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临床研究

2015-05-06周滢练巧燕黄宇慧罗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4期
关键词:间质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

周滢 练巧燕 黄宇慧 罗群

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临床研究

周滢 练巧燕 黄宇慧 罗群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点, 为早期的发现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6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患者作为研究组, 同时选取66例单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及其相关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采用的医疗措施等相关变量, 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程、雷诺现象以及血沉等各指标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相关统计数据分析, 提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 病程、雷诺现象、血沉等指标的变化与间质性肺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为以后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提供一定的医疗数据。

类风湿性关节炎;间质性肺病;相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通常患者会出现关节外的症状,其中包括皮肤、眼、肺部及其心脏等,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因其导致的间质性肺病较多, 患者多数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为了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的发生率,本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临床作以探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21例, 女45例, 年龄45~81岁, 平均年龄(56.92±8.80)岁;同时将同期只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66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2例, 女44例, 年龄44~82岁, 平均年龄(56.67±8.20)岁;其中主要应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2010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诊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患者的住院前基本情况、症状、体征等方面做相应的统计分析。

1.3 实验室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凝血四项、肿瘤指标、血脂、风湿指标、免疫八项等。

1.4 器械检查内容 手X线、肺部CT、肺功能、心脏彩超、病理、病理类型。

1.5 肺功能评分标准-CRP 见表1。

表1 肺功能评分标准-CRP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对比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情况进行对比(病程、血沉以及雷诺现象),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病程、雷诺现象以及血沉三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对比[ x-±s, n(%)]

2.2 研究组全部患者肺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分析 通过对研究组患者肺部进行HRCT检查, 结果发现存在异常情况, 尤其是肺间质改变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双肺中下部,小叶间隔增厚、胸膜粘连增厚、支气管血管分布异常、蜂窝状改变网状结节影、呈磨玻璃影等影像学表现, 其中叶间隔增厚20例, 胸膜粘连增厚4例, 支气管血管分布异常58例,蜂窝状改变网状结节影5例, 呈磨玻璃影10例。

2.3 研究组全部患者肺的临床特点分析 对研究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后出现肺部症状的平均时间(79.5±22.6)个月, 其中临床首发症状表现为咳嗽的患者有65例, 占98.48%;临床首发症状表现为气促的患者有15例, 占22.73%;其他首发症状的有11例, 占16.67%。

2.4 两组患者肺功能对比分析 研究组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显著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的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经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不仅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 同时还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可累及全身小关节的病变, 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滑膜慢性炎症, 该病临床症状表现呈现复杂多样化,在累及关节的同时, 还可以累及多个系统, 属于一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炎及血管炎等病变的疾病, 在临床中肺部血管炎具有极高发病率的主要为间质性肺病[2]。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通常会产生皮肤、眼、肺以及心脏等多系统的损害, 肺脏因为存在大量的结缔组织以及血液供应, 属于经常受累的一个器官, 因此早期对其诊治意义重大。但是临床对间质性肺病进行诊断时, 不仅需要观察临床表现, 同时还需要将影像学检查与病理诊断相互结合。当前我国对间质性肺病的诊断通常主要采用上述方法中前面的两种, 而病理诊断则应用得较少[3]。

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 极其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但是伴随病情的变化, 患者临床逐渐表现出咳嗽、气短以及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状, 在患者的双侧中下肺野还可以听到爆裂音, 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资料[4]。本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患者的病程比单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程长, 并且疾病通常处于活动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①类风湿因子滴度与激活补体能力呈正相关的趋势, 换句话也就是说类风湿因子滴度越高, 患者的激活补体能力越强,由此而产生的坏死性血管炎病情就越严重, 靶器官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 临床中并发肺间质病变的几率也就越大。②补体激活能够形成过敏毒素, 能够致使中性粒细胞往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聚集以及移走, 进而致使免疫复合物被吞噬, 中性粒细胞由此可以粘附到免疫复合物上, 同时分泌大量高水平的髓过氧化物酶以及中性粒细胞弹性酶, 上述两种酶又可以对结缔组织基质产生分解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患者的肺功能障碍以弥散功能降低为主, 研究组患者的DLCO显著小于对照组。过去有专家指出, DLCO降低一半以上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发生病变的独立预测指标。为此,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动态肺功能测定可以为肺间质病变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中出现雷诺现象的人数比对照组多, 说明雷诺现象有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并发间质性肺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再加上研究组患者的病程及血沉均比对照组的长, 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程长短与间质性肺病发生可能相关, 两组患者将检查指标中血沉结果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该指标的持续升高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容易并发间质性肺病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患者临床首发症状主要为咳嗽, 而HRCT检查可以较早发现肺间质的病变及其严重程度, 患者的病程、血沉、雷诺现象等指标的变化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间质性肺病可能密切相关。

[1] 刘锋, 郭嘉隆, 毕黎琦.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26例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10(22):3389-3390.

[2] 刘玮, 赵文娜, 郭苗.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4(18):236-237.

[3] 马瑞宣, 周维霞, 赵莉.联合检测AKA、抗-CCP和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7): 791.

[4] 陈娟, 郑卫东.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24(5):626-62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019

2015-04-14]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编号:WSTJJ20 091220450122197011181513)

51000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猜你喜欢

间质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
间质性肺炎知多少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营养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效果观察
左振素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思路与特点
行为治疗在非溃疡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