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研究
2015-05-08王艾
关键词:文化强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措施
摘要:文章在梳理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现状的同时,分析了在建设文化强国视域下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优势,并对服务措施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4-0047-02
收稿日期:2015-03-02
作者简介:王艾(1982—),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E022。1引言
建设文化强国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战略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保障与服务,在资源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与公共图书馆互补。同时,高校图书馆也是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也有义务履行其社会职能,应将高校图书馆纳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全面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2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逐步开展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进一步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明确了政策导向。因此,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应担负起社会文化服务的责任,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使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为全民所享,秉承“资源共享,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弘扬先进文化,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放社会服务的进程相对国外大学而言较缓慢,其服务对象仍以本校教师、员工、学生为主。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许多高校正在逐步转变服务理念,率先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大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已陆续向市民开放免费借阅服务,而广州大学、暨南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已经能够为地方政府的决策、企业的科研等相关工作提供信息与情报咨询等服务。
3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优势
3.1馆藏资源丰富
国家长期以来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各类高校针对文献保障的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按照学科需求,从覆盖专业、学术价值、资源构成等角度入手,配置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源,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系统的文献保障体系。同时,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高校图书馆引进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和检索平台,自建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数字资源,形成了“线上—线下”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服务。这些信息资源向社会合理地开放后,将满足不同层次社会读者的需求。
3.2技术设备先进
在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日新月异革新的今天,先进的技术手段及设备已普遍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和运营的各个层面。馆藏网上检索、多媒体信息共享空间、自助借阅设备、图书馆移动客户端等软硬件的配备,将引领高校图书馆朝着管理智能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3.3人才队伍专业
高校图书馆人员队伍素质过硬,其馆员多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领域不仅包括图书情报、信息管理等图书馆学方向,还涵盖计算机开发应用、语言学、管理学等学科。他们业务能力优秀,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有能力承担面向社会的参考咨询、课题跟踪、成果转化等深层次信息服务。
4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举措
4.1纸质资源借阅服务
纸质资源借阅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石。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社会读者在高校图书馆中阅读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化熏陶。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持有合法身份证件的读者开放阅览,为有需求的市民办理公共读者借阅证,使传播知识、教诲民众、文化普及的效益实现最大化,这是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同样肩负的使命。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书香城市”“送书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王艾:文化强国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研究*王艾:文化强国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研究*4.2数字信息资源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所引进或自主开发的数字资源学术价值高、数据容量大、专业覆盖广。但长期以来,这些数字资源仅面向本校师生开放,其服务对象受用户类型和网络范围的限制,而开放社会读者用户权限后,不仅可以解决纸质资源借阅冲突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体现其全部的知识价值。同时,要重视对部分外文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和文献版权的法律常识宣传,以付费文献传递的方式,利用在线实时传输、电子邮件等手段,尽可能地向社会读者提供原文,避免影响图书馆的主体教育职能。
4.3开展馆际合作,建立区域联盟
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图书馆联盟整合了各个高校的重点学科文献,形成“资源共享,馆际合作”的成熟局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联盟体系运转稳定。因此,其应以高校图书馆为有机节点,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相链接,和公共图书馆系统相融合,并借助地缘优势,加强馆际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联盟成员的资源、人员作用,打破区域壁垒,使社会读者能享受到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高校的优质信息资源和服务,由此带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图书馆开放社会服务的进程,实现教育资源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最终目标。
4.4开辟服务途径,参与地方建设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初期,以图书期刊借阅、读者讲座辅导、文化宣传展览等传统服务项目为主。随着服务规模的扩大,服务时效的增长,应将服务领域扩展到参考咨询、科研跟踪、成果转化等深层次服务项目上。在开放社会服务之前,此类服务仅面向高校内部的科研团队或个人,而开放社会服务之后,服务对象的范畴可以扩展到地方公司和企业的研发机构、科研单位院所等。高校图书馆的咨询馆员可以为这类用户提供定题服务、科技查新、引文证明等。同时,其也可以参与到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中,提供技术经济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进行知识信息管理和分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助力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
5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需注意的问题
5.1明确重点,厘清主次关系
图书馆是高校文化的集散地,是学科信息的交流中心,建馆的基本目的在于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高校图书馆的首要职能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在逐步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要坚持理性态度,不能顾此失彼,偏离教育职能的主线,切莫出现延误本校教学、科研工作,影响本校读者满意度的情况。
5.2循序渐进,扩大服务范围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活动在筹划之始,要注重社会调研,切实了解本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地方文化事业的建设情况,进而制定规范合理的开放策略。在开展面向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馆藏规模、硬件设备、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开展服务举措,切勿盲目实施,急功近利,对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3互惠互利,实现优势互补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是图书馆功能的延伸,是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的体现,是利国利民的改革行动。首先,有能力开展社会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要平衡好社会、高校、图书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政府可以适当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图书馆也可开展部分有偿服务的项目。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文化繁荣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
6结语
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传承与交流。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文化普及的信息中心,应当立足高校,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有计划、有目标、理性地开展社会服务。这无论对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庞丽川等.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创新探索[J].图书与情报,2011(5):98-100.
[2]刘艳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2):102-105.
[3]胡绍君等.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SWOT分析与对策[J].河南科技,2014(6):277-278.
[4]孙莹厚.高校图书馆实现面向社会服务的可行性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9):136-137.
(编校: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