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设置与运用
2015-05-05冯佑琴
冯佑琴
“一句话可以让人成事,一句话也可以让人败事。”这是相声界的一句哲理名言。作为人生启蒙阶段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学会说话对于孩子的成长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应尤为注意。如何加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设置技巧与训练呢?笔者凭借多年的经验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同仁们参考。
我们每位教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希望在课堂上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好,肯动脑筋”“这位同学与以前相比,进步很大,望继续努力,老师会支持你的”“我们班的同学在遵守纪律上非常自觉”等之类的话语,能促使学生去开发自己,完善自己。反之,“某某是差生,就算了吧”“你时常是我们班的倒数第一”“他是我们班调皮的学生”这类语言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本身就处于消极情绪的学生就会越陷越深,无力自拔。很显然,鼓励性语言给予学生的是情绪上的安慰、心理上的满足、行动上的关心、思维上的启发,是激励、欣赏、追求与肯定。而非鼓励性语言给予学生的是心灵的打击、伤害、冷漠、指责甚至贬低。
在教学研讨会上,曾得到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这样结论:同样的班级,是否有效使用鼓励性语言,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氛围是截然不同的。在同样的一所村点学校里,一位教师用积极热情的态度、自然亲切的鼓励性语言消除了学生对教师刚见面的陌生感,课堂教学开展得十分顺利,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心情舒畅。当下课铃响了,学生还舍不得下课,听得津津有味,不愿意离开教室。而另外一位老师,走进教师就开始课堂教学,没有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了解,没有激起学生对老师的兴趣,走上讲台就是满嘴的书生味道,并且在提问当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激发,结果,课堂教学只进行了一半,老师就感到气愤沉闷,累得喘气,一点兴趣也没有。而学生呢?没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有的甚至还进入了梦中,打着呼噜。本想试着将整堂课上完,但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只有亡羊补牢,立即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运用鼓励性、激发性、趣味性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才使得学生提起精神来,学生的精神面貌才有些好转。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没有关心性的语言,鼓励性、激发性的语言,对于教学的效果是绝然不同的。如果不涉及非关心性的语言,非激发性的语言,学生不但不会配合,而且还会产生反感和抗议不理的情绪,甚至还会弄得课堂教学半途而终,教学效果更是事倍功半了。
激励性、关心性的语言是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呢?这不是绝对的。作为我们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要有针对性。另外,必须是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否则,会导致学生情绪的杂乱,多则滥,虚假的、违心的话会令人反感,不但不能促进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要不让学生盲目陶醉,不求实际,要不让学生反感厌恶,怎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作为我们教师,必须意识到关心性、激发性语言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的作用,应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语言进行反复探索和研究,要做到恰如其分,充分发挥自己在语言艺术上的才能,在语言艺术上得到的经验与教训,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反之则不然。
总之,有效使用激励性和关心性语言可以做到以学生为本,沟通师生感情,把学生学习的感受和情绪以及发展当成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方向来对待,促进师生之间感情的发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我们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