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

2015-05-06王伟民彭碧婷陈健刘小霞曾秋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4期
关键词:华法林瓣膜抗凝

王伟民 彭碧婷 陈健 刘小霞 曾秋莹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

王伟民 彭碧婷 陈健 刘小霞 曾秋莹

目的 研究探讨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 1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50例, 分别记为A组、B组和C组。其中, A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B组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C组患者同时给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并比较三组患者1年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年的随访期内, A组、B组和C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是8.0%、12.0%、4.0%, 其中, A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4例, B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4例, 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各1例, C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8.0%、8.0%和2.0%;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是16.0%、12.0%和4.0%,以C组患者的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最低,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最低, 且三组患者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进行预防的效果显著,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

房颤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缺血性脑卒中, 而其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与未发生房颤的患者相比, 高出4~5倍[1], 且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 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占到15%~20%[2]。因而, 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治疗十分重要, 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在预防性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效果。本文就本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抗凝治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心脏超声、心电图检查以及临床症状观察等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可见P波短小, 并有小而不规则振幅, 振动频率为350~600次/min。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心力衰竭的患者;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血液系统功能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的患者;合并全身感染的患者;有心脏病治疗手术史的患者;有颅内出血史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50例, 分别设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中,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55~81岁, 平均年龄(68.4±4.3)岁。其中, 合并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分别有3、3、6和4例。B组患者中, 男31例, 女19例, 年龄54~80岁, 平均年龄(69.2±3.5)岁。其中, 合并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分别有2、3、7和4例。C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20例,年龄55~82岁, 平均年龄(69.5±4.3)岁。其中, 合并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分别有3、3、7和3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选择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 给药剂量为100 mg/d。B组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选择华法林作为抗凝药物, 初始给药量为2.0 mg/d, 最初每3天测定一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计算方法是[3]:国际标准化比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敏感指数。使国际标准化比值可以维持在2.0~3.0之间, 达到此标准后, 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测定, 并按照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变化情况对其给药剂量进行调整, 每次最小调整单位为0.5 mg。C组患者同时给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联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治疗, 给药剂量同A、B两组患者。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并比较三组患者1年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按照不良事件发生程度可将其分为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4], 主要终点事件包括了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死亡2种情况;次要终点事件则包含无症状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肺动脉/肠系膜动脉栓塞、肾栓塞或者视网膜栓塞、肢体栓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年的随访期内结果如下, 不良事件发生率来看, 三组患者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机制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收缩失效, 左心房血液淤积;加之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导致其血小板活化, 凝血机制异常;左心房内产生的血栓脱落之后就容易发生血栓栓塞,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栓塞症状, 尤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危害最为严重。

本文比较了单纯的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结果可见, 三组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8.0%、8.0%和2.0%,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发生率最低。除此之外, 三组患者还合并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 如出血性脑卒中、死亡及其他次要不良事件(无症状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各种动脉栓塞), 其发生率的比较, 联合用药组也显著优于其他两组。作为抗凝治疗的标准治疗药物, 华法林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 其作用机制[4]在于能够竞争性地抑制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 K 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及抗凝蛋白C 的合成, 并可以通过对抗维生素 K拮抗作用的发挥, 阻断相关凝血因子的γ-羧化过程, 抑制凝血因子的前体物质的激活, 实现机体血循环中过程中D-二聚体含量的降低。在华法林的使用过程中, 需要通过定期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来调节其用量, 并维持在一定标准范围内, 本文的要求是维持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在2.0~3.0之间, 林涛等[2]的研究选择的是INR在1.6~2.5之间, INR值得范围事实上是一个适合国人体质的抗凝强度范围, 也是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能得到较好满足的一个范围, 保证良好抗凝效果的同时, 要求最大程度降低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同研究中这个范围也并不十分一致, 具体可根据当时当地患者的情况进行确定, 治疗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积极的监测。

总之, 采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进行预防的效果显著,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廖伟光, 谢治惟, 陈仕章.通心络胶囊联用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评价.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6(9):1037-1038.

[2] 林涛, 黄桑, 蓝新平.华法林对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11):64-66.

[3] 孔令周, 陈为龙, 周晴华.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合用阿托伐他汀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26):141.

[4] 王金标, 姚旭林, 郑洁彬.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7): 1197-119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118

2015-04-10]

528000 佛山市禅城区向阳医院

猜你喜欢

华法林瓣膜抗凝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烂”在心里
与华法林联用7大错误案例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
华法林出血并发症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