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控管理措施在减少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中的应用
2015-05-07王元兰程娟
王元兰,程娟
海安县中医院手术室,江苏南通 226600
手术室(operating room)是与临床手术科室、血库、临护室和麻醉复苏室等相连接,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之一,也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1]。现代化的手术室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要有高效的工作效率。因为手术室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性危害日趋严重,越来越引起各级管理部门和卫生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该院手术室护理组对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原因开始着手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控方案,实施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显著降低了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发生率。现将该院近两年来的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防控管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是一家县级三级乙等中医院,开放手术室12间,目前共有护士23名,护工1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2~45 岁,平均(31.6±5.2)岁;护龄 1~22 年,平均(11.6±3.4)年;手术室护龄 1~18 年,平均(6.7±1.6)年。 其中本科7名,大专14名,中专学历2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护师14名,护士6名。护工男性4名,女性6 名;年龄 38~57 岁,平均(45.7±6.1)岁;手术室工龄 1~12 年,平均(5.6±1.4)年。
表1 2013年和2014年年度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比较[n(%)]
1.2 调查研究
由护理部设计“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调查表”,内容包括护士的护龄、手术室工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及胜任程度,身体和心理一般状况、饮食睡眠情况、目前存在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在手术室有无遭受各种职业性因素的伤害,如果受到伤害,具体描述受伤的时间、地点、经过、处置方法、结果和是否采取相应的措施;征询受调查者对手术室工作的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改进措施和合理化意见。
1.3 防控办法
手术室护理组成立“护士职业性危害防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小组日常工作;手术室具有主管护师职称以上和部分具有护师职称的骨干为成员。防控小组的职责是调查和分析本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现状、因素、防控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设计制定了“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风险评估表”,建立一整套关于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风险预测评估制度,对手术室护士日常工作和手术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和职业性危害因素进行正确的预测和评估,并给予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切实降低各种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发生率[2]。防控小组将防控结果每个月进行总结和分析,每季度向护理部汇报,并根据护理部的反馈意见,对防控方案和具体措施进行总结和修订。
1.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用χ2进行比较。所得数据代入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有锐器刺割伤、身心疲劳、慢性劳损、摔倒、消化系统疾患、过敏性鼻炎、接触性皮炎等;无严重外伤、感染传染性疾病、精神性格改变、电离辐射伤等严重损伤。将防控前后两个年度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手术室护士工作的特点
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应用,手术室的工作日趋现代化,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严格繁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逐渐增高。手术室逐渐变为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护理人员工作繁琐、节奏快、劳动强度大、生活饮食无规律,护士长期处于机体和心理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当累积性疲劳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时,会产生抑郁不安、焦虑急躁等紧张情绪。手术室护士经常性操作锐利器械和高危险设备,长时间与开放性创面接触,近距离接触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体液等具有传染性的生物性危险因素,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3]。其中,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最主要职业性危害。部分仪器设备的噪音,有毒有害、刺激性气体和消毒防腐剂,电离辐射等对护士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伤害。
3.2 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客观因素
①生物性因素:手术室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随时都在密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生物性危险因素,如果稍不注意,可造成自身感染,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危险的感染性疾病。②化学性因素: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清洁剂和消毒剂,电刀、电凝和超声刀产生的烟雾,散发的组织切割异味,长期吸入麻醉废气,关节置换术中调制骨水泥时的异味等,可刺激皮肤和呼吸道,引发皮炎、鼻炎和哮喘等,严重者可影响肝肾功能、造血功能,甚至引发流产和胎儿畸形等。③物理性因素:主要是锐器伤、噪声污染和电离辐射等。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时刻都在与注射器、刀剪、缝针等锐器接触,术中手术配合需要高度集中,长期精神紧张时易致锐器伤,因此,针刺伤是手术室护士最常见的一种危险因素,而且锐器伤传播感染性疾病的危险远远高于皮肤黏膜等的接触。长期处于仪器设备产生的高分贝噪音环境中,易致头昏耳鸣、头痛失眠、烦躁易怒、血压升高,甚至性情改变等。手术室内安装的紫外线灯管和各种移动式的紫外线灯具和消毒柜,在消毒时均可对人体的皮肤和角膜产生刺激,易可致眼炎、皮炎等[4]。④社会心理性:随着医患矛盾的日益激化,加上手术室承担的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部分患者及其家属的期望值较高,情绪不稳定,易对护士的言行产生误解,甚至施以行为暴力。长期站立或固定于某种姿势后,易致慢性劳损性疾病。⑤意外性因素:手术室的许多电器可能会发生故障或短路,造成漏电而发生意外事故;水磨地面潮湿、平滑,易致滑倒摔伤等意外伤害。
3.3 造成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主观因素
①手术室护士本身就是职业性危害高风险和高发的人群,各种危险因素导致职业性危害有时难以完全避免。②医院管理者对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重视程度不够,规范化管理和安全防护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③部分护士对职业性危害认识不够,对各种技术操作规程和防范措施掌握不够。部分护士的技术不熟练、工作粗心大意、自我防范意识淡漠,有时存在侥幸心理。④手术室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安排欠合理,工作任务重、强度高、节奏快、时间紧、连续性强,饮食生活无规律性。经常性超负荷工作,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休息,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紧张和应激的状态,易致护士身心疲惫,甚至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胃炎、颈椎病和腰肌劳损等躯体疾病[5]。
3.4 积极落实防控措施,降低职业性危害的发生率
①医院领导要高度认识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重要性,重视其严重性,责成相应部门认真调查分析,制订和完善积极防控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职业危害的预警系统,认真组织实施;定期抽查暗访,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不断总结和改进。②加强对手术室护士的三基知识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各种形式对护士进行安全教育,强化护士的职业风险意识,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将职业危害的风险降到最低。比如在使用电刀时及时用吸引器抽吸散发的烟雾,减少空气中的焦烟;使用真空离心机搅拌调制骨水泥时,减少气体挥发对人体的损害[6]。③护士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创造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学会在工作中注意自我调节,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避免因工作而带来的身心疲惫。④对护士注重人文关怀,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合理设置岗位,增加手术室护士人员配备,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任务和作息时间,对一线和表现突出的护士,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经济考核力度调动其工作积极性。⑤医院应加大资金投入,为护理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增加安全防范设施,优化工作流程;淘汰和更新辐射较强、气体挥发、破旧落伍的仪器设备,努力提高手术室硬件设施,创造良好的手术室工作环境。⑥参加手术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操作中注意力集中,配合默契互相监督和帮助。特别是要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做好预防锐器损伤的管理,要求全体护士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技术和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有效降低针刺伤发生率。⑦建立锐器损伤报告管理制度,护士一旦被刺伤,要保持沉着冷静,立即从伤口挤出部分血液,用肥皂水流动冲洗,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在48 h内向防控小组填写报表,72 h内做HIV、HBVh和HCV等基础水平检查,按需接种相关疫苗或高价抗体,注意定期复查和随访。⑧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对身心疲惫的护士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心理疏导必要时暂时调离岗位。做好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尽量缓解工作紧张度、舒解护士的身心疲劳,减少身心健康的损害,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差错。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原因较多,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医院管理者和手术室护士要提高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认知度,认真查找原因、结合实际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防控管理方案,并逐步落实到位,不断修订整改和完善。这样才能显著降低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发生率,减少护理差错、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改进。
[1]程秀兰.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措施[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24):128-129.
[2]高海玉,高海波.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对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6(22):109-111.
[3]杜晓琴.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1,9(8)45.
[4]管乐敏,孙刚毅.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16-117.
[5]孙琳.手术室护士的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3,39(1):60-61.
[6]刘美连.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10,11(8):3077-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