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之死》中陌生化手法探析
2015-05-09吴晶晶
摘 要:《林中之死》是舍伍德·安德森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生动地描写了格赖姆斯夫人悲惨的一生。本文尝试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分析其在叙述视角、结局等方面的陌生化表现手法,认为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更加彰显该作品的主题意义并且能引起读者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林中之死》;陌生化;主题
作者简介:吴晶晶,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1
1.引言
《林中之死》以一个小男孩为叙述者,讲述了一位无名的老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死亡过程。笔者将运用陌生化理论对该作品进行完整的分析,包括叙述视角、语言、结局。透过这些分析,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安德森的写作技巧以及对后世作家的深刻影响。“陌生化”概念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就是对常识和习惯的偏离从而产生陌生感并使人感知和理解语言;为了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陌生化经常被用于文学创作中并把人们熟悉的事物转化成新颖的事物。它对于提高作品的文学性、创造出更好的文学效果具有重大作用。
2.叙述视角的陌生化
《林中之死》采取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记叙了叙述者“我”作为孩子和成人对格赖姆斯夫人事件的所听,所想和所感。“我”既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又是叙述者,但“我”与叙述的大部分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此时叙述者的视角会受到限制,不能准确叙述“我”所不知道的内容,容易造成内容的主观性。《林中之死》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作为一个小男孩的“我”讲述的,由于年龄的限制,小男孩并不能完全甄别所讲内容真实与否。因此,读者就需要对小男孩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深刻的思考与辨别。小说中提到杰克·格赖姆斯是个偷马贼,但是文中并未给出证据,只是提到“有人家的马不见了,那男人也就找不到了,谁也没有抓住过他”。读者不禁要猜测杰克是否真的就是偷马贼。文中还提到杰克买了脱谷机,但是害怕他会偷稻谷,谁也不愿意找他干活,因此欠了一大笔外债。通过这些讲述,读者会猜测:是人们对杰克的不信任以及刻意疏远把杰克逼成偷马贼并借此报复别人,还是杰克的确是偷马贼才受到别人的防备。邬跃生(2009)认为这“折射出30年代美国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对美国中西部小城镇的人们带来种种负面的影响。迅速变化的社会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打破了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由此产生了金钱文明对人性的摧残,人的异化,人与人的疏远和难以沟通等诸多问题”。
3.语言的陌生化
《林中之死》大量使用口语,简单的口语形式的语言仿佛是叙述者与读者的对话。当在讲述格赖姆斯夫人父母情况时,叙述者突然说“你知道我的意思是什么”。这仿佛是叙述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的对话并邀请读者参与到故事叙述中。读者不是单纯的接受所讲述的事情,读者也变成参与者。在小说结尾时,叙述者告诉读者:“我只是想解释一下我当时为什么会感到不满,现在我既然已经讲了,那么,你们也许已经明白我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来重讲这个简单故事的原因了吧。”叙述者在向读者解释重讲这个故事的原因,避免造成误会。《林中之死》中语言的巧妙使用经常能发人深省,需要读者进行推敲才能体会其中深意。在小说开头部分,叙述者就用“这样的老妇人”来指代像格赖姆斯一样的女性。“乡下人和小镇居民都很熟悉这样的老妇人,然而谁都不了解她们。”这就說明格赖姆斯夫人不是个例,在乡下和小镇经常可以看见。30年代的美国资本主义和工业迅速发展,由此产生的文明冲击着农村和小镇居民的生活,像格赖姆斯这样的女性已成为一个群体,格赖姆斯的悲哀也成为社会群体的悲哀。
4.结局的陌生化
格赖姆斯夫人在经历苦难后,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莫詹坤(2010)认为“一般提到死亡,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下列一些字眼:黑色、黑夜、大雪、长眠、乌鸦、寒冷、苛刻、无情、悲伤、危险、阴谋等”。然而,《林中之死》中并没有用消极的词汇来描写格赖姆斯夫人死的悲哀,却描写了她死时的美好。在猎户发现她尸体时,认为她是个“好看的小姑娘”。当小男孩看到老妇人身体时,觉得“她的尸体看上去是那么洁白,那样可爱”。这些关于她死亡时的情景都与她身前的悲哀形成强烈的对比。多年辛苦的劳动也没有得到丈夫、儿子的关爱;与外界的疏离让她变得似乎生而已死。然而,她死后却被认为是可爱的小姑娘。死在静谧的夜、洁白的雪地、皎洁的月光中,她却得到重生。安德森将死的意义陌生化了。
5.结语
笔者分别从叙述视角、语言风格和结局对小说《林中之死》进行陌生化手法探析。该作品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并且叙述者是个小男孩。因此,当读者阅读该作品时需要对所述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延长读者理解内容的时间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大量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仿佛是叙述者在与读者的对话中完成了整个故事的讲述,并邀请读者来回答叙述者所提出的问题。该作品对死亡的重新定义让读者看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生存状态,生而已死与死而重生正是对当时社会强烈的抨击。陌生化的手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延长读者的审美体验并可以更好地体会作品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莫詹坤.浅析爱米莉·狄金森诗歌的陌生化效应[J].太原大学学报,2010,11(2):37-38.
[2]邬跃生.爱的缺失与死的救赎—解读安德森《林中之死》的主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