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体的教育
2015-05-06马国新
在教育中,每一个生命都是重要的,也是独特的,孩子们每一次心灵的成长,都需要温暖和阳光,每一次出发和在路上的行动,都需要不同的关注和鼓励。
教育就是这样,是一种温馨的帮助和行动,而且更多的时候,来自教师的帮助应该是面向学生个体的,并让每一个孩子从心灵的深处感受到。
教育原本是面向个体的,但自从夸美纽斯提出并创建了班级授课制,这种完全面向个体的教育才被打破。班级授课制在1862年传到了中国,孔子的那种面向个体的游学形式的教育便失去了踪影。事实上,在班级授课制中,处处还保留着面向个体教育的痕迹。作业的批改、试卷的分发、操行的评定、课堂的对话等等,无不保留着面向个体教育的印迹。只是在这些印迹中,我们过分关注的是知识和分数,而忽视了孩子背后的东西。
我们已经不太关注分数面前那个孩子的情绪,不太关注知识的增长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灵感触,台下坐着的好像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容器,你来我往的是一种叫“知识”的死东西。师生的对话中有一种指责、尊重中少一份平等、关爱中有一份霸道、鼓励中有一种无奈、帮助中有一种心不在焉。
作业本上是有一个名字,只是再诗意的文字也不能让我们记起是哪一张稚嫩面孔,更不可能听到哪一颗心灵的跳动;试卷上是有一个名字,但他已经被一页长纸所遮掩,能看到的只是一串数字式的代码,没有温度、也不温馨;即使能够看到书写得很整洁的名字,我们也不能想起那个同学的座位在教室的哪一个角落,更不能记起我们曾经是否有过关爱和问候?
面向个体的教育,不应当只是一个个作业本和一张张试卷,也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一问一答,更不是登上山顶居高临下地俯视那一片满目的森林。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教师走进森林之中,去抚摸一棵棵稚嫩的小树。在抚摸中,伴随着师生心灵的悸动,目睹学生成长的瞬间,感动于成长的不屈。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实现我们向每一个初遇的孩子许下的一个又一个诺言,是每一个清晨在教室门口的等待,是课堂上教师的问候,是在放学《回家》的音乐声中与孩子的挥手告别。
课堂上,当教师发现一个孩子举起了右手,便能喊出孩子的名字;运动场上,那奔跑如飞的身影吸引了教师的目光,便叫响了他的名字并为其加油;放学路上,那身穿校服的少年吸引了你的目光,教师便想起了他是谁家的孩子。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面向个体的教育。
当教师节来临时,教学楼办公室里的桌面上堆满了康乃馨和太阳花,还有最受欢迎的百合;毕业典礼仪式上,那一次又一次的拥抱和泪水中的挥手;多年过后,孩子们依然回母校来看望老师。我想,这样的教育才是面向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就是这样,孩子在前,知识在后,而我们的目光,在孩子身上从未离开。
马国新
作者
武汉光谷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研究生兼职导师,“帮教育”的倡导者,并提出了互助德育、帮学课堂和自救教师的理念。
(责任编辑 王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