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2015-05-08吴俊涛饶裕民游全贵游德龙

实用临床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矫正术偏曲鼻中隔

吴俊涛,饶裕民,游全贵,游德龙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西 抚州 344200)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吴俊涛,饶裕民,游全贵,游德龙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西 抚州 344200)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4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保守组和手术组,每组32例。保守组采用药物治疗,手术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鼻阻力的变化。结果 出院后6个月保守组和手术组鼻阻力分别为(0.52±0.16)和(0.24±0.11) kPa·s-1·L-1,手术组鼻阻力显著低于保守组(P<0.05)。保守组和手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0.6%,手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效果肯定,术后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鼻腔阻力。

鼻内镜; 鼻中隔矫正术; 鼻中隔偏曲;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属于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我国每年约2 000 万人发病,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临床以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主,但对变应性鼻炎合并有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传统鼻中隔矫正术视野狭小、光源照明不足,术中对鼻腔深部、后段偏曲矫正效果较差,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具有微创、安全、直观、精细、并发症少等优点,术中可观察到鼻腔各部位,可充分暴露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2]。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性变应性鼻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本科治疗的64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鼻痒、连续喷嚏、清水样鼻涕、头痛等临床症状,经鼻内镜、CT检查符合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3];鼻腔检查可见所有患者均伴有鼻中隔偏曲(C型36例,S型22例,棘突、嵴突6例),其中27例伴下鼻甲肥厚。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保守组和手术组,每组32例。保守组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6.5±10.9)岁,平均病程(6.3±2.1)年。手术组中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9±12.1)岁,平均病程(6.7±2.2)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保守组采用药物治疗: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 mg·d-1,局部使用丙酸氟替卡松(葛兰素史克集团公司)鼻喷雾剂,连续治疗28 d。

手术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手术器械包括Storz、Wolf鼻内窥镜、摄像系统、配套光源以及常规鼻中隔器械。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全身麻醉,头部抬高约15°,常规消毒铺巾。在0°鼻内镜监视下根据患者鼻中隔偏曲类型选择合适的黏膜切口。充分剥离黏软骨膜-鼻底黏骨膜,暴露偏曲部软骨组织。于鼻中隔软骨-筛骨交界处切开,分离至对侧黏骨膜下,同样方法充分分离对侧黏骨膜。切除偏曲骨质,部分筛骨垂直板一并切除,但保留筛骨垂直板距鼻顶部约0.5 cm。骨凿去除上颌骨鼻脊,“井”型切除鼻中隔软骨,小心止血后缝合左侧鼻前庭切口。鼻腔内填塞含四环素眼膏的止血海绵,利用注射器向海绵内注射生理盐水约10 mL,使海绵膨胀达到压迫止血效果。术后48 h取出止血海绵,定期换药清理鼻腔。术后3周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以门诊复查、电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为主,记录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症状及鼻阻力。

1)根据治疗前后症状评估临床疗效,方法见表1。症状改善的百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66%以上为显效,26%~65%为有效,低于25%为治疗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表1 变应性鼻炎疗效评估方法

2)鼻阻力测定:用英国吉姆公司NR-6鼻阻力计测定治疗前及出院后6个月时的鼻阻力。在安静环境、室温20~25 ℃下,由同一位医生完成测试。在150 Pa压力下面罩测定鼻阻力,重复测试3~4次并取其平均值,测试过程由计算机记录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并按时随访,未出现中途退出或失访病例。出院后6个月手术组鼻阻力显著低于保守组(P<0.05),见表2;出院后6个月手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组 (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和出院6个月时鼻阻力的比较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和出院6个月时鼻阻力的比较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保守组320.67±0.120.52±0.16手术组320.65±0.100.24±0.11∗

*P<0.05与保守组比较。

表3 2组患者出院6个月时临床疗效的比较 例

*P<0.05与保守组比较。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较常见,鼻框架结构异常可引起鼻腔机械性阻塞,长期阻塞可破坏正常呼吸气流在鼻中隔的层流形式,造成气流对双侧鼻腔的异常刺激,诱发异常的感觉神经反射,引起鼻内黏膜神经功能紊乱、传入神经的敏感性提高,黏膜受刺激后可释放更多的血管活性肽、P物质等化学介质,引起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鼻中隔偏曲引起鼻腔气流异常,增加了黏膜接触变应原的风险,加重了变应性鼻炎症状。笔者认为药物保守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疗效较差,其原因可能在于因鼻中隔偏曲等解剖结构异常,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药物进入受限,治疗时有效剂量减少,药物在鼻腔内分布范围、深度亦受限,降低了疗效。

手术治疗可有效解除鼻腔机械性阻塞,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优势在于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最大程度地恢复正常通气和鼻腔的正常结构,减轻鼻腔的不平衡刺激,降低神经末梢的应激状态[4]。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后6个月手术组鼻阻力显著低于保守组,提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对于降低鼻腔阻力更有效,改善了因解剖因素引起的鼻腔气流异常。研究发现,筛前神经鼻中隔支、鼻腔外侧支属于副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引起腺体大量分泌,出现流涕、鼻痒、打喷嚏等症状[5]。本研究观察组通过手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同时在术中处理下鼻甲,可破坏鼻中隔、鼻腔外侧壁前部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术后形成瘢痕,即切断了部分异常感觉反射途径,降低了神经末梢对变应原刺激的敏感性,又降低了腺体分泌,术后可有效缓解打喷嚏、流涕等症状;另外,通过鼻内镜手术解除机械性阻塞,为术后局部鼻喷药物治疗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糖皮质激素直接、均匀地进入鼻腔,提高了治疗效果。

虽然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有一定的创伤,但术中出血量不大,鼻中隔矫正术对患者鼻腔局部损伤甚微,术后恢复快,接受手术治疗后其疗效优于药物保守治疗(本研究中手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组)。因此,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疗效肯定。

[1] 陈水安.鼻中隔矫正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1):59-60.

[2] 周丰,涂海螺,张耀明,等.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105例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4):237-238.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978.

[4] 姚爱军,赵振武,贠亚荣.鼻中隔黏骨膜下扩大剥离术为主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47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440-441.

[5] 汤晨,刘收厚,吕凌云.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手术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9,23(5):39-40,42.

(责任编辑:钟荣梅)

2014-08-08

R765.3+1; R765.21

A

1009-8194(2015)01-0079-02

10.13764/j.cnki.lcsy.2015.01.034

猜你喜欢

矫正术偏曲鼻中隔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止血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音乐干预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疼痛的影响
眼睑外翻矫正术的护理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口腔正畸矫正术中弓丝的应用分析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238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切口选择
Medpor联合鼻中隔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