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分析

2015-05-06张杏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4期
关键词:危重预见性急诊科

张杏婷

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分析

张杏婷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12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6例。对照组转运中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转运中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 两组的家属及科室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实施预见性护理, 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保证患者转运安全。

危重患者;急诊;转运;预见性护理

急诊科危重患者由于病情重、变化快, 在转运过程中易出现管道堵塞、脱落, 生命体征不稳甚至呼吸、心脏骤停等意外事件。而预见性护理通过对患者病情预见性的评估、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 有利于减少意外发生, 保障安全转运。近年来本科对危重患者转运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2年4月~2014年6月需要转运的危重患者11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6例。对照组中男29例, 女27例;年龄38~79岁, 平均年龄(58.36±5.92)岁;急性左心衰竭12例, 脑出血9例, 大面积脑梗死6例, 脑外伤8例, 消化道大出血4例, 创伤性休克4例,急性中毒7例, 酮症酸中毒昏迷2例, 其他4例。观察组中男31例, 女25例;年龄35~78岁, 平均年龄(59.14±6.30)岁;急性左心衰竭14例, 脑出血10例, 大面积脑梗死6例, 脑外伤7例, 消化道大出血6例, 创伤性休克3例, 急性中毒6例,酮症酸中毒昏迷1例, 其他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采取常规护理, 值班护士与相关科室联系, 简单告知患者病情及诊断、可能需要的护理及治疗, 由医生和护士用平车转运。观察组转运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3 预见性护理方法

1.3.1 转运前预见性护理 转运前医生和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通畅气道、吸氧、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观察精神、神志、瞳孔、面色、血氧饱和度、尿量等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询问相关病史、发病情况等。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判断转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2]。预测和评估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情况, 备好途中所需要的监护仪器、抢救设备、抢救药物等物品, 保证转运途中患者安全;提前通知接收科室, 告知患者的病情及所需要的护理和急救措施, 使接收科室做好接收准备;另外转运前要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 告知患者的病情、转归及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待家属知情、同意签字后实施转运工作。

1.3.2 转运途中预见性护理 转运途中护士和医生始终陪同, 动作要轻柔, 避免碰撞。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相关管道的护理, 保持通畅, 防止扭曲、堵塞和脱落[3];保证各种仪器正常运转和工作, 防止断电及出现故障;保证补液顺利进行, 调整好滴速, 做好静脉针的安全措施, 防止出血、刺伤及脱落;做好防护, 防止坠床;监测患者呼吸、心率及心肺听诊的变化, 如有异常说明病情有变化, 及时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4]。

1.3.3 转运后交接 转运至相应科室后, 按照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交接程序进行交接, 与交接科室进行口头、床旁、书面交接患者基本信息、精神意识、心理状态、生命体征、皮肤情况、液体出入量、检查结果、管道及用药治疗情况等,双方确认无误后医护人员进行签字[5]。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家属及科室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2。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n(%)]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危重患者的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搬送过程, 而是一个有序的监护、护理及治疗等综合全面化程序[6], 是实现安全转运的重要保障。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超前护理方式, 指护士应用护理程序对危重患者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提前预测所存在的护理风险并进行评估, 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 避免护理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急诊科危重患者预见性护理的关键有:转运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做好充分准备;转运过程中对患者严密监测,保障各种仪器、管道正常, 如有意外能够及时有效应对;转运后认真、全面交接班。本次护理研究对危重患者按照以上预见性护理程序进行干预, 结果显示, 对危重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的家属及科室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 预见性护理可有效评估预测转运中所可能出现的风险, 并做出提前的护理干预, 有效降低了患者转运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作为急诊科护理人员, 要有较强的责任心, 具有超前的护理意识, 提高预见性评估和护理能力,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转运安全。

[1] 蒋慧娟, 刘艳侠, 贺敬, 等.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10):2869-2871.

[2] 李崇娜.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内科, 2014, 9(3):327-328.

[3] 阳文彬, 邓丽娟.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人转运中的应用.全科护理, 2013, 11(23):2171-2172.

[4] 朱琴.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交通医学, 2013, 27(5):716-717.

[5] 张娟.ICU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13):91-92.

[6] 伍慧红, 卓燕容.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广州医药, 2010, 41(6):65-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158

2015-02-04]

471002 河南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猜你喜欢

危重预见性急诊科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