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商品经济及社会影响

2015-05-07陈静

商业文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宋代

摘要: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一个繁荣期,北宋前期政治安定,为商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南宋继承这种发展趋势,商品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世人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也发生了改变,甚至与前代大相径庭。文章阐述了宋代商品经济在农村及城市的发展表现,并对社会各阶层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商品经济;社会意识

一、入宋以来商品经济发展

(一)农村专业户和包买商应运而生

宋初,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四川、东南等重要产粮区出现了农产品专业生产区和农村专业户。除粮食产量大增外,经济作物的产量也较高。我国种茶、饮茶历史由来已久。宋代茶叶产量较唐代有了大幅度提高,种植面积更为扩大,据《宋史·食货志》统计,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南宋时有六十六个。以种茶为业的农民被称为“茶园户”或“园户”,“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农户“采茶货卖,以充衣食”。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和市场产生联系导致了包买商的出现,在其他产业中,也出现了包买转资、预贷本钱的包买商。如在荔枝产区两广、巴蜀、福建,由于生产规模较大,包买商对荔枝也实行包买包销,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这样,商人和荔枝专业户之间也形成一种包买关系。且商人贩益广,乡人种亦多。宋代大量专业户和包买商的应运而生,正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产生的结果。

(二)城市商业繁荣

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后,城市居民和工商业者可以在城市内开铺,店铺与住宅区相互交错,出现了“自大街及诸巷,大小铺席,每日清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的景象。当时汴京和临安城中无论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偏僻的小巷,都可见店铺沿街设置,北宋汴京随处都可见商铺、邸店、酒店、茶坊,从“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凡生活所需的都可以从市场上购得。商品经济发展不仅打破了商品交易的地域限制,而且突破了交易时间限制。夜市的营业时间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经济结构。当然,城市商品经济发达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市场体系的内涵深化,服务行业也得到大发展,在城市里,茶楼、酒馆、旅店兴起。交通运输像车船、坐车、雇船、脚夫等成了重要行业。

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意识的影响

(一)重商观念盛行

宋人普遍意识到“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范仲淹就是重视商业的一个典范。他在主持“庆历新政”期间,认为是“国家轻变其法,深取于人”,导致“商贾不通,财用自困”。为了解决京师粮食不足的局面,他提出 “一万贯及以上者,与之佐官;三万贯即以上者,京官致仕”。既保证了国家财政,又提高了商人地位。对于政府的茶盐专卖,他还请求仁宗帝“诏天下茶盐之法,尽使行商,以去苛刻之刑,以息运置之劳,以取长久之利,此亦助陛下修德省刑之万一也”。他认为不与民争利,把贩卖茶盐交给商人经营,也可以使国家财政获利。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在思想领域引起了“功利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李觏一反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倡导功利主义。他同情和支持中小工商业者,认为他们“心有所知,力有所勤,夙兴夜寐,攻苦食谈,以趣天时,听上令也”,小商小贩遵守规定,辛苦经营,应该予以保护。对于垄断市场的巨商大贾,李觏认为要对他们加以限制。

(二)逐利求富,金钱至上

宋代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普遍流行,“有钱可使鬼,无钱鬼揶揄”,为了钱,“骨肉亲知以之而构怨稔衅,公卿大夫以之而败名丧节,劳商远贾以之而捐躯殒命,市井交易以之而斗殴戮辱”。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择偶观,婚俗观念也与前朝发生很大变化。世人嫁娶论钱财的风气较为普遍。许多上层士人“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种过分追求金钱的风气,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后果。世人逐利求富,对金钱作用的夸大,也由此改变了人们价值观,并且形成拜金、奢靡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蔓延,连普通百姓都“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人们对金钱的过分追求,忽略了真正的人生价值。

(三)各阶层竞相经商

宋人不再以经商为耻,社会各阶层竞相经营商业,掀起全民经商的浪潮。首先,农民经商。史载:“(农户)秋成之时,百逋从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草市、墟市的出现,也为农民经商提供了场所,越来越多的农民或主动或被动的进入市场,兼做小商贩。多数农民往往在农闲时节进入市场,有的农民将自家农作物拿到市场交易。对于大对数农民商贩来说,通常在乡村落做些小生意,赚些蝇头小利,有的农民干脆弃农从商,以求厚利。

其次,官僚士人参与商业活动。宋代官商现象很多,上至亲王将相,下至胥吏闲官,北宋蔡襄称“臣自少入仕,于今三十年矣。当时仕宦之人,粗有节行者,皆以营利为耻。虽有逐锥刀之资者,莫不避人而为之,尤知耻也。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兴贩禁物茶、盐、香草之类,动以舟车楙迁往来,日取富足。”在商业浪潮的推动下,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自己信条的士子们,也操起了经商治生的行当。如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

再次,寺院僧尼经商普遍化了。在开封,相国寺已兼做定期交易场所,每月开放八次,“东京大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此。”不仅百姓在寺院交易,僧人也参与其中,成都大慈寺僧尼们“贮积谋利,坐列市贩。”庄季裕《鸡肋编》中记载: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

[4]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易彪.中国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浅析[J].经济理论问题,2009,13

[6]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作者简介]陈静,(1990-),女,江苏南京,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宋史。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宋代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差异分析
论商品经济与金融史的关系及发展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