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15-05-04危春丽
危春丽
【关键词】情境 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115-01
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在生活情境中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课之前,先让学生分组开展篮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等比赛活动,并把学生的活动画面拍摄下来,同时还配上一些学生的对话,制成课件。上课时学生看到自己出现在大屏幕上都显得异常兴奋。这时,笔者亲切地对学生说:“谁愿意说一说,你能从课件中搜集到哪些信息?”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说,有26人跳绳,8人一小组;有的说,图上有16个篮球,要平均分给5个小组;还有的说,打乒乓球的有4组,每组2人……搜集到这些信息后,笔者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提出问题,而是让他们分析一下信息中数据的特点。在学生充分思考之际,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发现其中有两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1.有26人跳绳,8人一小组,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还剩几人?2.要把16个篮球,平均分给5个组,每个组能分几个篮球?还剩几个?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情境是熟悉、亲切、富有生活情趣的,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及其无限魅力。
二、创设实践性情境,调动参与热情
创设实践性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给每个小组准备了4个圆锥体和4个圆柱体。这些圆锥体与圆柱体有的是等底等高、有的是等高不等底、有的是等底不等高、有的是不等底也不等高……在学生充分对比后,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我们要选择怎样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实验,才能更好地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呢?”话语一出,学生立刻讨论起来。在小组交流汇报时,他们都决定使用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进行实验。这时,笔者提供给每个小组一小袋沙子,让他们借助沙子来研究圆锥、圆柱的体积。话音刚落,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小组先用沙子装满圆柱体,再往圆锥体里倒沙子,又用尺子量一量。有的小组先用沙子装满圆锥体,然后把圆锥体里的沙子倒入圆柱体内,三次以后,刚好装满圆柱体……这一结果让他们激动万分,很快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三、创设开放性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猜想、探索、发现中,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拓展思维空间。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加法估算》时,先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三种体育用品(它们的单价却以不确定的数目出现:乒乓球拍一副30多元、篮球一个40多元、羽毛球拍一副20多元),然后,笔者就问学生:现在老师准备带100元钱去买这3件体育用品,你们觉得能买回来吗?思考片刻后,有一位学生回答:“30+40+20=90,够买。”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道:“我认为不够,因为30多元有可能接近40元,40多元有可能接近50元,20多元也有可能接近30元,40+50+30=120,所以不够买。”在学生的意见相持不下时,笔者出示了三种体育用品的准确数目:乒乓球拍一副是33元、一个篮球是43元、羽毛球拍一副是22元,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而发现之前的争论都是围绕不确定的价格展开估算,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可见,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情境,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四、创设应用性情境,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所学知识最终都会在生活中有所体现、有所运用时,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有所用。
如学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一课后,大部分学生都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学生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让学生课后动手量一量教室、课桌的长度,量一量身边的同学的高度和书本的厚度……又如,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特性》后,笔者先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性,从而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笔者这样设计应用情境: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设计运用了三角形的特性?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加以改进?你能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哪些具体的办法?这样一来,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总之,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数学情境,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编 黎雪娟)