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28例意外创伤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

2015-05-06邓卓超朱立柏曾细平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急诊科流行病学交通

邓卓超,朱立柏,曾细平,吴 启,顾 伟

·论著|ORIGINAL ARTICLES·

1728例意外创伤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

邓卓超1,朱立柏1,曾细平1,吴 启2,顾 伟3

目的 了解急诊科意外创伤事件流行病学基本特点,探索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急诊科救治的1728例意外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并收集原始数据,利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交通伤是首要的意外创伤类型780例(45.14%);男性、儿童和青年人是意外创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冬(32.75%)、夏季(30.09%)为主要的意外创伤发生季节,06:00-09:00、18:00-21:00时是意外创伤发生的主要时间;公共场所是意外创伤发生最常见场所。结论 加强意外创伤事件的防控,既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应对疾病谱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急诊;意外创伤;流行病学

意外创伤是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社会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据相关资料统计,意外创伤事件造成的损伤和死亡在我国疾病死亡谱中已跃居第4位[1]。意外创伤事件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降低生活和工作质量、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1728例意外创伤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期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收集2008-01至2013-12北京朝阳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东莞塘厦医院急诊科意外创伤事件的病志和填写统一的规范化创伤事件调查登记表。排除病史不详、不符合登记表标准的创伤事件。调查资料经过审核后全部编码输入数据库。

1.2 调查内容 根据调查要求设计统一规范化的调查登记表,从每一项创伤事件的原始病志中收集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创伤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与地点,伤病员性别、年龄、职业、就诊时间,以及临床表现、诊治方法、转归等。

1.3 统计学处理 将创伤事件相关原始数据录入Excel表中,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并对事件的类型、发生地点和时间以及创伤事件人群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2.1 创伤事件类型 1728例中,交通伤占首位,有780例(45.14%),机械性损伤和跌坠伤分别占第二、三位,分别是432例(25.0%)和238例(13.77%),见表1。

2.2 年龄、性别分布及其与发生地点的关系 在创伤事件发生年龄上,5~10,20~40岁为主要的发生年龄段,共974例(56.37%),见表1。在发生地点上,有1378例(79.75%)发生在公共场所(包括道路、娱乐场所和职业环境等);在性别上,男性有1041例(60.24%),女性687例(39.76%)。其中男性意外创伤事件发生地点主要在公共场所和职业地点,共678例,在男性中占65.13%,主要创伤原因是交通伤与机械性损伤;而女性主要发生在公共场所和家中,分别是428例和117例,创伤原因主要也是交通伤、机械性损伤,在女性中分别占62.29%和17.03%。

2.3 时间分布 主要发生季节是冬季(12-2月份)和夏季(6-8月份),分别是566例(32.75%)和534例(30.91%);在时间上,06:00-09:00、18:00-21:00和02:00-05:00是伤害发生的主要时间段,分别是408例(23.61%)、434例(25.12%)和373例(21.59%),见表1。

2.4 职业工种及创伤原因关系 主要发病人群的职业为生产运输业,624例(36.11%);另外,建筑业及服务业发生率也很高,分别为298例(17.25%)和194例(11.23%)。而生产运输业和服务业的人群主要创伤原因分别为交通伤与机械性损伤, 分别为599例(34.66%)和377例(21.82%),见表1。

2.5 致伤性质和部位 多发伤和复合伤的发生率最高,共942例(54.51%);此外,浅表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的发生率也较高,分别是429例(24.83%)和196例(11.34%)。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部位是头部704人(40.74%),其次是四肢372人(21.53%),而内脏损伤、颅内及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则相对较低。

2.6 就诊时间 从受伤到医院诊治13~350 min。伤害后0.5~1 h是主要的就诊时间,共有748例(43.29%)。伤后1~2 h和2~3 h就诊人数分别是425例(24.59%)和343例(19.85%)。就诊时间与病死率呈明显的正相关,伤后0.5~1、1~2、2 h以上就诊的伤病员,病死率分别是1.60%、5.88%、7.03%。

表1 1728例急诊科意外创伤事件的综合情况 (n,%)

2.7 预后 所有病例中共有76例伤病员死亡,总病死率4.39%,其中交通事故伤29例,坠落伤18例,自杀自伤13例,刀刺伤11例,烧伤5例。21例急诊抢救后死亡,7例手术后死亡。

3 讨 论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120万人的死亡与交通伤有关,2001—2003年,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人数均在10万人以上,而且每年仍以10%速度递增,意外创伤事件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意外死亡的第一原因[2]。本研究发现交通事故仍然是意外创伤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机械性损伤,主要原因为暴力冲突、职业和环境伤害等。机动车大量增加,城市交通状况日益严峻,驾驶员技术参差不齐,同时人们对交通法规的忽视(不遵守交通规则、酒后驾驶、超速行驶)均可导致交通伤增加,因此,加强对司机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完善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已成为政府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3]。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和生存压力增加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容易引发意外创伤事件发生;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一体化发展,致失业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加,也是不安定因素增加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政府部门应该完善法制法规,增强社会治安的管理,并倡导人们树立法制观念。此外,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私有和个体企业只顾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劳动生产安全与保护环境的措施,使职业和环境相关创伤不断增加,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促使改善生产的劳动环境,并培训劳动者增强防范意识。

儿童、青年人依然是意外创伤发生的高危人群,这与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的结果一致。儿童大多好奇心比较强,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差,参加集体活动时易发生意外创伤,应当作为创伤预防的重点人群[4]。青年人社会活动能力强、经常外出打工、从事一些危险因素高的职业;同时青年人神经内分泌调节尚未稳定,容易导致心理、行为及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加上初接触社会,适应能力差导致他们易产生冲动情绪,产生暴力冲突[5]。20~40岁的人群是社会主要劳动力,职业性损伤和环境性损伤也是导致该年龄段人群成为意外创伤高发人群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加强工人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安全知识的学习,并配备足够的安全设施。最后,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创伤事件也在逐年增加,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意外创伤事件所致的死亡率明显呈上升趋势,提示老年人安全防护意识和保障措施也应该重点加强。急性创伤事件已经不是简单的医疗问题,而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夏、冬季是伤害发生的主要季节,6-8月是暴力冲突的高发期,时逢夏季,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增多,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多,致使产生矛盾与摩擦的机会增加,意外创伤事件的发生也随之增加。12-2月处于冬季,由于道路湿滑、交通状况恶化,成为交通伤与跌坠伤发生的高峰期。此外,06:00-09:00、18:00-21:00、02:00-05:00是伤害发生的主要时间。尤其06:00-09:00和18:00-21:00,这两个时间段是上、下班车辆交通的高峰期,交通拥挤与流动人数增加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因此,提高人们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完善城市基础交通设施是减少交通伤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02:00-05:00是青年人外出娱乐的高峰期,在娱乐场所饮酒后情绪激动,更易行为失控,导致创伤事件升级,因此,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对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也发现复合性损伤的致伤方式与致病原因也越来越复杂,常合并多个器官与脏器的损伤,特别是重症创伤伤病员的开放性损伤大多合并骨折、血管、神经和内脏的损伤,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而专科医师的专业化会导致诊治上的片面性,这就要求急诊外科医师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临床工作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简单有效的抢救处理与救治,同时医院也应建立健全会诊制度,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各科会诊、联合诊断及治疗的分工协作[6]。随着就诊时间延长,伤病员病死率也逐渐增高,提示应健全急救网络系统,建立相关的初级、院前和院内急救系统,需要卫生、公安和交通等部门密切协同,划分区域,强化责任;要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创伤急救水平;全社会关注创伤事件的成因,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大力开展卫生宣传与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的安全和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有效提高全民自救和互救能力与质量[7]。

虽然意外创伤事件有多发性和多因性的特点,但其流行病学特点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3],因此,意外创伤事件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只要社会各部门有效分工协作,加强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必定会减少意外创伤事件的发生。但是本研究中病历资料选自北京朝阳医院、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东莞塘厦医院,调查结果不能完全反映所有城市的意外创伤事件流行病学基本特点,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数据了解大中城市意外创伤事件现状,为今后各城市相关研究提供一个真实信息和研究方向。

[1] 付小兵,王正国.进一步加强创伤和意外伤害防控的宣传教育[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10):865-866.

[2] 林珮仪,陈晓辉,江慧琳,等.广州市2001年至2010年突发群体事件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6):661-664.

[3] 王正国.亦喜亦忧的道路交通安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565-566.

[4] 陈志刚,吴 敏.158例儿童意外伤害特征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4):318-320.

[5] 许韶君,陶芳标,郝加虎,等.青少年心理亚健康对自伤及意外伤害行为的预测作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2):150-153.

[6] 刘国辉.重症创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模式[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569-570.

[7] 李春盛.重视伤害流行病学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9):901-902.

(2014-01-21收稿 2014-03-16修回)

(责任编辑 张亚丽)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728 cases of accidental trauma injury

DENGZhuochao1,ZHULibai1,ZENGXiping1,WUQi2,andGUWei3.

1.DepartmentofEmergency,TangxiaHospitalofDongguan,Dongguan523000,China;2.DepartmentofEmergency,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Foshan,Foshan528000,China;3.DepartmentofEmergency,BeijingChaoyang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20,China

GUWei,E-mail:banditgu@hotmail.co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asic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cidental injury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and its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728 patients with accidental injury from 2008 to 2013 was conducted. The original data was collected with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zed by computer technique(Excel 2003). Results Traffic injury was the major injury type(45.14%); the youth, children and male were high-risk groups of accidental injury; winter(32.75%) and summer(30.09%) were predominant seasons when accidental injury often happened, and traffic accident often occurred between six and nine o’clock in the morning and between six and nine o’clock in the evening;accidental injury often happened in public place. Conclusions Control of accidental injury is not only major strategic need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handle with the change of disease spectrum,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by the whole society.

emergency; accidental injury; epidemiology

10.13919/j.issn.2095-6274.2015.04.002

邓卓超,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 E-mail: 340366518@qq.com

1.523000,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急诊科;2.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3.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顾 伟,E-mail:banditgu@hotmail.com

R459.7

猜你喜欢

急诊科流行病学交通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繁忙的交通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区域流行病学调查
小小交通劝导员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