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建立科学的评教机制
2015-05-06王昌胜
王昌胜
按常规,期末要对教师进行家长、学生评教。有年级主任问,能不能不做了,原因是“效果不太好”,特别是个别班主任总喜欢事先给孩子们暗示,“给任课老师好评,老师会给我们班更多认可和付出”,以至结果可信度不高,缺乏公信力。
年级主任的说法,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作为校长,我们应该反思,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应该怎样避免?身为管理者,尽量少用“管”的思维指责人,出现问题“多将镜子转向自己”,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是否恰当,如何改进,才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思维方式。评价,向来是高利害性的,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仅仅依靠人的“德行”来维持公正公平的制度设计,是不现实的。
评教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评价的结果,还是为了促进工作的改善?显然,根本目的在后者。要改进工作,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是必需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家长,有无必要进行家长和学生评教,答案显而易见。
如何避免教师的“小动作”?适当降低评价的高利害性,是一个思路。
反思我们以前的评价,“教师作业批改是否及时”,选项是“及时,比较及时,不及时”;“你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吗”,选项是“喜欢、比较喜欢、不喜欢”……大多是封闭式的问题。而且,一般达到100%的满意度才给予奖励。
于是,我们对以往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良:一是优化评价内容,以前关注教师不应该干什么,如“接手机”等等,现在关注应该干什么,为教师的行为导向;二是将封闭式评价改为开放式评价,并将每个评价指标采用十分制,8分为良好,6分为及格,让家长学生自主打分,这样选择性更强;三是放弃100%满意度的评优标准,追求100%可能使有些教育行为偏离初衷,因此只要达到85%我们都给予奖励;四是不以总分高作为奖励的标准,而是将每个单项得分告知每位教师,让教师明确哪些行为受孩子欢迎,哪些方面还需努力,知晓自己改进的方向。
有中层干部建议,对教师进行评教时,不仅只是进行家长评教、学生评教,还需要开展同伴互评和领导评教。
经过讨论,我们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工作更应该由服务对象来评价,而不应该由领导或者同伴来评价。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家长,所以评价教师的最佳人选就是家长和学生。如果行政人员参与评价,很容易产生导向问题,让教师眼睛看着领导的态度,事事揣摩领导的意图,这就背离了评教的初衷。至于同伴互评,这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平时管理者看不到的地方,同伴能更好地反馈情况。但同伴互评也有很大的风险,为了得到同伴的好评,有些教师可能有意迎奉,或者可能借助评教来“报复”异己,滋生不良风气。
当然,也有人担心,如果只是学生家长评教,教师不服从领导,不好管理怎么办?有教师的同伴关系不和谐怎么办?
学校管理的重心在于服务,而不在于管束。不服管,更应该反思管理的方式,而不应该为了方便管理去设计评教;同伴关系处理不当,更应该由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沟通和引导,而不是为了方便管理,肆意挥舞评价大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管理是平庸的管理,是不作为的管理,也是疏于管理的表现。
在此,并不是说领导评教和教师互评绝对不好不能使用,我们是基于学校现行的教师团队相对稳定、积极向上、团结和睦为基础讨论的。因此,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将领导评教和教师互评作为评教指标。是不是我们就没有教师互评呢?不是如此,我们每学年的工作安排向来采用双向聘任制,在教师选聘的过程中,教师之间的相互选择其实已经很好地运用了同伴之间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