦婕(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中学语文教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2

一、引言

美国学John.H.Schumann在70年代末提出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的理论假设,为对外汉语的研究开辟了一条从文化角度看待语言学习的角度。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语言中渗透着文化,当我们用文化的视角来进行语言教学时,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就是一种从文化视角阐释二语习得效果的优劣。所以笔者在文中专门就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观点谈谈它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启迪,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文化适应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二、文化适应模式的内容

(一) “文化适应“的定义

文化适应这个概念是美国民族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拉尔夫·林顿和梅尔维尔·赫斯柯维茨等人于1935年提出的。“文化适应”最开始被美国社会人类学家用于社会融合的研究之中,他们认为“距离”是导致两个文化群体分隔的重要原因,从社会和心理因素上做出改变将有助于两个文化群体更好地融合。

Schumann在70年代末将“文化适应”这个概念扩展到二语习得领域。他认为,文化适应指的是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上与目的语群体的融合,任何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上都始终处于与目的语群体从陌生到熟悉的这一进程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程度是决定其二语习得水平高低的唯一因素。”

(二)社会距离与文化适应

社会距离是指二语学习者群体相对于目的语群体而言的地位,或学习者被目的语群体容纳并相互接触的程度。Schumann提出了决定社会距离的7个因素。(1)社会主导:二语学习者群体跟目的语群体相比,在政治、文化、科技或经济地位上处于优势或者劣势。双方社会地位越平等,社会距离就越小,越有助于学习者群体的目的语习得。(2)结合方式:二语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所采取的三种不同融合策略——同化、适应、保留(3)封闭程度:目的语群体和二语学习者群体在职业、贸易、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社会基础设施使用上的共享程度。双方共享基建设施,群体封闭性低,社会距离小,有益于二语习得。双方各自封闭,群体封闭性高,社会距离大,无益于二语习得。(4)凝聚性和团体规模:指二语学习者群体在目的语群体里的团结紧密度以及群体的规模大小。二语学习群体在目的语群体中的团结紧密度越高,群体规模越大,双方群体的相互接触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距离变大,二语习得的成功率降低。(5)文化相似性:目的语群体与二语学习者群体在文化上的相似性越高,群体融合就越容易,社会距离就越小,从而二语习得的成功率越高。(6)态度):目的语群体和二语学习者群体彼此间所持有的态度。 双方所持态度越正面,社会距离越小,越有助于二语习得。(7)预计居留时日:二语学习者群体期望在目的语群体中居留的时间。时间越长,双方接触越多,社会距离感越小,从而二语习得的成功率越高。

Schumann认为学习者与目的与社团之间的社会距离是制约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重要原因。只有当社会因素不起决定作用时,心理因素才起作用。

(三)心理距离与文化适应

心理距离是二语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群体的语言和文化的总体心理感受。Schumann提出了4个构成心理距离的心理因素。(1)语言休克: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产生焦虑和恐惧,不敢开口说话的心理状态。(2)文化休克 :是二语学习者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中失去了熟悉的文化土壤而产生的压抑和焦虑。(3)动机 :是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和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4)自我透性:又称为“语言疆界渗透性”。指的是二语学习者语言自我的塑性和僵化程度。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Guiora (1972)认为,成功的二語习得或许建立在学习者能否消除心理抑制和心理上对目的语输入的开放程度上。

三、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学习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找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即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文化适应模式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习得,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的同时,也启示着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创造真实的教室环境

改变教室的环境陈设,让陌生的教室环境变得真实而亲切,可以减少学习者的文化焦虑。在教室里放置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张贴中国山水画,在学习环境中尽可能的渗透进中国的文化元素,让学生母语在文化的氛围中。实物展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他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开办国际间的合作项目。

为了降低封闭性和凝聚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展国际,校际间合作办学来加强国际交流,互派留学生,使外语学习者真切地体验目的语社团文化。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学生的鼓励,鼓励学生用目的语交流,克服语言休克,要及时肯定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首先,鼓励要具体: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表扬学生在学习中展现出来的独特的优秀的方面。其次,每个人都得到赏识的机会,注意鼓励的多元化。比如在教室展示他们的书写作品和作文。

(四)采用文化对比法。

将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同目的语从词汇、语法、语用等项目加以对比,指出其中的差别。比如英语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的词语,很能反应中外亲属关系的不同。中国的羊年,英国人不知道该用Sheep还是Goat,还甚至引发了中国民俗专家的讨论。中国的羊年是泛指的羊,而由于欧洲的牧羊业发达,对羊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反应在词汇上。

(五)在教学中加入文化旁白。

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把文化因素融入教学内容介绍给二语习得者。为了增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地加入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例如每逢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介绍我国民俗传统的由来,在讲解生词,尤其是我国的成语时,可以为汉语学习者讲一讲每个词语的由来。这样对于枯燥的字、词学习也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

(六)进行角色扮演,融入现实生活

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来华学习,都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远离目的语的团体。正如Schumann 为“心理距离”下定义时所说“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的观点,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活动时,除了课本上要求规定汉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字、词、句式、语法等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进行适当扩展,根据课文规定的情景分别进行不同角色扮演,增加学习趣味性,寓学于教。

四、结语

文化适应的过程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这就启示对外汉语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文化观点,建立系统的文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促使学习者也能树立起跨文化的语言观,对文化差异有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为学习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尽量减少学习者和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距离,并从学习中去适应中国文化,去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真正的掌握这门技能,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J.H.Schumann,1986,Research on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L2 Acquisition,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7, 379-397.

[2]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外语教学,2000.

[3]韩祥生, 陈钰,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語教学,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陈思芮, 略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启示, 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因素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的社会因素分析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陆游羲皇情结形成的社会因素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