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家大剧院的发展之道看中国歌剧发展现状

2015-05-05邓一江

歌剧 2014年6期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歌剧创作

邓一江

国家大剧院的发展之道

国家大剧院开幕至今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6年的时间里,我们演出歌剧近500场,原创和制作歌剧28部,其中原创中国歌剧5部,制作西洋经典歌剧23部。这28部原创和制作歌剧,演出场次238场,接待观众超过30万人次,28部歌剧的平均上座率达到80%,且基本都是市场售票。

歌剧演出能达到这个成果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国家大剧院自身的定位出发,国家大剧院是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歌剧制作应作为剧院艺术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歌剧的艺术高度以及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二是大剧院在歌剧制作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为观众创作、给观众看的原则,守住艺术与市场的双重标准进行制作经营推广。

在制作和创作歌剧上,我们有两个原则:

第一是采取西洋经典歌剧与中国原创歌剧同步推进。在制作西洋经典歌剧时,遵循以经典的表现形式为主导,结合现当代的美学视角进行阐释,形成国家大剧院经典歌剧制作相对稳定且有较高辨识度的艺术特征。创作原创作品时,为满足大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要求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注重题材的选择,把控创作的流程,精心组织制作,做到好听、好看,探索中国歌剧的发展之路。

第二个原则是从规范化的歌剧制作管理来保证歌剧制作。2009年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组、合唱团成立,2010年管弦乐团成立,2012年创作中心成立,2013年剧目制作部成立。如今,大剧院以剧目制作部为核心,建立了歌剧创作、制作等生产环节,形成了包含制作管理、主创、主演、小角色、舞美制作中心、合唱、乐团以及排演团队8个板块在内的歌剧制作体系。如果说第一个原则是一个艺术标准,那么这第二个原则就保证大剧院歌剧制作的质量和品质。

由于大剧院的创作原则明确、制作架构完善,组织运营规范、质量把控到位,所以保证了创作、制作歌剧的品质和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加上生产保障有力、排演持续有计划,所以在短短6年时间里,剧院能够保持旺盛的制作热情及效率,汇聚了国内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与剧院一起共同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歌剧。在这里也要感谢6年来参与我们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演出的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家和主创人员。

中国歌剧发展现状

以上是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制作,下面我想说一说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我感觉到中国歌剧的创作发展目前是呈上升的趋势。从演出样式上看,近年来歌剧的创作形式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态势,不仅有西方经典歌剧,还有中国当代歌剧和民族歌剧。以国家大剧院为例,近两年来先后制作了民族歌剧《运河谣》、《洪湖赤卫队》。从题材上看。中国题材作品也逐渐增多,《西施》、《赵氏孤儿》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从参与团队上看,不仅有国家级院团,还有民营院团加入。综合种种方面,近些年中国歌剧的演出场次、歌剧院的数量较以前均有所增加。市场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在歌剧发展上,中国和西方还有不小差距。中国与西方不仅在经典歌剧作品的数量上存在差距,歌剧每年的演出场次也远远低于我们国内其他艺术门类上演的场次。这种现状有几个原因,一是中国与西方存在诸多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歌剧在中国发展还不到100年,专业的歌剧院团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还是少的。二是在中国,歌剧还是小众艺术。因此,造成了优秀歌剧演员比较少。三是歌剧制作也存在投入大回报慢的特点,给各个专业歌剧院团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面对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我想我们要加强社会化宣传、专业化营销、多样化经营,让歌剧这一高雅艺术在中国独辟蹊径地生存。

首先是加强社会化传播。公共媒体资源进行歌剧艺术相关信息的传递以及推广普及。国家大剧院这两年不仅是制作歌剧,在宣传和传播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不仅采取了平面、广播、电视、新媒体等立体的传播媒介宣传歌剧艺术,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推出了古典音乐频道,在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在不断挖掘。今年我们大剧院还推出了歌剧电影,下一步计划去院校进行宣传。传播决定影响,影响决定市场,这是一个正面的供应链关系。

第二是专业化营销。合理专业的营销是歌剧艺术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国家大剧院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补贴的约30%。这就要求剧院必须具备强有力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我们将营销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票务营销。大剧院的市场部由大客户、分销商、网络购票、呼叫中心、会员、广告投放等多个部门构成了立体的销售网络。其次是机构营销。目前国家大剧院有三家常年战略合作伙伴及一家专业品牌。它们多样的支持形式有力地保障了歌剧制作。同时,随着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的积累,目前在国内已经逐步形成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品牌特征,并且这一特征已经开始为歌剧制作带来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新支持《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和《运河谣》都获得了北京市的创作资金支持。

第三是多样化经营。以剧目为依托,进行多元化经营,不但可以获得相关收益,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品牌的构建。在每部新制作歌剧诞生前后,国家大剧院的多个部门会以该作品为轴心开展相关艺术展览、纪录片播放、节目册制作销售、音像产品发行销售、纪念品开发等多种经营活动。其中有很多是免费的,让受众在潜移默化当中了解国家大剧院,了解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作品。

以上三点是国家大剧院在市场开发上所做的一些尝试。除了市场的开拓,观众的培养也是歌剧艺术发展的重要一环。艺术家与艺术经营管理共同合作,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最终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关注高雅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在这样的局面下,欣赏歌剧的观众在哪里,就成为摆在国家大剧院面前的难题。国家大剧院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观众的培养:一是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培养观众:二是让歌剧艺术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国家大剧院走进北京各区建立了200多个“歌剧兴趣培养基地”学校,在两三年之内观众群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三是为专业观众和泛艺术爱好者推出较大折扣的销售政策,来鼓励这两类观众走进剧院。我们从2011年开始推出“畅音卡”,以较大的折扣销售全年歌剧演出票,让观众得到最大幅度的优惠,以此逐步培养歌剧的忠实观众:四是歌剧电影的录制将为歌剧艺术的传播和推广产生积极的作用。

歌剧观众的培养与市场开发是一个难题,国家大剧院经过6年的努力,通过艺术的普及与推广,市场的传播与营销,虽然做了一点尝试,但是这个任务还是任重道远。在未来3年里,大剧院还将有《冰山上的来客》、《骆驼祥子》、《长征》、《日出》、《兰花花》等10余部中国原创歌剧问世,而这将占据国家大剧院未来3年剧目生产量的1/3。到2016年底,国家大剧院自制出品的歌剧将达到50部、年上演歌剧150场。我们作为公益性的艺术机构,用的是国家的财力,纳税人的钱就必须要体现人民性。我们必须担负起推动民族艺术和文化发展的重任,更要努力成为一个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剧院,一个大众心目中的艺术殿堂。我希望歌剧能真正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国家大剧院歌剧创作
2023 年“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开幕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创作心得
《骆驼祥子》被国家大剧院搬上歌剧舞台
国家大剧院 北京音乐厅 中山音乐堂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