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竞争”视角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
2015-05-05朱二刚
朱二刚
(皖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劳动和保障部发布的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和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是社会体育指导员47 个职业工种的一个,年鉴定规模已突破万人,国家体育总局将其作为体育行业重点职业加以重点推行;私人教练由非政府部门或机构颁发各种体育从业资格[1],主要进行健身、健美等有偿服务工作,在国外被誉为黄金职业,国内虽未成为正式职业,近年来却已迅速占据了健身市场。
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的证书名称、工作地点、工作性质都非常相似,但由于颁布机构的不同,形成激烈的职场竞争。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公益型和职业型两种,职业型虽符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定位和初衷,代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2],但市场表现不尽人意,存在诸多的问题。通过对健身培训俱乐部进行调查,对比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的职场竞争,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设想,不仅可以提高体育人力资源整体综合素质,而且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促进体育服务市场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育行业特有职业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健身教练”、“私人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选择合肥、南京、郑州、武汉等10 家大型健身俱乐部进行调查问卷,针对从事教练工作的从业人员和健身学员,设计两种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有142份和180 份,有效率分别有86.1%和89.6%。
1.2.3 访谈法
实地考察选取的大型健身俱乐部,听取管理人员、教练、学员对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两种证书的看法;与专家就体育职业资质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健身俱乐部体育职业资格证书市场占有率统计调查
表1 显示,95.8%的从业人员获得过相关专业证书,并且很多人迫于职场压力考取了多个证书,这也间接反映出资格证书凭证是健身机构录用教练的前提;体育资格证书种类繁多,多达二十多种,认证最多的是AASFP 教练证书、IFBB 教练证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分别占47.2%、35.9%和32.4%,说明这些证书已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调查同时表明,46 名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健身教练,有42 名又同时考取了其他教练证书,不难发现,在商业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含金量远大于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此同时,表2 却表明,在开展体育学院或系的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已经考取或者准备考取私人教练证书的仅占6.1%,93.9%的倾向于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充分说明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为了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进入高校已是大势所趋,但仍处于政策导向支持却市场表现低迷的尴尬境地。
表1 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持有情况N=142
表2 高校教师和学生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持有情况N=197
2.2 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对体育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调查
表3 表明: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对私人教练证书评价较高,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7.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7.1%和5.6%;访谈进一步得知,6 名没有获得证书认证的教练,有4 人选择非常满意、2 人选择比较满意,他们普遍表示会在恰当的时机考取私人教练证书,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私人教练证书在体育服务市场的品牌地位。
表3 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对私人教练证书认可度调查情况N=142
从表4 可以看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对健身教练证书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34.8%和26.1%,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却占到了39.1%,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占据了高校培训市场,但在体育服务市场,拥有该证书的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反而对其评价不高,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缺乏市场的灵敏性,培养的学员规格没有随着市场需求而灵活变化。
表4 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对健身教练证书认可度调查情况N=46
2.3 健身俱乐部会员对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认可度调查
从表5 显明,会员对私人教练证书持有人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对私人教练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5.6%,对健身教练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59.5%,总体上看,会员对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提供的服务还是比较认可的,这也正是他们选择在各个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会员对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进行评价时,选择“说不清楚”的却分别占到了25.0%、15.6%。据分析,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由于宣传滞后等因素,未能在高端消费群体中获得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很多消费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健身广场、辅导站和晨晚练点的组织者或指导者,甚至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私人教练证书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证书机构可以灵活地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不同种类的证书,并进行相应的技能或知识培训,市场定位准确而迅速,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性,更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但同时,私人教练证书的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也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区,使其无从选择,难以评价。
表5 健身俱乐部会员对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评价调查情况N=180
2.4 “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培养规格对比分析
国家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书从2008 年推出以来,政府依托各级体育行政机构和高校,建立了一大批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获得证书人数逐年增加,通过调查发现,在高端健身市场,健身教练并未形成一证独大的垄断地位,私人教练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以下从市场需要的教练规格入手,分析二者在证书类别、课程设置、学习时数和时效性等方面的差异。
2.4.1 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证书类别对比
社会体育指导员特有职业暂设47 个工种,经过专业培训,达到相应理论和技能要求,即可授予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初级、中级、高级、指导师四种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私人教练证出多门或一门多证,除国际知名的证书颁布机构外,国内很多健身服务企业本身就进行相关证书的培训,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证书的种类和级别,例如:高级私人体适能教练证书、高级体适能教练证书、营养及体重控制顾问证书、特殊人群运动处方教练证书等,这些证书名称充满时尚的气息,便于包装和营销,相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来说,更易受到追求个性化体育消费人群的认可。
2.4.2 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培训课程内容对比
从表6 可以看出,私人教练培训课程由于在分级(一级、二级或初级、高级等)的基础上再分类(体适能证书、营养及体重控制证书等),知识划分比较明确,课程更有针对性[3],便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表7 表明,健身教练培训中四个级别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同小异,锻炼者最常碰到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重控制、特殊人群的健身运动等课程却仅在指导师中有所开展;初级和中级的专业技术培训虽有所区别,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抗阻力训练和有氧运动上面,高级和指导师则集中在循环训练上,这已不能满足日益精细的职业分工和追求个性化的锻炼者的需求。
表6 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AASFP)各类教练证书设置的培训课程
表7 国家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书设置的培训课程
2.4.3 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培训课程时数对比
学员只有在完成规定的学时、课程之后才能进行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认证考试。但是通过对比发现,私人教练培训课程注重健身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在授予特定的证书的前提下才关注理论课程的传授(如表7 的营养及体重控制顾问证书),以AASFP 专业体适能教练培训为例,教师集中授课43.5 学时(7天内),自修及作业17 学时,这些课程是取得高级私人体适能教练证书的必修及基础课程,具有级别越高技术培训比例越高的特点。健身教练的培训则严重偏向于理论,初级、中级、高级、指导师规定的理论学时分别达到各个总学时的72%、72.5%、85.6%和86.7%(见表8),且呈现出级别越高比例越高的特点;另外,在有限的技术学习中,自学又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真正有教师集中授课的技术培训,初级、中级、高级、指导师分别只有20、20、8 和6 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应的技术规格并将之实际应用,显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表8 健身教练理论与技术培训学时分配表
2.4.4 健身教练和私人教练培训课程时效性对比
据统计,健身教练初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在8 天内完成,高级和指导师的时间则更短;私人教练证书虽有个别培训期限长达数月,但大多在7—12 天内完成[4],课时不足严重制约着二者的培训质量。对比发现,健身教练是终身制的,学员通过考核以后,即使不在健身领域从事工作或放弃学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还能永久保留;私人教练证书却大多设置了有效期,一般规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继续教育学分甚至重新进行考试,这种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习者的经济负担,但是却更新了市场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确保了私人教练证书的时效性和市场竞争力[5]。
另外,高质量的私人教练证书与健身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这一观念在业界已达成共识,很多企业将高级别的私人教练证书作为公司文化宣传和推广。私人教练培训费用虽然较高,但是很多健身俱乐部出于提高自身声誉和招揽顾客的需要,对达到要求的私人教练的学习、晋升等费用进行补偿或减免,对特别优秀的甚至会提拔到管理岗位,这也印证了私人教练证书受到从业人员较高评价的原因所在。
3 “职场竞争”视角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发展对策
3.1 加大行政监督力度,落实职业准入制度
由于缺乏监督,私人教练培训市场出现花钱买证、证出多门、一门多证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出台,指出除健身教练证书之外,一切私人教练证书都涉嫌非法认证[6]。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显示,在高端体育健身市场,私人教练证书的市场占有率要远高于健身教练证书,一些国际知名的私人教练证书甚至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因此,有必要引入职业准入制度,有关部门应在调研的前提下[7],对国际知名培训规范予以承认,让其获得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同等的法律地位。职业准入制度的落实,既可以防止出现健身教练国家资格证书一证独大的垄断特权,保证市场竞争性,又可以促使相关体育培训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进而促进体育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3.2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认证市场化
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由行政部门一手操办,禁止营利性,虽增加了公益型认证的数量,对农村、城镇社区的群体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具体体现在健身教练的人才规格已滞后于市场需求,在市场占有率上远低于私人教练。
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的是促进体育服务市场的繁荣,资格鉴定及培训本身就属于市场,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泛滥不是因为证书的盈利性,而是缺乏市场化管理手段和理念。政府应在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认证中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证书市场开发中,鉴于私人教练证书认证出现的问题,应严格执行证书培训、考核分离原则,尝试走“社会培训、政府考核”到“社会培训、政府指定社会机构考核”之路,待条件成熟后完全社会化、市场化,在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面前,证书培训机构必将注重创新理念,确保认证质量让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立足于市场。
3.3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证书的权威和效力
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宣传体育职业鉴定的规范性和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权威性[8],不仅可以增强消费者信任度,还能推动职业准入制度的落实。积极动员优秀退役运动员投身到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当中,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名人效应[9],不仅可以解决运动员再就业问题,而且可以扩大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市场影响力,进而促进体育健身行业的繁荣。举办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注意向基层倾斜,加强与健身中心、俱乐部和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展现职业风采的同时树立品牌优势[10]。“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虽促进了业内交流,但仅设“游泳指导救助”、“运动伤害防护”两个竞赛项目,仍不足以提高整个国家体育职业资格证书的影响力,可考虑将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种和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对接,并广泛开展省级、市级等不同层次的技能大赛,全方位打造国家体育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和效力。
4 建议
1)逐步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类分项。目前,很多省份仍没有完全放开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鉴定,原因就在于很多证书其实已脱离了市场需要,因此有必要将证书分成竟技体育类、健身健美类、娱乐休闲类、康复保健类、高危项目类等五种类别,再根据项群进行项目细分,统筹整合已有的47 个工种,合理开发新的项目和职业。
2)贯彻“工种开发与职业证书培训、鉴定”同步原则。政府应整合资源,开发一种鉴定一种,并将之迅速推向市场,通过市场来检验。
3)尝试证书分项目(目前47 种)、分级别(初级、中级、高级、指导师),灵活调整证书名称。
4)努力改变终生制的证书制度。在延长培训课程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市场需要的行业信息和技能知识,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保证证书的时效性和市场竞争力。
[1]魏永松,王晓贞.我国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的博弈[J].安徽体育科技,2012,33(4):8-12.
[2]王晓贞.我国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特征、实施环境及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19-22.
[3]赵雪峰,冯晓辉.我国部分大型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106-109.
[4]史曙生.我国私人教练认证与培训市场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3):137-141.
[5]史曙生,马小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私人教练职场竞争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124-126.
[6]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7]73 号)[Z].2007.
[7]刘沛,李相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鉴定工作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2):16-19.
[8]薛文忠,能建坤,梁汝佳.论职业性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推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5):56-58.
[9]倪会忠.体育行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577-580.
[10]史曙生,马小燕.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49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